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董孟华:坚守四十二年的马列教师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7-09-16 11:05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首届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揭晓,共有10位建国以来长期在公共政治课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在世的本市资深专家学者获此殊荣。澎湃新闻拟发布“终身荣誉奖”获奖学者系列稿件,本文为东华大学原社会科学部主任董孟华篇。

董孟华

董孟华于1933年4月出生在四川合江,父亲经营一家布店,虽然生活上吃穿不愁,但是要供6个子女读书也颇为吃力。董孟华从小读书就很用功,1948年她在家乡的初中毕业后来到重庆,考上树人中学。“那时候刚刚抗战胜利,重庆一片废墟,能把学校盖起来就不容易了。我们家乡和重庆的文化教育差别很大,这里的英文课都是用英文上的。我压力很大,就经常开夜车,在路灯下学习。再加上营养跟不上,结果就病倒了。”

这场病让董孟华休学一年。康复后她决定继续学业,1949年夏考上了当时重庆最好的中学——南开中学。这一时期,社会动乱、物价飞涨、国民党腐败,美国士兵在重庆大街上横冲直撞,“女同学都需要男同学的陪伴才敢出门”。董孟华觉得她“见到的好人都是共产党”,思想上开始有所倾斜。

重庆解放后,“妓女没有了,投机倒把没有了,社会风气焕然一新”。此时的董孟华接触了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还不满18岁的她决心参加革命,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来到合江县人民政府任干事,负责征粮剿匪工作。

1952年,在即将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董孟华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西南财政训练班。适逢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董孟华参加的干部训练班并入位于沙坪坝的西南革命大学,课程中加上了财经、统计等业务课。1953年,干训班又并入位于成都的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1954年,她在大学入党,同年底大学毕业。

临近毕业时,系主任找她谈话:“现在全国高校政治理论教师奇缺。国民党不可能为我们培养出马列主义教师。因此,要从应届毕业生中抽调一批同学改行,以满足国家的需要。你是党员。应带头服从国家分配。”董孟华当即表示:“坚决服从国家分配,决心一切从头学起,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马列主义教师。”

这一届毕业生有300多人,改行做马列主义教师的有40几人,董孟华被分配到了上海的华东纺织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上海曾是冒险家的乐园,资本主义的影子还在。听说我被分配到上海,当时也怀疑自己是否能抵挡住它的‘诱惑’。”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要经过三年的助教工作锻炼,才能系统地讲授某门课程,然而教研室主任只给她半年时间。在这半年时间里,董孟华跟随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写作技巧,不断修改讲稿,选读部分西方哲学经典。“过去我喜欢读历史、文学这类比较形象的书,当时一下子要转到抽象思维上来,脑子转不过来,读了三遍黑格尔的《小逻辑》,字面上都没搞懂什么意思。后来没办法,咬着牙,开夜车,累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或者是泡一杯很浓的茶,这样挺过来了。到1955年秋季正式开学,我就上哲学这门课了。”

董孟华的第一堂课,下面坐着100多位学生,她忐忑不安地讲完课,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自此开始了跟学生“亦师亦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道路,不曾换过学校,坚持了42年。

此后不久,复旦大学开办马列主义研究班,由苏联专家和国内的哲学专家授课,董孟华被派去学习。“那时候学习理论有些教条,苏联专家就讲,你们老用‘大炮打麻雀’,不要什么都往理论上联系……系主任胡曲园上课才有特点呢,他什么都不带,就背着手闭着眼睛在那里讲,在台上走来走去,知识都烂熟于胸。在这里受到的教育,其实对我们来说是ABC的一个启蒙。”在研究班上,董孟华结识了她的人生伴侣、来自福建师范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的同行许福闳,1957年研究班毕业,二人于次年登记结婚,相伴至今。

董孟华与许福闳

“文革”中,作为年轻的骨干教师,董孟华被戴上了“修正主义苗子”的帽子,1969年下放劳动,三年后才回到原单位。

“文革”后的“拨乱反正”过程中,许多尖锐的问题被提出来,要求从理论上作出回答。董孟华一边去工厂、农村调查研究,一边泡在图书馆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是我在学术上丰收的季节,八十年代取得的成果,超过了以往将近30年的总和。”

1979年,董孟华进入上海市高校编写组,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科书;1987年,发表《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途径》,引起很大反响;1990年发表《真理的确定性是坚定性与自信心的基石》,来回应“怀疑一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1992年,主编《回想——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思考》,概括青年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心路历程。

董孟华的论文、专著、主编及参编的著作共约100万字,部分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她本人的治学经历及成果简介被收入英国剑桥大学于1989年编著的《世界名人录(远东卷)》。

董孟华部分作品

【访谈部分】

澎湃新闻:1964年召开全国第一次政治理论工作会议,您是与会者,能不能回忆下这次会议的情况?

董孟华:在1964年的暑假,为了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全国第一次政治理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参会的都是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教师,还有基层的马克思理论教师,当时我也很幸运参加了这个会。中央领导同志像周扬、陆定一亲自做了报告,我们听了都很有收获。

会议结束以后,领队来通知我们,大家明天早点起来,穿得整齐一点,中央首长接见。我们就问首长里有没有毛主席。我们都是研究毛主席思想的嘛,很想见到毛主席。领队说,这个我不知道,只有保卫干部才知道是怎么安排的。

第二天一早就带我们到会堂,然后排好队,因为要接见我们团体,还有新疆的一个舞蹈团。周总理、陈毅副总理都来了,他们走了一圈跟我们握手讲话。我记得周总理在我们队前的时候,陈毅副总理介绍,那边新疆歌舞团是舞台上的演员,这边老师是讲台上的演员。他的四川话很有意思的,我记得他对我们说的最后两句:“我拜托你们了!要让年轻人完全掌握马克思主义做不到,但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教学,能够让大学生对它的思想、理论、方法有一个启蒙。”

然后就准备照相了。这时候主持人大声呼喊:“毛主席来看我们了!”不得了,掌声雷动。那时候他身体很好,脸色也好,步子很稳健的。穿一件白绸衬衫,都显得很旧了,还有一个大补丁,一条灰色裤子,一双布鞋。当时就想,我们国家的领袖和领导人都很朴素的。毛主席没有讲话,大家能见到他就很不容易了。

澎湃新闻:您在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学一线奋战了40余年,有哪些教学上的经验可以分享一下?

董孟华:首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要力求准确、深入,不能简单化、庸俗化,某个定义下面加个例子就想把理论解释明白是不行的,太简单化了。

其次,要对学生深入了解,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打成一片,把理论渗透到学生思想问题当中去解读。

澎湃新闻: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您有什么感想?

董孟华:得到这个奖,是对我们这一辈人工作的肯定。我们只不过在教学第一线努力做了一些工作,没有什么大成就。有人说学生的成就是我们的成就,虽然学生不是光靠我们,还要靠社会、家庭的塑造,但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价值。

学生跟我们的关系都很好,有的1987年毕业的学生都还记着我们,来看我们,平时我们也通过微信联系,我们都感到很温暖。这是教师的特殊收获,是金钱所不能代替的。我在大学做了一辈子的教学工作,在教师这块土地上可以保持一份干净的心态。年轻人的朝气也会影响到我们,现在我都80多岁了,心态上还是比较年轻,好像还是当年那样的自我感觉,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收获。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