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新华:新疆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与早期西王母

巫新华
2017-08-05 09:04
来源:澎湃新闻

位于新疆呼图壁县的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规模弘大,人体造型优美,是亚欧草原独一无二的青铜时代大规模摩崖石刻岩画,此一岩画经过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被认为或与西王母信仰的起源有着一定的关系。

8月5日,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等主办,新疆呼图壁县岩画保护与研究中心承办的“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与西王母起源”实地考察与学术研讨活动将进行大会发言与研讨,来自各学科的专家在完成实地考察后将对于这一古代岩画的研究发表观点。“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特选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中心主任巫新华先生对此的最新研究文章:

2017年8月4日,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与西王母起源”研讨会专家实地考察现场

该摩崖岩刻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王炳华先生已有2部学术著作出版。此外,学界研究关注的论文较多,研究多侧重于生殖崇拜。近年西北大学文保中心刘成教授团队在岩画内容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笔者在前者以及呼图壁县文物局近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此岩画早期人物形象为女神崇拜且与四川盐源树形青铜器存在承继关系。是四川和中国西南地区西王母主题摇钱树文化的主要来源。简要论述如下。

一、地理位置环境

康家石门子岩画位于新疆呼图壁县西南部山区,地理位置:北纬43°51´01",东经86°19´05",海拔1570米。东北直线距县城58公里。地属天山北坡低山带的丘冈地形,属于流水侵蚀、堆积带,山地形态明显,最上端近中山带,为良好的春秋牧场。

康家石门子岩画位置图(覃大海绘制)

岩画刻于一座高耸的侏罗纪晚期丹霞地貌山体南面的底部岩壁上。该山体高达200米,山势陡峻,峭壁如削。自然的侵蚀,岩体岩面表面形成许多纵横的凸凹。裸露的山体中、上部多为沉积砾岩,底部为沉积砂岩。 

康家石门子岩画所在处山崖

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所在山体地貌全景(西北大学文保中心拍摄)

二、西北大学文保中心研究成果简介

西北大学文保中心刘成教授团队,通过观察打磨工艺与刻画手法,以及精细绘制岩画全面线图,判断岩画早期题材主体人物并非生殖崇拜,而是右上部一组由1男8女(含双头人像在内)组成的纯粹的舞蹈场面,那一个横躺着的突出生殖器的男性是后续时代添加的,岩画整体可以分为第一、第二两期。并在岩画的三维数据支持下,发现了岩画大量的添加人物打破原有岩画的现象,打破与被打破人物特征都有所不同。还进一步判断岩画人物出现了为女性岩画配备男性人物,有的甚至原本的女性造型修改成男性现象。明确提出生殖崇拜内容是康家石门子岩画第二个时代形成的。

三、呼图壁县文物局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岩画分布情况: 岩画集中刻凿于山体裸露岩面中央位置的底部,岩面向外倾斜,多有裂纹。主要岩画分布在东西宽约12.5米、高为距地面1.85米至8米的岩面上。岩画画面的分布较集中于左侧,占据的面积较大,位置较高,图形较多、较大且较为集中清晰;右侧的岩画占据的面积较小,位置相对较低,图形较小、较散和模糊。

主要岩画分布范围照片与岩画图形全图(覃大海绘)

此外,该区岩画之下距地面1.2-2米高的岩壁上有些零散的以红色彩绘的羊、骑者、掌形以及圆点等彩绘图形;东西两侧数十米外的岩壁和坍落的大块岩石上也有一些岩画,主要图形有羊、鹿等,其中以羊为主。这些岩画的年代当较晚,有些疑似为近现代所为。

(一)、岩画图形分区与数量 该范围内岩画的形象以人的图像为主,此外有少量的动物和工具图像。根据观察统计,可辨的图像共有292个。岩画可分为四区,即:上区、左区、中区和右区。

岩画分区图

上区岩画位于整个岩画的最高处,图形以人形为主,共有9个完整的人体和两个“对马”及一个单独的人头像。图形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姿态优美,而且布局、疏密得当,整个画面显得十分疏朗有序。

左区图像较多,数量达百,以人形为主,但单独的人头像和动物的图像增多,人体的体形大小、风格与上区的有所变化。除了中部的一个“双 头”人体的大小、雕刻精细度可与上区的媲美外,其余的雕刻较粗糙,出现图像的相互打破叠压,人体及动物形象上出现生殖器的图形。

