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欧洲︱德国为何要努力提升全球治理影响力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邱静
2017-07-17 13:18
来源:澎湃新闻

二战结束以来,德国一直是坚定的多边主义支持者,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的多边机制,主张通过全球协调来应对全球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德国实力上升,在全球治理方面正从“韬光养晦”转变得更加“积极有为”,明确表示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建构国际秩序,承担起与其实力相当的责任并发挥领导作用。但德国在国际上多边平台有限,特别是在联合国方面多年“入常”未果,因此更加重视自身在G20中的地位,并将G20作为在全球治理领域发挥作用的关键舞台。

汉堡峰会是德国首次举办G20峰会,德国也对此次峰会寄予厚望,但整体形势不利于东道国,与会各国分歧明显增多。5月的G7峰会已有了一出不欢而散的“首脑秀”,仿佛是G20的预演。西方内部龃龉尚且如此多,更何况国情迥异、阵营不同的G20?当然问题的根子还在美国总统特朗普。

在欧洲人眼里,特朗普就是个没有被西方文明教育好的“熊大人”。自特朗普上台以来,惊世骇俗之举一波接着一波:他批评北约已经过时,多边主义不起作用;他说自由贸易导致全球不平等,损害了美国利益,因此撤出TPP和TTIP;他说德国没有履行北约防务承诺,反而对美国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德国人“很坏很坏”;他在默克尔访问美国时“拒绝”和其握手;他批评德国的难移民政策,并颁布“禁穆令”;他还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凡此种种离经叛道的言行,让习惯了“欧美一家亲”的欧洲人无不义愤填膺,大有遭欺骗背叛的感觉。特朗普既讨厌德国又讨厌多边主义,他首次参加德国举办的G20峰会,自然不会有好结果。所以欧洲普遍对峰会前景悲观丧气,默克尔会前也称汉堡峰会将是“最艰难”的一次峰会。英国媒体有评论甚至认为,有特朗普“搅局”,汉堡峰会将成为首次G19峰会。

山重水复之际,还好迎来柳暗花明。峰会结果大大好于预期,没有出现“灾难”,没有陷入“僵局”,最后还“惊喜”地达成一份各方一致接受的公告,算是挽救了G20的颜面。欧洲也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了一份G20公告,而不是G19的公告”。特朗普峰会表现总体中规中矩,“很贴心地”在镜头前与默克尔握手,也未就敏感问题大放厥词。

将特朗普“照顾得这么好”,默克尔功不可没。针对特朗普访问波兰,媒体炒作美国离间德波关系,默克尔闻后呵呵一乐,表示对特朗普访波“毫不介意”;媒体批评特朗普让女儿伊万卡在峰会期间坐在主桌位置上,“以私乱公”,默克尔主动替特朗普解围,“其他代表团也有这样的,而且都知道她在白宫担任公职”;特朗普一行未订到合适酒店,默克尔周到地为其安排了“临时官邸”;峰会期间大量示威人群聚集汉堡,反特朗普情绪日益高涨,默克尔及时出手驱散示威人群。桀骜不驯如特朗普者,居然在峰会结束时主动向默克尔表示祝贺,称赞她“组织有方,非常专业”,认为她完成一项“了不起的工作”。这既是外交客套话,也包含特朗普的真实感受。至少他对此前在言辞上对默克尔多有冒犯,接待上礼数不周,也许有所歉意。

默克尔表现可圈可点,既大气又老到,充分展现出东道主包容的胸怀和大国领袖娴熟的外交技巧。她深知汉堡峰会是德国推行全球治理战略的重要平台,是捍卫多边主义的关键时刻。她将峰会主题设为“塑造联动世界”,就是表明要通过多边主义协调各国联合行动,“一个也不能少”。为此,默克尔不惜“忍小忿而就大谋”,这个大谋就是将德国在全球治理上的战略考量融入到汉堡峰会成果之中。这从《G20领导人汉堡峰会公告》之中可以看出些端倪。

首先,从贸易问题看,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和出口大国,历来从开放的全球市场中获益良多,因此一直主张深化贸易与投资合作。在近年G20峰会上,德国始终积极推动各国重申对自由贸易的承诺。2010年加拿大多伦多峰会上,在德国敦促下,峰会强调开放市场对于增长与就业的重要性; 2013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峰会上,在德国倡议下,峰会将不采取保护主义的承诺延长至2016年底;2016年中国杭州峰会上,德国明确支持中国在保持贸易与投资开放性的相关主张。

