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梁棚改3年记:闯进总理镜头的“小屁孩”家乡新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2017-07-16 15:54
来源:澎湃新闻

2013年2月3日下午,李克强看望包头北梁棚户区居民,这里小巷窄到两人见面要侧身过,900多人才有一个厕所,三代同堂十几平米。这是李克强来到高俊平家看望。  新华网 图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的北梁或许是社会关注最多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所在地。

一切都源于2013年2月,还是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第二次到访北梁,在三官庙社区居民高俊平家中了解情况时,高家的小孙子光着屁股在镜头中走了一遭,从此被全国人民津津乐道。

李克强的调研,拉开了北梁棚改的序幕。历经三年时间,北梁十几万棚户区居民住上了新房,告别了从前“忧居”的日子。

7月1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随“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采访团到访北梁。2014年,澎湃新闻记者亦曾到北梁采访,3年过去,这里又有了新的故事。

三官庙的古民居还保留着棚户区时代的生活印记。

棚户区的各种“难”

北梁是包头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之说。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迁入这里,逐渐形成棚户区。一度,北梁棚户区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有4.7万户、12.4万人,曾是内蒙古乃至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

北梁棚户区90%以上为土木危旧房屋,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民面临上学难、就医难、上厕难、就业难、取暖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等多重难题。

高俊平曾经向澎湃新闻回忆,“我们这里下雨下雨漏,下雪下雪漏;到了秋天,就发愁买煤,买晚了就贵了。就我这个小家,家里头要囤一两吨煤,还得节省着烧。”

高俊平的小家也就21平方米左右,大床挨着小床,灶头碰着床头,最多的时候同时生活着5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里头。

此外,“房子是土木结构,当地人的说法是‘里生外熟’,里面是土坯外面是砖。外面是砖,就不用年年拿泥抹墙,里面整点土坯,就不用抹房了。窗子是单玻璃,冬天还要在窗户上钉个棉被。”高俊平介绍。

对他来说,夏天怕房漏,冬天愁的却是上下水。家里没有下水道,洗完脸洗完菜的脏水,都得拎出去倒。

最难的则是上厕所,“我们周围这么大一片,有个大几百户,就一个厕所。”到了冬天,外出上厕所变得更加困难,“白天要是顾不上,有时候连泔水加方便,都在桶里头。”

三官庙的古民居还保留着棚户区时代的生活印记。

棚改启幕

就是在这个小家,高俊平意外见到了李克强。

由于床和桌子靠得太紧,李克强和高俊平都只能曲腿斜坐在床边。跟着进来的几个人,一下子把房间挤得满满当当。

李克强端起面前桌上刚刚出锅的烩酸菜问,“烩酸菜呢?”

高俊平回答说,老百姓,平时腌点酸菜,都习惯了。

李克强接着问,房子漏不漏,生活怎么样。高俊平也如实回答,是有点困难,但这么多年住习惯了,生活条件还可以,家家白面大米,就是住房有困难。

“要是给你换个新的环境你高兴不?”

“高兴。”

“要是给你搬个新居你愿意不?”

“愿意。”

一番简单寒暄,让高俊平觉得,“总理进了我家,坐在那儿,就是跟我一样一样的老百姓。我是个老百姓,总理也像个老百姓一样说话。总理握住我的手,我眼泪就掉下来了。”

在看望了北梁棚户区居民后,李克强在三官庙社区居委会召开棚户区改造工作现场会。他说,棚户区改造要让群众从忧居变宜居,这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做下去。

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的大幕由此全面拉开。

古民居院落修复工程已经着手进行,未来将形成传统院落群恢复展示老包头景象。

啃下“硬骨头”

牵涉到十几万人的棚改是难啃的“硬骨头”,棚改工作的难点正是征拆。

一方面,北梁棚改被作为包头全市的头号民生工程。包头市委市政府组成北梁棚改领导小组,抽调9名市级领导干部、72名县级干部、2000多名市区两级机关干部组成征收安置工作队伍,建立市级领导包联街道(镇)、县级领导包联社区(村)、科级干部包联片区、普通干部包联到户的四级包联工作机制。

另一方面,在总结以往棚改征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包头改变过去以回迁安置为主的做法,提出“坚持异地安置为主,鼓励货币化安置、强化民生保障、推进群众就业创业”的工作思路,明确货币补偿、产权调换和住房保障三种方式,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利益。

