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行业大考下,碧桂园交出稳健成绩单

2022-04-01 09:13

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8.19万亿元,同比增长4.8%,虽然商品房交易规模达历史最高水平,但增速明显回落。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百城成交面积不断下行,同比跌幅扩至30%以上。再加上行业流动性收紧的影响,2021年百强房企销售增速罕见出现负增长,业绩分化明显。在此背景下,稳健经营的公司在历经市场洗礼之后,继续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3月30日,行业头部企业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桂园”,股票代码02007.HK)披露2021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经营依旧处于较好状态,业绩平稳,财务稳健,后续发展动能十足。

数据显示,碧桂园在2021年实现总营业收入约5230.6亿元,毛利约927.8亿元,核心净利润约269.3亿元。公司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人民币10.12分,2021年全年合计派息人民币70.6亿元,全年派息总额占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比值26.2%。2021年,碧桂园继续履行回馈社会的郑重承诺,全年完成纳税总额超600亿。

在市场格外关注的财务安全方面,碧桂园继续表现突出,年内净经营性现金流为正,截至报告期末,账面现金余额1813亿,现金短债比高达2.3倍;净负债比率45.4%,较上年进一步下降10.2个百分点;扣除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由2020年底的80%下降为74%;公司表示将在2023年中期之前自然实现从黄档到绿档的调整。

步入2022年,全行业融资环境仍然严峻,但碧桂园在1-3月完成发行多笔供应链ABS、中期票据及可转股债券。3月以来,公司先后获得招商银行及农业银行合计550亿的高额授信,进一步彰显金融机构对于这家龙头房企发展前景的信心。

种种迹象显示,碧桂园自2018年采取“行稳致远”战略,始终将经营安全和财务安全放置发展的第一位,即便2021年全行业面临流动性困难,公司的“稳健”本色依旧。

天风证券报告显示,2021年,在行业整体承压的情况下,碧桂园彰显了优秀的经营能力。与银行的并购融资合作,使得碧桂园的整体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预计公司2022年销售表现也将强于行业,公司龙头地位将继续稳固。

穿越周期,行业大考凸显稳健底色

2021,中国房地产行业被视作“青铜时代”,更有行业龙头企业喊出了“黑铁时代”,无论青铜,还是黑铁,都昭示着一个客观现实:即房地产蒙眼狂奔轻松赚钱的日子已成过去式,行业的发展逻辑已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唯有财务高度自律、管理体制高效的企业,才有资格进入下一场角逐。

这一年对于蝉联行业头把交椅多年的碧桂园来说,同样并不轻松,所幸公司凭借“品质至上”、“口碑至上”赢得客户认可,成功达成了既定经营目标,集团连同其联合营公司实现归属于集团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额约5580亿元(人民币,下同),合同销售面积约6641万平方米。在第三方机构的统计中,碧桂园仍保持全口径销售额行业第一的领先地位。

市场销售继续领先的同时,公司发挥现金管理的优势,狠抓回款,实现权益物业销售现金回笼约5022亿元,权益回款率达到90%,已连续6年高于90%,居行业较高水平。去年全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回正,期末现金余额1813亿,现金短债比达2.3倍,足以覆盖一年内到期债务,资金状况无忧。

2021年,碧桂园延续稳健财务策略,继续优化资产负债表,优化资本结构。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净负债率为45.4%,远低于“三道红线”规定的100%的标准线,亦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债务结构也不断优化,短债占比下降至24.9%。

值得提及的是,从过往3年数据来看,碧桂园有息债务总额和融资成本呈现逐年下降走势。2019-2021年,公司有息负债总额分别为3696亿、3265亿,以及3179.2亿;同期平均融资成本分别为6.34%、5.56%及5.2%。

鉴于出色的经营表现和财务稳健性,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仍维持对碧桂园的“投资级”评定,标普亦给予了仅次于“投资级”的BB+评级,展望“正面”。去年,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先后下调中国房企评级或展望200多次,在此背景下碧桂园得以维持公司及债务评级实属难能可贵。

拥抱城镇化,城市深耕强化战略定力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曾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判断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促进城镇化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持续推进,城镇化率仍将会保持上升的趋势。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今年中国将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县城重点发展,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对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以及未来县域经济的增长前景,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一直有着乐观的判断,他表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永远在路上,、“新市民”的合理住房需求应该得到支持及满足。

可以说,在城镇化的大潮之下,尽管房地产行业面临短期阵痛,但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因此,碧桂园对于中国房地产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不悲观。过去的2021年,即便大部分民营房企新增投资呈收缩趋势,但碧桂园在确保现金流绝对安全的基础上,保持了常规的投资节奏,全年合计新增项目储备333个、权益总代价1416亿,对应货值约4200亿,权益占比维持在85%以上。在新获取土地中,66%分布于三四线城市,29%通过多元化方式获取,撬动了37%的权益货值。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碧桂园已在全国31个省份、299个地级市、1425个县级市/区/县拥有3216个项目,拥有权益可售资源和基本锁定但尚未签约的潜在权益可售资源合计约1.8万亿元,是全国布局最为广泛且均衡的房地产企业。该公司多年的业绩和经验也证实了,均衡而广泛的布局,让公司足以有效对冲局部市场降温带来的风险,从而保障业绩稳定。

布局未来,建筑机器人厚积薄发

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杨国强提交了《关于加快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助力“双碳”目标、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在这个提案中,他除了关注目前中国建筑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如“招工难”“用工荒”等现象不断加剧外,还强调建筑业正面临着如何助力国家达成“双碳”目标的新挑战。

杨国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国内已经可以实现建筑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装配式建筑等产品和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协同作业,应用于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施工环节。

过去两年多时间,碧桂园在建筑机器人产业上的的探索,为上述提案提供了实践依据。据了解,该公司搭建的全新智能建造体系,融合了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建筑工业化,实现了建造全过程的管理智能化、建造自动化、生产工业化。

截至2022年2月底,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5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超3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75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700万平米。

2021年,碧桂园佛山顺德凤桐花园成为了全国智能建造的7个试点项目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汕头的金平项目则首次完成了“BIM+FMS+WMS+建筑机器人”多机施工系统的验收,跑通了装修阶段的端到端智能建造生态实践,进入多机协同系统化应用的新阶段。

从社会价值上看,碧桂园构建的智慧建造体系,除了有助于引领传统建筑行业走向高质量、高效率、安全性、智能化的高科技发展道路外,还能够大幅减少工地上的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少碳排放,对中国达成“双碳”目标具有现实意义。而从经济价值上看,建筑机器人的大量使用,也将不断提升建筑标准化水平,从而降低作业成本,达到提质增效降本的多重目标。

在碧桂园看来,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建筑业向高质量、高科技方向发展是行业必然的趋势,而建筑机器人是助推这个趋势的重要关键因素。从全球建筑业发展来看,建筑机器人的发展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投入的重要赛道。面对这样大的市场,建筑机器人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毛玮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