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南大教授胡阿祥谈南京:最能感受历史的兴衰起伏

郑薛飞腾
2017-07-21 18:30
来源:澎湃新闻

7月11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胡阿祥为两岸青年领袖研习营学子做一场题为“南京历史与文化”的讲座。讲座中,胡阿祥教授介绍中国“大古都”概念的由来,南京城千年历史中的建都史与毁城史以及南京城市名称嬗变史。在他的讲述中融贯历史与文学,将南京与文化紧紧勾连。
以下为讲座摘录:

“大古都”从何而来?

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就个人感觉而言,南京与北京、上海不同,南京跟台湾的台南很像。

若干年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南京旅游形象的问卷调查,派出100多位学生到南京的旅游景区做调查,发出1600份问卷,收回1100多份,我挑几个有趣的结论跟同学们分享。

我们问:“您为什么到南京旅游?”依据选择的人数,依次排下来,第一位是要到南京看古迹;第二位是看自然风光。玄武湖、中山陵、紫金山的自然风景怎么样?说实话,我觉得不怎么样,玄武湖不就一滩水吗?为什么中外游客到南京来看自然风光?南京的自然风光比大陆西部的风景差多了,可是南京自然风景的魅力在于“天造一半,人造一半”,如果紫金山里没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那我们来看什么?玄武湖如果没有跟风水有关的那么多传说,又能看什么?从台湾来大陆的领导基本上行程都一致,第一站到陕西黄陵县表示炎黄子孙之后,第二站到紫金山上的中山陵。紫金山是中华人文第一山,孙中山先生是两岸都认可的国父,这是国家、民族的关键。第三站到自己在大陆的老家,祭祀祖坟,这是寻到自己。

南京的旅游标志物是什么?应该就是中山陵。

中山陵

中国的古都很多,文明史是所谓“上下五千年”,在这广袤的时空中,中国有两百多个地方都做过都城。仅江苏来说,几百年走来,徐州、扬州、镇江、苏州、南京都曾经是首都。鉴于这种状况,大约百年前,学术界就提出一个“大古都”概念,跟一般古都不一样,“大古都”是一块金字招牌。上世纪20年代,出现最早的“四大古都”,依次排序是西安、北京、洛阳、南京。中国传统中,都城是一个人的大脑,指挥四肢,非常重要。到了上世纪30年代,因为浙江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于是加上南宋的杭州,有南宋就要有北宋,又加上北宋的开封,成为“六大古都”。上个世纪80年代,又把河南安阳增加进去,形成“七大古都”。现在大陆学术界最普遍的说法是中国“七大古都”,我们知道中国素来有数字观念,“七”好像没什么说法,“八”应该更好一点。经过很多年的努力,终于引进一个跻身中国第八大古都的河南郑州。

学术界公认的“七大古都”里,南京排在什么位置?我们有两条标准,第一条标准是建都时间的长短,第二条是统治地区的大小。依次排列下来,我们把七大古都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西安、北京和洛阳,这三个都是长期而且连续地作为统一王朝的古都,周、秦、汉、唐、元、明、清;第二个等级是曾经做过统一王朝的南京和开封,南京建都时间450多年,开封是220多年,所以南京排在前面,南京是明朝初年及中华民国时代的都城,那个时候算是完成统一;第三等级是安阳和杭州,没有做过统一王朝的都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是夏、商、周,安阳是商朝后期的都城。全国200多个地方做过都城,南京从历史地位来说排名第四,混到这个位置不太容易。

明朝《金陵总图

南京建都史

那么,历史上南京作为都城是何时开始?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刘备姓刘承袭汉制,都有政治资源,唯独吴国什么资源都没有,但立国时间最长。孙权迁都南京,首开南京建都史。孙权对南京影响很大,紫金山前面有一个姓孙的孙权,后面一个姓孙的孙文。