中区岩画图像逾一百五十。岩画的情形整体上与左区相似,但图形进一步变小,单独的人头像进一步增多,布局亦较杂乱,亦存在图像的相互打破叠压关系。

右区岩画距离地面最低的一区。该区岩画画幅较小,所刻图形不足三十,且模糊不清。特点为图形更小,单独的人头像居多,刻痕更浅。

右区岩画

(二)、男性生殖器图形观察 在整个岩画中出现的男性生殖器图形共约60具,均出现在左、右两区,其中左区17具,中区32具,右区1具。

女性人像上后刻了男性生殖器

(三)、岩画的打破关系 如这些打破关系图所示,岩画中有有多处打破叠压的关系。

(四)、岩画图像的初步分析

从整个岩画的图像来看,康家石门子岩画中最为突出、最引人注目、最具有震撼力的是上区的具有女性特征的图形,是某一时间阶段某一人群思想观念体现的“作品”,其表现的对象与主题为女性。位于其下的的左、中、右区岩画,图像的种类增多,人体上出现男性生殖器和一些交媾的图形,画面的内容丰富于上区。但其画面和图像的排布比较杂乱,刻画的精细度已不如上区,人像图形的形态与风格有所变化。痕迹观察显示,左、中两区岩画中,出现了图像相互打破和后添加的现象。

康家石门子岩画是经过不同的时间段延续多次刻凿而形成的一幅“巨作”,以高超艺术的表现手法,集大成地记录了史前“康家石门子岩画刻凿时段”的天山游牧人群的思想、信仰与追求。这幅“巨作”的起先主题应是对女性的赞美与崇拜,是女神崇拜思想的表达。此后,经历过多次的“创作”,各图形的糅合,出现了具有男性生殖器崇拜内容的“图案”添加。

四、岩画三角形和双重三角形(滴漏型)符号的文化意涵

三角形(代表阴部三角区)自史前原始时代直至当今时代都是一种中心性象征,代表着给予生命和再生。早至亚欧大陆西部的阿舍利文化时期(Acheuylian era,约公元前300000),晚至西方现代圣玛利亚和基督教三位一体的形象,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象征的各种形式。在新石器时代艺术中,三角形意指女性身体。

三角形祭坛;多重三角形身体的女神(a陶瓶全景图;b陶瓶展开图,陶瓶高40cm)图;由两个相反的三角形构成的女神形象(盖雷斯地-內迪亚,罗马尼亚东北部)

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库库泰尼陶瓶上刻画着一位多重身体的三角形女神,画面表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量(见上图第二幅)。上图第三幅由两个相反的三角形构成的滴漏型人体图案,同样强力表现出再生女神形象。这些都是生命与生育女神,同时也代表死亡与再生之神,她是一个生命周期的完整循环过程,人类史前史中这是一个共性主题。

如《康家石门子岩画最早的七位一体女神》所示,康家石门子岩画三角形构图的主要人物形象正是这种赋予生命与再生的女神,并非所谓纯粹的岩画艺术,而是渗透天山早期游牧人群思想情感内容的摩崖石刻。三角形构图人像就是那个时代此地先民精神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而原始巫术或宗教是其较为突出的主旨文化色彩。这里的岩画正是原始宗教仪轨活动场面的写实与记录,这是一种在直接社会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同构对应,也就是原始积淀。

康家石门子岩画最早的七位一体女神

岩画上区中七个庄严高大的女神(图十八B,似还有早期数字“7”崇拜与古代天文天象观念在内),其手势表现的则是草原游牧文化背景人群共有的上下摆手的舞蹈姿态。而那唯一一组上下两排小人“肩并肩”跳舞的写实形态,则生动记载了原始歌舞中表现游牧文化模仿骑马行进姿态的曼妙。

康家石门子岩画中的女神形象最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以“三角形”表达女神的身体。三角形自史前时代直至当今一直都是一种中心性象征,代表着给予生命和再生。毋庸置疑,康家石门子岩画中的女神司辖着对世界万物生命的恩赐以及再生的功能。虽然后期加刻的男性生殖器所表现的男性力量在自然界同样起着推动再生并激发生命的作用,但是岩画的主要形象表现的还是弥漫于生命存在之中的女性力量:她们沟通天地,护佑人类和丰产万物。