今年年初,特朗普正式上台,祭起了贸易保护主义大旗。由于美国反对,今年3月举行G20财长会首次未能就自由贸易承诺达成一致。G20延续了十多年之久的“支持公开贸易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传统被打破。这对以贸易立国的德国敲响了警钟,保护主义如在世界范围蔓延,将对德国经济造成重大威胁。默克尔会前曾表示,汉堡峰会最重要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明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由于有3月财长会的前车之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正如某运动品牌广告语所言,“一切皆有可能”。公告再次明确了G20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强调对于不公平贸易的处理必须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作为对特朗普的妥协,公告也称“可以合法使用贸易防御工具”,一定程度上认可各国有权对不公平贸易采取行动。不管怎样,G20中贸易是传统议题,能够恢复“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一重要共识,不仅是德国全球治理战略的胜利,更是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平台的胜利。

其次,从气候变化问题看,德国长期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并将气变问题作为抢占世界道义制高点的抓手。德国依靠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实现了发达国家中最富有成效的温室气体减排,为了在全球范围推进气候治理战略,德国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提供资金支持。早在2007年,德国便确立了至2020年本国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40%,至2050年减少80%-90%的目标,并最终使德国40%减排计划作为欧盟共同自主减排承诺写入《巴黎协定》。2008年德国便启动“国际气候倡议”计划,专门用于发展中国家气候治理,尤其为落实《巴黎协定》提供资金。2014年,德国宣布为绿色气候基金注资7.5亿欧元,成为首个承诺注资的国家。

西方在气变问题上很分裂,一边是德国领导着欧洲在气变问题上大踏步前进,另一边则是特朗普近期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种分裂导致了汉堡峰会上如何就气变措辞的激烈交锋。据默克尔表示,围绕气变的相关措辞在峰会结束三小时前才最后敲定。公告最终表示,各国领导人注意到了美国计划退出《巴黎协定》,但强调美国“郑重宣称其坚定承诺会在支持经济增长和改善能源安全需求的同时减少排放”。德国媒体认为,没人会幻想特朗普在峰会上表态重返《巴黎协定》,默克尔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与“其余19国一致认为《巴黎协定》不可逆转,并重申对《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同时白纸黑字地写入联合公告。这在G20峰会历史上是第一次将未能达成一致的问题记入公告。毕竟19对1的结果还是让世人感到推进气变国际治理仍然充满希望。

此外,从难民问题看,德国基于历史问题和赎罪心理,二战后制定了宽松的难民政策。欧洲难民危机爆发后,德国既为了弥补国内劳动力市场不足,也为了展现大国责任和人道主义精神,对难民敞开大门。默克尔在尽量接纳难民入德同时,也反对欧盟各国进行边界控制,在欧盟推行难民配额制,要求欧盟各国共同分担难民涌入的压力。此举在德国及欧盟引起较大争议,默克尔民意支持率一度大幅下跌,危及执政地位。默克尔痛定思痛,调整策略,多措并举。加大对难民资格审查力度,增加政府补贴送难民还乡,积极与土耳其、北非等域外相关国家开展合作,从源头上堵住难民潮。目前看,这些措施已经奏效。2017年上半年,赴德国难民人数已大幅减少,分别是去年同期的一半和前年同期的八分之一。德国仍注重从长远角度解决难民问题,将难民问题与全球治理结合起来,认为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难民问题的治本之策,因此积极推动在G20峰会上讨论难民问题。

汉堡峰会倡导全球包容性增长,将讨论焦点锁定“对非洲的责任”,呼吁各方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包括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条件、提供稳定投资环境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德国明确表示将与非洲建立伙伴关系,加大对非洲支持,实现非洲包容性增长。默克尔这种标本兼治的做法,既坚持了欧洲“自由、开放、人道主义”等价值观基石,也找准了难民问题的根本性症结,将全球治理与难民问题结合起来。与特朗普简单粗暴的“禁穆令”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近期一项关于西方领袖对世界贡献的民调,受访者中42%认为默克尔能代表西方世界领袖,而认为是特朗普的只有22%。德国在全球治理上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但其在未来实施全球治理战略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德国自身限制,长期以来“经济强,政治弱”,更多在经济金融领域发挥影响,出资多,决策少。德国民众不少人对于拿本国的钱去负担全球治理成本日益不满,这将侵蚀德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根基。其次,“德国的欧洲”已招致欧盟不少国家的疑惧。长期以来,欧洲通过一体化机制约束德国,德国利用一体化机制融入欧洲,发挥全球影响。但随着德国在欧盟一家独大,这种平衡已被打破。欧洲对德国的疑虑增加,导致德国在全球治理上“好心难得好报”。此外,德美关系走弱也将制约德国在全球治理上发挥更大作用。最后,默克尔在9月大选中能否连任,也会影响德国全球治理战略的走向。

无论前景如何,德国始终是全球治理中一支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力量,有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提供正能量。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