到公元307年,司马氏的洛阳和长安陷落,在丞相王导的辅佐下,司马睿来到南京,建立东晋。洛阳的西晋是统一王朝,南京的东晋则是半壁江山。这次建都时间长,一直到529年,中间基本上没断过,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加上前面的吴一共六个朝代,南京因此称为六朝古都。南京从古至今作为首都时长共450多年,六朝占330多年,所以六朝古都成为南京历史地位的一个惯称。

南京第七个建都的王朝是南唐,再往下迎来最辉煌的时代——大明王朝。从1368年到1421年,南京作为明朝初年的都城53年,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依然是陪都。明朝很有意思,中央机构设两套,北京一套,南京一套。古代交通不便,南方人口多,经济发达,六部、九卿南京也有,而且大部分有文化的官员都喜欢在这,皇帝身边不安全,南京多好,官员的级别也不低,还有秦淮河跟花柳巷。

1853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12年,后来就是比较复杂的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到1912年3月,这时成立以孙文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27年到1937年,这是中华民国南京政府。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但真正从重庆还都南京是1946年到1949年4月。

无论是六朝古都还是十朝都会,南京可以说是一个龙藏虎踞之地,南京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都会。

为什么南京能有这么多的王朝在这里建都?我们知道冷兵器时代,自然的山水非常重要,作为一个都城,经济上要保证基本的物资供给,都城被包围,城中起码能够自给自足三个月。南京有秦淮河流域,保障基本的粮食供给。交通条件也很重要,必须是一个水陆交通都比较顺畅的地方,南京自不必多言。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建都之处必须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南京是一个特别有利于防守的地方。南京的北边和西边是长江,长江在古代不得了,中国有两条天堑,一条是人为的长城,是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间的天堑。还有一条是自然的长江。南京南边还有秦淮河,北面是幕府山,东面是紫金山,南面是聚宝山,再往南有牛首山。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兴衰起伏的城市命运

南京相对北京、西安,它的古迹要少得多,这跟南京的城市命运有关系。南京从公元212年到1949年,这1700多年时间里,有450多年时间作为都城,兴衰起伏,是南京最大的特点。在北京、西安、洛阳、杭州,我们感受不到中国历史的沧桑,感受的可能是中国历史的辉煌、雅致。南京最能够感受的就是兴衰起伏。中国历史上,起码在明朝以前,中国的政治话语权在北方,历来的南北分裂,都是北方灭了南方。那么南京作为中国南方最适合建都的地方,它的政治命运可想而知。所以,南京是一个历史过程非常诡异、政治地位相对尴尬的城市。

南京历史上被多次毁城,按我们普遍的说法,南京经历过六次毁城,我重点地介绍三次。公元589年隋朝灭城,刚才说南京一个最重要的称呼就是六朝古都,六朝从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到589年,中间短暂的一段时间没有建都,有330多年六朝建都南京,经过330多年的建设,这是一座非常辉煌的城市。南朝谢朓的《入朝曲》里面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非常漂亮,但是529年建都西安的隋朝,六路大军灭了陈朝后,把皇宫、军营、民居通通平荡垦耕。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南京的佛教寺庙很多,杜牧《江南春》里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本来还没有毁寺庙,结果江南的僧侣也反抗隋朝统治,那就把寺庙也毁了,六朝古都从此化为一片废墟。直到唐朝,人们都找不到六朝皇宫的所在地。六朝古都,却再看不到六朝的东西。我们历史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寻找,都找不到六朝皇宫的遗址,后来在今天的六朝博物馆发现了一段六朝时期的城墙。六朝古都从此承载记忆,以至清人郑板桥在他的《六朝》诗里面写:“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人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见长。”