岩画所表现的遥远的女神崇拜、图腾寓意和巫术仪式,除了岩刻图像,其他早已沉埋于不可复现的历史岁月之中。它们具体的形态、内容、形式和传播影响究竟如何,唯有依托岩画图像来帮助我们去追索探寻,并由此推想远古时代女神的历史面目。

前文已述,康家石门子岩画是凿刻在呼图壁县西南部海拔1570米的山区,此地山势陡峻,凿刻有岩画的山体高达200米,峭壁如削。康家石门子岩画所在的山体被远古时期的人们视作神圣的宇宙中心,人们在这里向女神虔诚祈祷,祈求她的恩赐与福佑。无独有偶,承载古人“宇宙中心”思想观念的具象载体还有四川盐源出土的青铜枝形器。

五、盐源青铜枝形器与康家石门子岩画所表达的共同文化元素

(一)盐源青铜枝形器简介

这种青铜枝形器一般为长约20厘米的透雕饰片,以树枝、人(三角或漏斗形的身体)、日轮(此处或演变为钱币或璧)和动物共同构成一树枝形器物。虽然盐源青铜枝形器在细节创作上变化多样,但整体形状都成“不断生发的树枝状”。我个人认为盐源青铜枝形器蕴涵着与康家石门子岩画共有的文化元素。

盐源青铜枝形器6A型C:658

盐源青铜枝形器4A型C:646

(二)盐源青铜枝形器与康家石门子岩画上共有的文化元素

1.承载“宇宙中心”观念的险峻大山和大树

前文已述,康家石门子岩画所在的山体在游牧民族的思想观念中被视作“宇宙中心”,而擅长想象的游牧民族也把大树的形象作为“宇宙中心”的象征物之一,它们同为神灵聚居之处,也是诸神通往天堂之处。例如古印度人就认为宇宙中心位于须弥山,它不但是世界中心,还是众神的居所(《俱舍论》卷十一)。游牧部落的帝王英雄们通常认为可以借助大山或大树为媒介使自己的灵魂升入天国。盐源青铜枝形器与康家石门子岩画就是这种思想观念的具象表达。因此,我个人推想:盐源青铜枝形器除了是明器外,很有可能还与权杖有关,是一种涉及游牧社会集团组织结构上层建筑的文化与权力仪仗的组成部分。

2. 女神与神树共有的再生功能

康家石门子岩画大多描绘的是具有三角形身体的女神,她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用三角形象征女神或女神再生力量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再生的意义显而易见。盐源青铜枝形器的整体造型酷似一颗大树,其上有四个光芒四射的太阳。

古埃及神话中也有太阳从“天树”上升起的典故,《埃及古画上的“亡灵目睹太阳从树顶上升起图》描述的就是亡灵目视太阳从圣树上升起的情景。中国神话中的“扶桑”与“若木”也与太阳关系密切,《山海经·海外西经》形象描述了扶桑树顶重复出现的太阳。

3. “双马神”的崇拜

盐源青铜枝形器顶部是一对头部相对的双兽,其身体上的折线三角形平行纹饰与康家石门子岩画中大型动物的身体纹饰十分相似。但是盐源青铜枝形器因有骑于兽身之上腰部带有刀的骑手人物形象,因此可以明确判定青铜枝形器中的对兽为对马,这又与康家石门子岩画上区七位女神之间的两处对马图像做出了完美呼应。由此可见,盐源青铜枝形器和康石门子岩画上都出现了“双马神”的形象。

如上所述,盐源青铜枝形器与康家石门子岩画除了蕴涵有相同的文化寓意外,它们的人物形象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在青铜枝形器居中的人物形态与康家石门子岩画上区七位女神的形态极为接近,尤其是以三角形身体构图和手臂姿态最具相似性。可见它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着高度关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老龙头墓地与盐源青铜器》报告撰写者认为其文化来源于中国北部草原地带的观点,以及直接肯定了郎建峰先生硕士论文文化影响来自新疆的观点。

当然,学术界对于云南、四川地区于青铜时代晚期、早铁器时代曾经受到天山乃至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深刻影响已经形成共识。这里就不深入介绍。

