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在路上③丨将改革进行到底,莫忘更加开放

澎湃特约评论员 宋金波
2017-07-20 08:19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五年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改革动力?又为全面深化改革擘画了什么样的未来?改革到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究竟以何种姿态去迎接下一轮喷薄而出的壮丽日出?澎湃评论18日起推出系列策划“改革在路上”。

将改革进行到底,也就意味着,自1978年以来改革的战略选择没有改变,中国进步复兴的引领旗帜没有变,依托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没有变。

改革要进行到底,要全面深化,就要确定改革的方向。这个方向,要从近四十年改革的实践中总结,从改革的本质内涵中提炼。

从词性上来说,改革不是一个矢量,是标量。人们不能从改革这个词本身判断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改革是相对于改革之前现状而言的,凡是改变了现状的行为措施,都可能被呼为改革。

中国的改革,虽然有探索、有反思,改革的节奏虽然有回旋反复,但一定不是闷头乱闯。改革大业并不是没有方向和趋势。这个方向,我认为就是开放。

“改革开放”,开放与改革几乎联袂出现。谈改革,必然跟随开放,说到开放,前面必有改革。开放与改革,已成为大众表达中的双生词汇。

开放与改革又不完全相同。开放是一个矢量词语,它本身就能清晰明确地指明其目的和方向。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评估开放的力度。

开放一词的内涵,值得拓展认识。改革开放初期,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提法虽陆续有修正,但国民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从被束缚状态到思想解放,“开放”也是“放开”。

2017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此前,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开放的步伐一直是前进的”。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得出结论,在改革进程中,开放是一以贯之的,只有快慢的区别,没有方向的更易,对开放的要求,就是“加快步伐”,“加快”就是“前进”。这也是对此前改革方向的一个现实描述,“前进”,阐明了“开放”的指向性。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不会动摇;中国改革的步伐将坚定向前、不会放慢。”他还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这段论述虽然主要针对全球经济治理,但对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领域,对于 “开放”的实践,显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对改革而言,开放是目的,是内容,是行动,也是实质。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不仅敢于对外开放,也能够做好对内开放。脱离“开放”的方向谈“改革”,就会增加在局部“改回去”的风险,弱化评估改革成效的能力。

因此,在今天,就不能不重申甚至提升“开放”的方向意义。必有开放,才有改革,没有开放,非真改革。惟有如此,才能使改革不会失焦,得以汇聚全社会合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