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疫情形势如何?未来疫情走向?这场发布会通报了 →

2022-04-20 13:05
广东

4月19日下午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

新闻发布会

介绍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会上通报

3月1日—4月1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497214例,波及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

近一段时间,全国疫情形势呈现逐渐企稳态势,但地区之间交叉输入影响明显,各地“动态清零”的任务十分艰巨。

◎ 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辽宁等省疫情总体趋于平稳。

◎ 吉林省吉林市疫情持续好转,处于下降阶段,长春市疫情呈下降态势,近日新增感染者均为集中隔离发现,但由于感染基数大,社区风险未完全排除,需持续强化疫情防控措施,巩固防控成果。

◎ 上海市近日疫情仍处于高位,社区传播风险仍然较高,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仍十分艰巨紧迫。

截至4月18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亿1746.3万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为12亿4676.9万人。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特别是加快推进老年人接种。

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不犹豫、不动摇,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层层压实责任,推动检测、转运、收治各环节紧密衔接,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

“动态清零”≠“零感染”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

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

“动态清零”与“零感染”

有着本质区别

“动态清零”:

是指对于发生的新冠疫情,发现一起、消灭一起,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传播扩散其他区域。

动态清零不追求零感染,但要实现消灭一起疫情,又要求在疫情发生地及时阻断传播,没有新的感染发生。换句话说,不要求全国在某个时刻无新冠感染,但对于每一起发生的疫情,都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控制。

在没有本地的持续传播新冠疫情

且本地新冠疫情主要来自

境外传入的情况下

动态清零策略是最佳选择

“动态清零”误解一:封控

吴尊友表示,一些人把“动态清零”措施,与封控措施等同起来,一提到“动态清零”,就想到全城封控。

“动态清零”采取的措施,取决于疫情发现的阶段,如果发现得早,只需要隔离治疗病人,加上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就能够实现清零。

只有当疫情发现晚,或者虽然发现较早但没能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住,出现了较多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使用封控措施。

“动态清零”误解二:全员核酸检测

吴尊友表示,“动态清零”也不等同于全员核酸筛查。与封控措施一样,只要疫情发现得早,传播链清楚,顺着传播链,把密切接触者找出来,就没有必要做全员核酸筛查。

只有当疫情发现晚,或者虽然发现较早但没能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住,出现了较多的社区传播、且传播链不清楚的情况下,才使用全员核酸筛查措施。

“动态清零”误解三:影响经济

有些人一提到“动态清零”,就想到对经济影响大。对此,吴尊友表示,实际上,“动态清零”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如果疫情发现在第一代、控制在第一代、消灭在第一代,对经济建设没有影响,只能是提供安全环境。如果疫情发现得比较早,比如发现在疫情传播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对经济发展也没有影响。

如果疫情形势发展得比较严峻,需要采取较大范围的全员核酸筛查、封控措施等,“动态清零”策略对经济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数学模型专家初步分析,“动态清零”策略对当地GDP的影响,仅相当于非“动态清零”策略对经济影响的一半。

未来疫情走向如何?

针对新冠病毒是否会随着变异进一步加快传播速度、降低致病性的问题,吴尊友表示,我们对新冠病毒的理解和认识非常有限,在未来病毒的变异和疫情的发展方向方面是非常复杂的。

吴尊友在四个方面

作出提醒

��

�� 思想上,要做好与新冠长期斗争的准备。既要进一步增强战胜新冠的信心,同时,又不被那些过于乐观的信息所蒙蔽。

�� 一定要提高防控能力,特别是对可能出现的规模性疫情,要有预判能力,要有规避出现规模化疫情的能力。

�� 要加强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对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病变的人的接种和加强工作,疫苗接种是我们新冠防控的基础性的工作。

�� 面对可能出现的规模性疫情,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一是人员队伍要有保障。二是有能力在疫情所在辖区内迅速开展核酸筛查工作。三是加强医疗设施建设,确保短时间内出现病人大量增加时能够获得医疗服务。四是要扩建隔离设施,确保那些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的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有隔离设施可用。最后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储备。

原标题:《全国疫情形势如何?未来疫情走向?这场发布会通报了 →》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