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回归艺术——那些被改建成艺术空间的教堂

2017-09-08 21:39
上海

钱成熙 编辑整理

大概再没有一种建筑比宗教建筑更具有戏剧性,就拿教堂来说吧——恢弘的穹顶、让人目眩的玻璃彩绘和壁画、幽深的回廊、光与影,都不仅仅让人震撼,更让人浮想联翩。当代,有不少教堂被空置了,但它们的美却未被浪费。许多教堂被改建为其他用途,其中不少变身为艺术空间。也许这才是正途,毕竟艺术最早也是从宗教中诞生的。

以下是几处由教堂改建的艺术空间,各有风格。

哥本哈根 尼古拉教堂

这座教堂历史悠久,建于公元11世纪早期,是哥本哈根第三古老的教堂。不过,在1795年遭受火灾元气大伤后,从19世纪开始,它不再作为教堂使用,而是先后变成了消防站、海军博物馆和图书馆。

1957年,丹麦先锋艺术家Knud Pedersen第一次在教堂里开设了画廊,从此,这座教堂成为哥本哈本的现当代艺术,尤其是先锋艺术的中心之一。画廊如今的艺术总监Andreas Brøgger说,“这里的宗教感赋予了艺术品第二层含义。”

柏林 国王画廊

国王画廊所在的St. Agnes教堂是一座1960年代的野兽派风格天主教堂,本身就充满了现代性。2015年,经过了三年的规划和重建,国王画廊开幕了。设计师Arno Brandlhuber保留了它内部那些粗糙的水泥墙体。如今的画廊分为两层,一层大厅的展览每两月一换,而坐落在原来的管风琴台上的二层更换展览的速度则更频繁一些。

休斯顿 罗斯科礼拜堂

这座小礼拜堂1971年向公众开放,为所有有信仰的人提供一个礼拜、祷告的地方,八角形的外形像一个希腊式十字。与其他被改建的教堂不同的是,这座现代主义风格的神圣之地从一开始便被设计为同时拥有画廊的功能。它的名字罗斯科(Rothko),便得名于表现主义画家罗斯科。为纪念他,14幅罗斯科的画作在礼拜堂中永久展出。有意思的是,由于画家在1960年代后专注于表现不同的黑色,许多参观者会在看到礼拜堂墙上巨大的黑色画作后询问,“画在哪里?”

新加坡 新加坡美术馆

美术馆所在的建筑是翻修过的 19 世纪教会学校圣约瑟书院 (St Joseph’s Institute)。这栋建筑本身的魅力绝不亚于馆藏艺术品,书院的风格是在新加坡极少见到的希腊修道院式建筑,经过翻修后,建筑结构的原始细节已尽可能得到妥善保存,包括主入口处的外立面石膏装饰图案、铜绿屋顶和地板砖。现在,美术馆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当代艺术馆藏,两年一度的新加坡双年展也在这里举行。

卢卡 San Pellegrino教堂

2016年底,这座位于托斯卡纳地区的古老教堂被改造为艺术空间,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17世纪时,教堂的规模被扩大,直到1805年对公众关闭。20世纪,它成了一个管风琴作坊。2015年开始的修复,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教堂原有的建筑样式。现在,它被作为佛罗伦萨的Polo Museale Toscano美术馆分馆,用以展示美术馆收藏的19世纪到20世纪的石膏雕塑作品。

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艺术博物馆音乐厅

厄斯金美国教堂和蒙特利尔艺术博物馆毗邻,这座建于1894年,拥有拜占庭式圆顶的罗曼复兴式教堂于2008年被博物馆买下,并被逐渐修复。2011年,它转变为博物馆的音乐厅。建筑师既保留了教堂的原有结构和外观,也对它做了大胆的现代化改革,包括在教堂上增加钢和玻璃结构的副楼,大大扩展了音乐厅的面积。

蒂凡尼的彩色玻璃创造了一流气氛

此外,重建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动用了18片博物馆收藏的20世纪早期新艺术风格的蒂凡尼彩色玻璃用以装饰教堂窗户。

底特律 Woods天主教堂

这座建于1919年的教堂在2014年被拍卖前已破烂不堪,连屋顶都不见了。购买者为它造了一个新的屋顶,并在修复的基础上保留了它遭受岁月摧残后的样子——剥落的壁画、破损的拱顶、到处蔓延的水渍……这些痕迹与展示的艺术品产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

更多前沿旅行内容和互动,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公众号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