在拆迁过程中,工作队伍还设置公示栏、开通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网,设立北梁棚改征收安置大厅,向群众公开居民摸底调查、棚改补偿政策、安置房源等信息,做到公平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从2013年全面启动,历经“百日攻坚”、“春季会战”、“秋季会战”三场征拆战役,到2014年10月,北梁棚户区13平方公里、4.7万户、400万平方米房屋的征拆任务全部完成。

拆迁的同时,安置工作也随之开始。

为保障搬迁群众的利益,4.78平方公里的异地安置区被规划在离中心城区近、地段好的位置,安置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区15个住宅小区,分50、65、75、90平方米四种户型,户均住宅面积73.65平方米,并同步配套建设了18条道路及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成中小学校6所、幼儿园8所、社区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大型公园广场1个,以保障搬迁居民生活、就医、上学等的便利。

对于坚持选择原地回迁的4244户居民,特别是一半以上为回族群众(2323户)有围寺而居的意愿,包头方面在北梁腾空区利用拆迁后的土地选择3处群众认可的位置于2015年上半年开工新建安置小区,回迁安置区计划于2017年7月、10月分别交付。

一本“经济账”

北梁棚改还得到了国家各部委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棚改启动以来,住建部牵头直接推动北梁棚改项目实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累计下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7.05亿元;国开行将包头确定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平台以外的棚改贷款试点城市,对北梁棚改项目给予171亿元综合打包贷款;农发行亦创新性地将审批权限下放至内蒙古分行,在北梁棚改启动的第一时间发放40亿元贷款。

北梁棚改概算总投资234.08亿元,筹集资金中银行贷款211.2亿元,累计形成债务250.46亿元。由此,一本“经济账”也成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据官方介绍,剔除已建成用地和道路、绿化用地外,北梁腾空区可利用土地达10300亩,按8年测算,可实现土地出让收入约206.4亿元;加上安置区配套建设的商业、车库以及安置房剩余房源处置等收入36.4亿元和居民房价补差款收入10.3亿元,三项共计回笼资金约253.1亿元。回笼资金和应偿还债务相比,能够实现资金总体平衡。

此外,北梁腾空区预计可形成建设规模1200万平方米以上,按4000元/平方米计算,总投资可达近500亿元,实现直接税收近50亿元;北梁腾空区内建设的道路、公园广场和安置区内已建成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将形成政府性资产。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效益,均可为北梁棚改资金偿还提供兜底保障。

棚改领导小组还希望,未来通过大项目的提升拉动作用,聚集人气,提升商气,带动北梁腾空区域的整体升值,实现北梁棚改的可持续。

北梁新区南三社区一角。

新生活

高俊平曾告诉澎湃新闻,他经常要回以前的“家”看看,看看自己住了50多年的地方,竟然一下子就拆了,像梦一样。

在三官庙,人们特意保留了一片传统民居建筑群。

19处明显带有晋系建筑风格的古民居院落,位于福徵寺和转龙藏(龙泉寺)之间,占地面积约13.6公顷,总建筑规模约3.64万平方米。

这片传统民居建筑群在2014年被申报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申报为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经过修建和开发,未来将形成以传统文化街区为核心的多元宗教文化旅游带。

不过,对于北梁的居民来说,揣着房产证,住在崭新舒适的新区里,才是实实在在的大事。

高俊平一家的新房有近50平方米。

2013年10月,高俊平夫妇带着小孙子,同他们的邻居一起,搬进了北梁新区北区。

位于2楼的新房有近50平方米。高俊平花了一番心思,他在墙角包上了圆润的玻璃罩,朝北的卧室改成了厨房,主卧的窗户外,摆放着他精心挑选的绿色植物。客厅墙面上,高俊平专门挂上了李克强到旧家“做客”的照片。

2013年2月3日下午,李克强来到高俊平当时的家中慰问,小朋友躲进被子里,露出小屁股。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曾是三官庙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崔强,如今任北梁新区南三社区党委书记。南三社区的居民大多是2015年12月搬入新家的,她笑着回忆道,“搬房子的时候是冬天,大家都说搬到新家后手不黑了,因为不用搬煤了,上厕所也不用冻屁股了。”

南三社区居民马大叔和妻子住进了90多平方米的房子,没事就到社区服务中心来参加参加文体活动,和朋友聊聊天。说到即将收获的一个外孙和一个外孙女,他幸福得合不拢嘴。

在2013年与李克强的见面中,崔强激动到除了连连说“我们这儿情况太差了”不知道该说啥。李克强则告诉她:“会尽快地给你改造。”

这一次,崔强告诉澎湃新闻,“希望总理百忙之中来看看北梁老百姓的新生活,他可以放心了,不用再为北梁老百姓操心了。”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