服务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姚美雄/福建省高校智库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2017-09-19 11:34
来源:澎湃新闻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图为2017年5月25日,北京东直门簋街,食客在一家餐馆前等待进入。

当前人类的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文明迈向知识经济文明。全球经济正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演变,中国的发展也由工业主导走向服务业主导。

目前中国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于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服务业化,推动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方式,向以内需为主、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集约型方式转变,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和服务强国转变。

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把服务业化纳入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恰逢其时。中国对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从“四化”发展到“新四化”,再到“新五化”,建议中央把“新五化”升级为“新六化”,即服务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为什么服务业化对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

服务业化是指服务业由产业支撑转变成主导产业的过程,是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托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优势,紧紧抓住全球化机遇,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经过三十多年艰辛努力,迈进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目前,中国的GDP位居全球第二,人均GDP达8000多美元,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世界工厂。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基本是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这种发展模式对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大作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症结在于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并叠加人口危机。从短期看,当下中国的发展遇到出口导向难以持续、资源环境压力巨大、人口红利衰减、创新能力不强、投资消费失衡、产能过剩严重、房地产泡沫严重、地方债务庞大、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矛盾增多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从长期看,造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结构严重失调,未富先少、未富先老。

依靠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中国迈进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后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今后必须大力推进服务业化,加快服务业发展。理由如下:

第一,服务业化是实现经济新常态的强大引擎和主要抓手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从经济增速看,“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有望保持在6.5%左右,“十四五”期间有望维持在5%~5.5%。

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2050年实现人均GDP达30000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经济需要在2024年左右达到人均国民总收入12000美元的水平,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在2024年之后继续长期保持3.7%的年均增长速度。

但是,目前全球经济年增长速度是3%左右,发达国家经济年增长速度在1%~2%。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至今,全球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经济年增长速度能较长时间维持2.6%以上。因此,中国成功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战略任务将十分艰巨。

要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需要长期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就三大产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的需求弹性较低,国际竞争力也不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工业方面,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世界工厂。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产出已占世界的20%,众多低端产业已在全球占据支配地位,一般工业产品供应充足,不少行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且环境压力大,进一步发展空间有限,工业再保持高速度发展困难。

而服务业众多领域却供不应求,不仅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甚至一些生活性服务业也供不应求,服务业发展滞后。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南非,2014年分别为71.0%和68.0%);就业比重也明显偏低。差距就是潜力。在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中,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国际经验表明, 一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其服务消费将出现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由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变为以医疗、教育、文化、信息、金融、旅游等服务类商品为主,居民消费将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较快。产业结构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大,国民经济将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消费在家庭和社会整个消费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满足人们的服务需求将成为经济增长极其重要的动力,服务业将呈现加快发展态势。近年,中国服务业已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了主要支撑作用。未来,通过推进服务业化,中国的发展将由外在推动转变为内生驱动,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也有助于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

第二,服务业化是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

充分就业既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又是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包括农村劳动力剩余以及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劳动力转移,此外,每年新增600多万大学毕业生也带来不小的就业压力。

目前中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比重只有42.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也比同等收入水平国家低了十多个百分点。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天然“蓄水池”,而且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具有就业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据测算,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大约比工业多50万人。因而,服务业的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多年来稳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保就业。只要中国大力推进服务业化,即使经济增速放缓到6%,也能实现新增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的充分就业,从而能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中高速增长,为改革发展留下更大回旋空间。

此外,服务业的发展在大幅增加就业的同时,会进一步推动劳动者报酬上涨。与2010年相比,2014年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了3.2个百分点,客观上优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有利于加快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增长,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转方式、调结构的核心,是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服务业是“无烟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如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两大行业,2014年每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仅为工业的44.9%和29.4%。据研究,在整个GDP增长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以降低约1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已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强调创新应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无疑,服务业正是创新的主体,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可以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优势,化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带动整个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方向转变,能以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因而,大力推进服务业化,应当成为转方式和调结构的主要途径,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三,服务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也是面向21世纪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需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然而,仅靠这“新五化”同步发展,仍将难以实现现代化,还必须大力推进服务业化,实现服务业化。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呈现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工业份额在工业化阶段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平缓下降;服务业的产出比重相对平缓但持续上升,最终稳定在较高水平,同时劳动人口由农业逐步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形成服务业就业占据主要份额的局面;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服务经济转变。