六、上述文物、岩画与西王母主题青铜摇钱树的关联可能性
笔者个人比较支持盐源青铜枝形器的传播与影响及于我国西南地区汉魏西王母主题青铜摇钱树的观点。学界与本文论点有关的观点有2种:1、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神树是摇钱树的远祖,直接起源应该与四川盐源出土战国至西汉铜树枝和滇池地区出土的西汉储贝器有关(见前注); 2、域外来源说。认为摇钱树图像有着浓厚的域外文化色彩,青铜打造神树之俗不见于汉族。应该来自塞种或月氏等游牧部族影响。这里所谓的塞种、月氏等其实与活动于天山一带中亚草原的斯基泰同为一种草原文化背景的游牧人群。
本文资料主要依据何志国先生著作《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迄今各地出土和收藏的摇钱树共计189例。主要分布在以四川(含重庆)地区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有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湖北等地。摇钱树流行的时期大致可分为四期:东汉早期、东汉中期、东汉晚期、三国时期。东汉早期摇钱树发现较少,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东汉中期和晚期摇钱树迅速流行,覆盖今四川和重庆地区,并辐射到周边地区;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摇钱树的数量锐减,西晋消失。四川发现的摇钱树多以西王母内容为主。构图具有正面、中心对称、龙虎胁侍、梯几、华盖和天门等元素组成的偶像式构图特点,表现出西王母强烈的偶像神特点。

成都青白江区摇钱树b树枝

七、共有文化元素的传播通道
新疆是亚欧大陆早期各古代文明相互沟通的主要通道,具有唯一性地位。人类各大古代文明在亚欧大陆发生、发展、成长壮大的实现,有一个无法回避的文明交流关键地带,那就是古代中国西域即现在的新疆与其邻近的中亚地区。这里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关键路段与区域。正是由于这种极为重要的亚欧大陆中部交通枢纽作用,成就了古代西域在中国上古昆仑神话传说中的高尚地位。

丝绸之路,其实是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的约定俗成之说。它首先是作为亚欧大陆古代陆路连接东亚、南亚、西亚、欧洲和东非各古代文明的路线与道路,而古代新疆恰恰是地理上沟通或完成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与政治、经济交流的唯一桥梁性地域。也就是说上述区域古代文化陆路沟通渠道必经以新疆为代表的中亚地区,而且是唯一通道。

新疆的唯一性地位是由亚欧大陆自然地理环境环境决定的。打开亚欧大陆地形图可以清晰地看见,帕米尔高原以南计有连续不断的自然天险:喀喇昆仑-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澜沧江-湄公河河谷、亚热带丛林等高山雪峰、峡谷激流、丛林险滩天然险阻,完全制约了亚欧大陆古代较大规模的陆路东西方向人类迁移。只有帕米尔高原通道和昆仑山北缘通道成为亚欧大陆中部最南端的唯一大通道。由帕米尔、昆仑山向北,天山、阿尔泰山这两个东西走向的大山脉自然成为第二、第三大通道地区。阿尔泰山以北则是酷寒的西伯利亚寒区落叶林分布带完全不适宜亚欧大陆古代人类大规模东西向往来。如此一来,亚欧大陆中部地理区域,只有古代西域(新疆)是唯一能够东西方向沟通东西方各古代文明区域的地带。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古代交通形势和文明交流桥梁性作用,完全取决于地理环境是否便于交通的自然环境条件。

我们认为,年代大致为距今3500-3000年的康家石门子岩画曾于春秋战国时期传播到四川西南部地区和云贵一带,并直接影响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青铜枝形器的出现。而盐源青铜枝形器则是中国西南地区汉魏时期风行一时的西王母主题青铜摇钱树来源,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女神崇拜文化是这一文化交流现象的源头。因而,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有可能是中国西王母文化的起源地。

科学发展的今天,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学术界主张的中国文明起源与神话提示文明起源的诸多内容居然在昆仑山、黄河河源、天山、西王母这个观念上一致起来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上古时期有关昆仑与河源的神话传说,都是由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古人记载下来的,而这些神话传说的中心却不是以中原地区为主,而是以西北方向新疆地区的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天山为主。而西王母最早产生于天山更是表明古代新疆之于中国文明发展壮大之历史过程无比重要,隐寓了西域山河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西王母起源于天山,天山得名于中国古代天命观思想和自身作为丝绸之路亚欧大陆唯一陆路通道的重要地位。充分表明古代新疆不但不是区别于中国的异域,反而是核心文化产生区域。

(本文发表时略有删节)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