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清朝江宁,定名天京。洪秀全在天京城里要大搞建设,尤其是建天王府,建筑材料从哪里来?拆明朝的紫禁城、寺庙、王府,建自己的王府。那个时代,南京城里有一座号称当时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建筑——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是明成祖朱棣为他的生母贡妃所建,由郑和做监工,高78米,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1856年,北王韦昌辉因为担心翼王石达开占领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击城内,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药,一面用火炮直接轰击塔身,最终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砾,大报恩寺的其他建筑也被由此引发的大火全部烧毁。1864年7月,曾国荃的军队进入南京,烧杀抢掠,像八国联军抢圆明园一样,抢完后一把火烧了。曾国藩、曾国荃的军队灭了太平天国,南京城里的女子为之一空,城里的男子基本上被杀尽。

1937年底到1938年初,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经过太平天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现在南京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今天的南京城里基本无处寻觅六朝的地面建筑,除了明朝的城墙和陵墓,基本没有清朝留下的古迹。

明城墙遗址

南京城市名称变更史

我们再来看城市的名字。南京这座城市名称的变迁非常有意思,我们一般给孩子起名字,除了小名叫阿猫阿狗好养以外,大名应该是不褒不贬或者是褒义吧。城市也是如此。南京这座城市在中国的七大古都中,贬义称谓最多,所以我说南京是一座命运往往被人把控的城市。南京建都的时代,名称是很辉煌磅礴,等到被灭,为了打压这座城市,它的名称也徘徊低迷。南京建都时的褒义称谓,比方说建业、集庆、应天、南京、京师、天京这些名字都蛮大气。等到非建都时代,像“建邺”,这个“邺”就是一个贬义称谓。

南京现在用得最多的一个称呼是秦淮,秦淮不是褒义词。这条水本来叫淮水,南京这个地方在六朝结束后,地位从国家首都一下变成一个县级城市,南京老百姓心里的槛过不去,于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南京这条河是秦始皇开的,把南京的王气给泄掉,因此叫秦淮。

秦淮河

南京还曾经叫归化,这太欺负南京了,说它是没有教化的地方。南京还叫过白门,这个称呼有点吓人,白门是什么意思?杀你全家的意思。但是历史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些名称到后来人们也忘记了它最初的含义,一直到民国时代有人写了一本书叫《白门食谱》,光看书名吓一跳,这不是“毒药大全”的意思吗?可能含有贬义的称谓还有“金陵”,金陵也用得很频繁,说南京这个地方有王气,所以统治者在这里埋金以镇压王气,要注意这个“金”不是狭义的金子,因为是埋金的地方,所以称为“金陵”。

城市怎么样,还跟它的人有关系。按正常的情况,如果不受外力影响的城市,它的人口应该是越来越多,空间也越来越大。如果以500年切一个断面,在今天南京主城区的范围之内,南京的人口多少?公元元年时大约1000户,5000人。公元500年,历史文献没有,520多年时有《金陵记》里的记载,大约是96平方公里的城市,里面分布28万余户,按照一户五口人算的话就是140万人。首都还有很多人口不计入编户区,比方说僧人、尼姑、军队、奴婢。这个规模多少?就其中僧人和尼姑数量来说,在这时曾有臣子给皇帝奏章说现在城内的僧侣、尼姑太多,已不下10万人。作为首都应该有军队,高门大族里奴婢也不会少,这样算起来,当时南京至少160余万口,人口密度可能比今天还大。又过500年,到了公元1000年,南京多少人?3万多户,十几万口,数量又下去了。再过500年,大明王朝的陪都南京有20余万户,100余万口人,数量又上来了,南京就是这样的城市,兴衰起伏。

南京是华夏文化的避难所,是一座坚韧而宽容的古都,是汉人心中永远的阵痛地。在南京建都的无一例外都是汉人政权,而且有些政权是在北方打不过少数民族时逃到南京,他们把从北方带来的华夏文化在南京保存下来。南京是一座沧桑起伏的城市,是一座怀古之城,是一座让人思考的城市。

