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听曲,赏扇夜宴,像古人一样诗意地避暑

2017-07-21 10:56
上海

Capsl

在中国古代的风雅文人看来,消夏不止要用物理手段祛除暑气,清心静气才是其中关键。譬如陆游在《夏日》中所写的:“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胜更无方”;或是白居易《消暑》诗曰:“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尽管现代人常以“我这条命都是空调给的”来描述自己,不妨偶尔也改换下思路,尝试下古人的诗意避暑法。

姑苏,历来被称为江南富庶之地,《红楼梦》中更将其描述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花间堂探花府复制了姑苏传统的风雅生活,一场探花夏宴,教人一窥苏州古代大户人家的寻常片段。

探花府小巧的苏式园林 本文图均为 Capsl图

坐落在南石子街10号的探花府,原为清朝探花潘祖荫的旧宅。姑苏城中曾流传“苏城两家潘,占城一大半”的说法,这两家潘乃是“富潘”与“贵潘”,潘祖荫便是后者。潘氏家族之中,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不过最为人知的还是家族收藏的国宝级文物——西周康王时代的礼器大盂鼎和大克鼎,前者目前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则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前台曾是潘府主人会客用的“竹山堂”

曾经被主人用来会客的“竹山堂”,如今成了花间堂探花府的前台,穿过前台便是一座苏式园林。虽然小巧,却一应俱全,移步换景,假山池塘、台榭走廊,样样不缺。凉亭里,两名水袖蓬裙的古代女子正咿咿呀呀唱着昆曲《牡丹亭》,鼻端是浓郁的栀子花香,耳边是曼妙柔和的唱腔,几尾红色鲤鱼在池水里游得很是欢快,一路走来的暑热顿时先灭了三分。

曼妙柔和的昆曲唱腔在庭院中回响

潘氏祖宅的格局颇大,花间堂最近修缮完成了第二部分,对外正式开放。新的区域包括13间客房和多个公共空间,与之前相比,增添了花的元素,打造出一个静谧而不失古雅的空间,与巷外尘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演绎“出则入世,入则出世”的设计哲学。

最近完成的客房一景

雅集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风雅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在聚会上吟诗对文,分享彼此自由而无用的生活趣味。这些趣味的出发点毫不功利,也因此显得珍贵。

致力于复兴团扇艺术的李晶就是个生活在现代的苏州古人,从戏曲与收藏出发,如今李晶在平江区吴趋坊附近的小巷子里开有一间工作室,专门制作团扇。在他眼里,团扇虽小,却蕴藏了很多传统工艺:扇面不单只有缂丝,还可以尝试丝、绢、绫罗等材质,辅之以书画、刺绣;扇框材质多样,形制各异,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扇柄亦有竹木牙角之分,可配之以精致的回龙须。这些搭配组合在一起,就会诞生许多奇妙的乐趣。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团扇不止是艺术品,也完全可以作为现代的生活必需品,为此他也创新了许多扇面和扇柄设计,使之更有实用性。在夏宴前的雅集上,他分享了自己的数把得意之作。

李晶设计的古典团扇兼具了艺术与实用

这些团扇或华美或简约,但无一例外都与中国传统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讲究留白的想象空间,颇有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趣。这和李晶最希望听到的评价不谋而合,“我最喜欢听到的不是这把扇子很精美,而是这把扇子看着挺文气的。”

夏宴前菜江南捌彩碟

当夜风拂帘微动,评弹艺人轻拨三弦琵琶,一曲《春江花月夜》娓娓唱来,一场好宴便就此开场。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所有的食材都是最应景的,并且在食器和摆盘上也斟酌再三。开胃菜江南捌彩碟虽只是寻常的毛豆、木耳、卤牛肉,却因为盛器而显得精致非常,另一道清风炒三虾拼盘水籽虾则是江南的传统做法,“三虾”指的是虾子、虾脑、虾仁——将河虾不同部位分拣再组合在一起,好像味觉上的鲜甜感也乘上了整整三倍。至于配酒,店家自酿的佳人醉有淡淡的桂花香气,度数颇低,多喝几杯也无关紧要。餐后已是夜半,在半露天的客厅,喝一壶消食的普洱茶,月光正好,暑热渐消。

更多前沿旅行内容和互动,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公众号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