服务业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枢纽和主动力,各种生产活动只有在服务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特定的服务手段、服务工具和服务内容等才能生产出来、销售出去,从而实现价值。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基因工程等方兴未艾,社会将由经济型向知识型转化,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社会消费的主流。当前,全球经济已正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演变。

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各国都将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引擎进行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70%以上,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经济形态已经由工业经济演变成服务经济。服务业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服务业实力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拥有竞争优势,获取大部分利益。

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制造业环节只占产品价值的不足20%,而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则占据产品价值80%以上的份额。中国要成为国际大国和强国,必须在研发、信息、文化、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发展上发力,成为服务业大国和强国,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低端的状态。否则,中国只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继续充担打工仔角色,获取廉价低利益,付出的是高昂的高污染环境代价。

此外,“新五化”也与服务业化密切相关。如服务业化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强化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没有服务业化的提升,绿色化也难以落实到位。

在经过三十多年艰辛努力,中国已经成功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实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服务业由产业支撑转变成主导产业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推进服务业化,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化,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和服务强国转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面向21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第四,服务业化是化解产能过剩和抑制房地产泡沫的需要

产能过剩和房地产业泡沫化是当前中国经济遭遇的两大难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就开始告别“短缺经济”,产能过剩初露端倪。进入21世纪以后,产能过剩日渐突出,尤其是2008年提出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使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当前,除了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外,一些新兴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之一,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相当艰巨。只有大力推进服务业化才能吸纳因化解产能过剩而下岗的人员,并保持经济增长平稳。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房地产产业化,过分强调房产的经济功能,弱化了其民生属性、社会属性,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投资、投机性房产过剩与居住性住房短缺并存格局。

经过十多年大幅度上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值得警惕的泡沫。据测算,仅卖掉北上广深建成区的土地,就可以买下半个美国。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房地产业泡沫的几个指标,如房价收入比、租售比、空置房,也可证明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较严重泡沫。特别是,房地产业总投资占GDP的比重,2006年为10.2%,2013年攀升到最高点19.6%,2015年仍达18.7%。而在日本,在泡沫高峰期,该数值也从来没有超过9%;在美国,从来也没超过7%。

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某种程度上是靠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驱动的。房地产业只是服务业一个子行业,但近年,房地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四分之一,占服务业投资总额比重的近一半;全国财政收入的三成左右、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来自房地产业;全国信贷资金近三成及影子银行资金的四分之三流向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不仅成为支柱产业,而且在不少地方实质上已是主导产业,造成的资源错配十分严重。

房地产业的泡沫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基本矛盾的重要根源,危害到中国的转型发展和社会稳定,并将给中国实现现代化造成严峻挑战。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是稀缺资源,房子只能是居住品,而不能是投资品,更不能是投机品,偏离这一方向,必然要付出代价。当前是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的关键节点,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房地产业的泡沫化。

但房地产产业链长,遏制房地产业的泡沫化,不管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形成较大规模失业人员,造成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显然,在制造业自身存在较严重产能过剩情况下,靠制造业较快发展来吸纳因消除房地产业泡沫而下岗的人员,并填补经济增长空间,是行不通的。因此,有效抑制房地产业泡沫,实现房地产业软着陆的出路,也在于大力推进服务业化。

推动服务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服务业化程度低,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和国际贸易逆差大等问题仍很突出。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成了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

当前制约服务业化,制约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和服务强国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算作是物质生产部门,服务业的许多领域不创造价值,因而被当作非生产性活动。这个理论一直影响到现在。至今,服务业在不少地方、不少部门还没有真正被当作一个重要产业来看待,认识上依然重产品、轻服务,把服务业的不少领域当作公益性、福利性事业的情况比较严重。这直接导致服务业的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机制。

另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福利性服务事业支出常常不得不让位于生产性支出,不少服务业领域的发展经费捉襟见肘,造成服务业发展缓慢。同时也导致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重工业、轻服务业的现象依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多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出现了服务业税负和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价格高于工业的现象,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中,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等传统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之外,众多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尚未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不分,行业垄断、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严重。如金融、保险、电讯、航空铁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传媒等,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对非国有资本和外资的限制尤其严格。此外,竞争不充分,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还主要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的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不大。

第三,产业化程度低。经过多年改革,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有所减少。但这些现象并没有彻底铲除,甚至依然相当严重,大量服务性劳动还没有从家庭和企业中分离出来,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仍由企业自身承担,使全社会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第四,投入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基础薄弱。当前服务业不少领域如教育、卫生、文化、金融等还严重存在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和所有制壁垒,人为地抬高了门槛,限制了一些社会资本的进入。导致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无论是基本公共服务还是非基本公共服务,都有短板,产生了上学难、看病贵、养老难、融资难等诸多问题。