回顾历史,历史没有厚待南京、珍惜南京,我们今天应该更加地厚待历史,珍惜历史。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南京,历史传承到今天就是现实,现实中总有活着的历史。南京在精神上属于六朝,是一种洒脱的品质。梁启超曾经说过,战国时代至今日(晚清),中间的六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贵族时代。南京有一句口头禅叫“多大事”,什么事在南京人看来都不是事。南京人看惯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精神是六朝的洒脱,文学是唐朝和南唐的深刻。南京是中国怀古文化的巅峰之都,最好的怀古作品都出自南京,因为在这里历史和现实、繁华和衰弱的对比太过强烈。比方说589年,隋朝把南京平荡耕垦,废墟下却生长出传诵千古的唐朝金陵怀古文学作品。文学需要感觉和刺激,就像前人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胡阿祥 资料图

讲座结束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借此机会对胡阿祥老师进行了访谈。

澎湃新闻:您认为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能够如何,相比上海和北京以及苏南地区,南京在经济崛起方面是不是较为弱势?

胡阿祥:南京的景点需要文化,因此我一直跟政府建议南京不要去跟苏州、无锡、上海拼经济,南京的魅力在历史文化,南京不可能做到最大最强,但是可以追求做到最优最美。南京的山水园林、南京的风雅韵味不是其他城市能拥有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一定要追求产值多少?起码就我这个年龄来说,觉得这是一个比较低层次的要求,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宜居与否、心灵安定与否。南京是一个让你安静的地方。而且无锡、苏州这些城市所谓高指标也是依托上海,我老是觉得像苏锡常这样,按照人来说,是不太有品格的地方,他们老说是上海的后花园,这个后花园啥意思?我们的眼界不是看它的各种指标。所以,我觉得南京在文化方面是生生不息地生长。

澎湃新闻:您刚刚提到“金陵”这个称呼可能有贬义,为什么今天南京还这么钟爱用“金陵”,例如满大街都开的“金陵老鸭粉丝汤”?

胡阿祥:金陵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首先“陵”是古代楚国的语言,水边的高地之意。现在我们的汉语实际上是华夏语言,华夏语言是中原地区的语言。南方地区,长江中游那块是楚国的,下游是吴越的,实际上也是多种语言汇成。那种语言汇成的,“陵”基本上是楚语。“金”古代也用于压胜之术,有一种民间说法,当年楚威王来到这个地方,觉得此处王气很盛,但因为是吴楚交界处,所以不能建都,于是埋金以镇压王气。这种声音当然来自民间,在公元589年南京地位一落千丈后又被翻找出来,像刚刚提到的“秦淮”的说法一样,作为一种自我安慰。但站在今天汉字的立场上来说,“金”是不变不坏的东西,“陵”除了帝王陵墓的意思外,就是山地。金陵读起来意正音响,人们忘记最初的意思,使用今天的含义,这就导致南京很多地名都使用“金陵”。

地名的变化很有意思,许多地名都具有本原意义。一个地方原来叫五棵松,现在这里没有五棵松了,但人们还这样称呼它,而且它命名之初肯定跟五棵松有关系。当一个地方的自然面貌、人物面貌变换以后,地名长久地记住它过去的历史。

澎湃新闻:南京这座城市承载着许多历史伤痛,比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您认为应该怎样面对历史的伤痛?

胡阿祥:我这么多年研究历史,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这个国家如何强大起来。南京人对大屠杀记忆很深,这跟历史的书写很有关系,反复地书写就会记忆很深。这些东西要用一种中国人的辩证的、胸怀比较大的眼光来看,从中更多获得的是历史的借鉴和启示。我们学历史,不是把眼光往过去看,理解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规划未来。你看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难道不能理解或者猜测过后五十年的历史?真正学历史的人认为有两条标准:第一是有没有脾气,如果一位历史老师每天脾气很大,他应该还没找到历史的感觉;第二个,真的历史学者喜欢谈现实、谈未来,而不是太多地着眼过去。这个时候要从过去走出来,从终极意义上说,故人故矣,往事往矣,我们追寻历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现在和未来。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