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你也许没听说过的波罗的海城市,是欧洲的新艺术之都

2017-09-15 19:45
上海

Sophie Ibbotson

虽然是波罗的海最大的城市,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是格雷厄姆•格林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称赞它为“北方的巴黎”,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在20世纪初期的新艺术运动中,里加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甚至可以与新艺术运动的中心之一——巴黎——并肩而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在欧洲世界掀起了革命性风暴,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新艺术是每个人挂在口边的谈资。这种艺术风格从日本浮世绘和前拉斐尔派等遗书风格中获得灵感,自然主义,卷曲的、细长的线条和无所不在的植物形象使它非常容易被一眼辨认出来。

虽然名噪一时,但由于太迅速地普及到快速消费品中,它的风头很快紧随其后的装饰艺术风格盖过了。在欧洲的中心,曾经的新艺术风格建筑被取而代之。然而,在不那么中心,比较边缘的地方,比如里加,新艺术运动的痕迹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也是1997年,整个里加老城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荣誉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年的评语称里加“拥有欧洲最好的新艺术建筑群。”因此,如今里加称自己为“欧洲的新艺术之都”名副其实。

里加的一个美妙之处,在于你可以用双脚走遍整座老城,尤其是新艺术建筑,都集中阿尔伯特街、斯拉特涅库街和伊丽莎白大街3个区域。

许多人的第一站都是里加的新艺术博物馆。这栋建筑建于1903年,本为拉脱维亚建筑师Konstantīns Pēkšēns的私宅。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新艺术建筑师,仅在里加,他就设计了250多所新艺术风格的建筑。

螺旋楼梯给许多游客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 图均为 拉脱维亚旅游局提供

这栋房屋浓缩了新艺术的特征,正中的螺旋形楼梯人见人爱,护栏上镶着金边。目前,这栋五层建筑只有一楼是博物馆,陈设完全是1880-1900年代的样子,新艺术装饰的细节无处不在,墙砖和天花板上还时不时出现松针、松果和松鼠的形象。

室内保留了完整的19世纪末新艺术装饰风格

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座博物馆,它虽然提供给参观者最直观的窥探新艺术建筑内部的机会,但说明文字的缺乏还是让人有些云里雾里。其实,大街上又何尝不是一处露天博物馆,蕴含着巨大信息量呢?

阿尔伯特街是住宅区的一条短短街道,路两旁满满排列着新艺术建筑。在影响过里加的新艺术建筑师中,最著名的是米加列·爱森斯坦。他的另一身份,是发展了蒙太奇理论的苏联导演爱森斯坦的父亲。老爱森斯坦曾在圣彼得堡学艺,不知怎的,他成了一名疯狂的新艺术派建筑师。他在里加老城的街道上留下了十几栋建筑。他的特征是硕大的、奇形怪状的窗户、彩色砖墙和瓷砖,以及外墙上的女性浮雕装饰。围绕这些建筑最有趣的故事是,老爱森斯坦每有一位新情人,便会将她的形象雕刻房屋外墙上,而如今正好供游人们品头论足,比较她们的美貌,猜测谁更得青睐,留下的形象最多。

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位于阿尔伯特街和斯拉特涅库街的交叉口。它建于1905年,现在是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所在地。我站在街对面,仰着脖子,才能看清建筑的整个外立面。钴蓝色的瓷砖装点了白色石柱,两尊巨大的女性雕塑悬垂在建筑外,手扶着头顶的月桂花冠。

仰视这座华美的建筑

每一扇窗户顶上都有华丽的石质装饰,常常跟着一张怪兽脸,阳台以铸铁制成,辅以精美的雕花。丰富的细节让这栋楼看起来像皇宫一般,不过,从建造伊始,它便为普通人享用。

我们在阿尔伯特街还看到一幢浅咖啡色墙面、红色屋顶的建筑,屋顶上还有个哥特式的小红塔、且在尖塔旁边的建筑顶层开有天窗,在新艺术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了埃及与古典主义建筑的设计元素,风格迥异,富有新意。

如果来了里加,却不去里加新艺术商店看看,那可不太明智。虽然你的钱包可能不这么想,但它的魅力无法抵挡。从首饰、瓷砖、家居用品和装饰画,你简直可以用店里的商品装饰出一整间新艺术风格公寓。

更多前沿旅行内容和互动,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公众号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