第五,城镇化滞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但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中国城镇化进展缓慢,中国城镇化率达57.4%,实际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41.2%,与发达国家80%的水平相差甚远,也大大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这样的城镇化水平造成了服务业发展的落后。

第六,税制不合理。税收对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税制不合理是造成长期以来服务业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对服务业征营业税,对制造业征增值税,但制造业增值税不能在服务业抵扣,造成重复征税,导致服务业税收负担高于制造业。根据测算,第三产业实行的营业税比第二产业的增值税税负一般重三分之一。对大量小企业和个体户的税收起征点过低。服务业税收负担高于制造业,严重限制了分工和服务外包。此外,服务产品出口没有退税,也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第七,人才缺乏。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研发、电子商务、信息等的发展,需要大量专门人才。长期以来,由于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歧视和限制,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推动服务业化的基本思路

服务业化是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战略选择和主要抓手,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面向21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扎实推进服务业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将“新五化”升级为“新六化”。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对现代化的认识上,中国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提高,从“旧四化”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到“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加上绿色化之后又升级为“新五化”。当前,人类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正向服务经济转变,中国经济也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把服务业化纳入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恰逢其时,这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化理论,有效推动转型发展,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中央把“新五化”升级为“新六化”,即服务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发展服务业,中央也很重视,二十多年前就作出过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部署。2007年,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但至今,服务业依然发展缓慢,最大制约是体制机制障碍,根源在理论认识上的不足。因此,要推动转型发展,首先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要克服传统思想的束缚,改变服务领域不创造价值的传统观念。

要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服务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工作中的性质和地位。在理论指导思想上要切实把服务业摆在同工业、农业同等重要位置上。

服务业由产业支撑转变成主导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最大产业,在创造增加值、提供就业、投资和税收等方面都已超过制造业和工业,发挥着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201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7.8%,在三大产业中继续领跑,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1.7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比第二产业高出20.8个百分点。

服务业还是投资最多、税收贡献最大的领域。2016年,服务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0%,高出第二产业19.1个百分点;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比重达70.3%。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6.5%,比第二产业占比高出13.2个百分点。

目前,服务业已占据国民经济半壁多江山,成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已经从产业支撑逐步转变成主导产业,从国民经济的配角转变成主角。同为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农业、工业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要求,即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而作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却未被设定更高的发展目标。

随着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再向知识经济文明转变,随着人类的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再转向服务经济,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遗漏服务业的发展,对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仅停留在工业文明阶段,这不利于中国最终实现现代化。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对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仅停留在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求以及推动发展提速和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上,当然是不够的。应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提出大力推进和实现服务业化,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和服务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应将推进服务业化摆在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促进服务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

其次,积极实施服务业主导战略。切实像重视一、二产业一样重视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化进程,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研发、信息、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与制造业融合,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健康、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做大做强服务业。

第三,加快服务业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步伐,激发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服务业是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主阵地,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是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领域。现阶段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制约,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从产业上看,深水区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目前服务业领域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的特点仍然比较突出,社会资本等进入面临诸多政策体制障碍。在当前,核心问题是要打破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解决市场准入问题,真正建立平等、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这是发展服务业的基本前提。此外,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步伐,实现服务业由政府配置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服务业,改变服务业发展严重缺乏资金,另一方面庞大的社会资金又投资无门的两难困局,扩大服务型消费的有效供给。

第四,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在产业政策制定上要把服务业的不少具体领域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必要的倾斜政策。要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财税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对特定行业实行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强化要素供给。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要与工业同价,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在土地供应方面予以优先支持。要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加快放开服务业市场价格,同时强化完善市场监管。

第五,加快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进程。当前服务贸易的兴起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大趋势,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是大势所趋。要把服务业市场开放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形成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变局,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把服务贸易开放先行先试作为自贸区的重要目标。应有序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商贸、旅游、医疗、教育、会计、审计等领域。结合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可大力鼓励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服务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以提高服务贸易在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第六,构建依靠创新谋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打破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完善职称评定、薪酬制度、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培养各类服务业人才,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化运作、懂专业、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实现从引资向引智转变,大力引进海外服务业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创造宽松环境,使各类服务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特别是大力引进世界顶尖人才为我所用。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