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今起接受世遗大会审议,这次是为保护而非发展旅游

澎湃新闻记者 朱洁树 综合报道
2017-07-07 11:55
来源:澎湃新闻

布喀达坂峰,可可西里

7月2日至12日,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7月7日开始,本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始审议两个中国项目——福建鼓浪屿和青海可可西里,分别对应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此前中新网报道报道称,可可西里已经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不过“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在发稿前尚未从世遗大会的官方渠道确认此消息。

如果正式列入,可可西里是中国第12个世界自然遗产,也是亚洲最大的世界遗产(不包括俄罗斯的亚洲部分)。据悉,此前中国的自然遗产大都是“迷你型”的,更多考虑中东部适合旅游的风景名胜区。此次如果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将成为中国最难进入核心区的世界遗产。可以说,可可西里的申遗更多是为了保护,而非为了发展旅游业。

青色的山梁,藏羚羊的故乡

可可西里,蒙古语“青色的山梁”之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北角。据悉,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提名地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曲麻莱县境内。提名地面积约为370万公顷,缓冲面积为230万公顷,总面积约600万公顷。地域面积涵盖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一部分。

申报世界遗产首先需要符合世界遗产10条标准中的1条或者若干条。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77段,其中第7-10条是自然遗产的标准:(7)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8)构成代表地球历史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录、地貌发展中重要的地质过程,或重要的地貌或地理特征。(9)代表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植物和动物社群进化和发展的重要生态和生物过程的杰出例证。(10)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可可西里是根据第7、10条标准而受到提名的。

可可西里的植物

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具有世界上罕见的、独特的自然资源,保存着青藏高原最完整的高原夷平面和处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盐分和形状的中国最密集的湖泊群,是长江源北部的重要集水区;拥有的庞大山系与冰川、湖泊、河流湿地及地质遗迹、高原草甸、高原草原,构成了世界唯一的特殊生境;提名地内最具代表性物种“高原精灵”藏羚的种群数量占全球数量的近40%,繁殖地面积占全球繁殖地面积的近80%。同时,提名地也是被称为“化石级”野生动物野牦牛的栖息地,该区域是全世界受人类影响最小的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荒野景观保存最为完美、最为典型的地区,更是全世界开展多学科研究、认识生物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及生态变化规律的理想空间。

提名地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发布的《基于陆地生物多样性提名世界遗产报告》中最具生物多样性价值、最具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78个区域之列。

藏羚羊(图片来自WWF网站)

提名地面积广袤,包括了藏羚东部群体的完整迁徙路线,以及完整的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湖泊湿地系列生态系统景观。每年夏季超过6万只雌藏羚向遗产提名地腹地迁徙,集中至卓乃湖等湖盆区产羔。遗产提名地内的藏羚产羔地面积占目前已知产羔地面积的76%以上。提名地哺乳动物特有种比例高达60%。大量生存在提名地内的猎隼、藏羚和雪豹为全球濒危物种。提名地还是以藏羚、野牦牛等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植物群落的最后栖息地和庇护所,其生态系统和景观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发生的演化极具科研和保护价值。

仍需关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

尽管“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通过了世界遗产大会的终审,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但大会也提出了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提名地的东、南部有面积广阔的缓冲区,在提名地的西、北部没有指定缓冲区,其西北部与西藏自治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新疆自治区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昆仑山脉在其北部形成了天然屏障。评估团建议在未来可能的情况下扩展其他区域为缓冲区。

可可西里的植物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提名地区域生活有35户156位牧民,此外,缓冲区有222户,包括985位牧民和250位其他职业的人口。评估团指出,提名地区域出现了过度放牧、新形式放牧造成的威胁,有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的现象。当地管理机构提出,将逐步实施放牧禁令,并考虑实施自愿移民安置政策。据悉,缓冲区居民正在从事草原保护和减少畜牧政策,组织当地牧民参与保护措施,放牧强度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大幅下降。但评估团也对于当地居民重新安置问题提出关切,希望问题能在充分协商和自愿的前提下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可可西里的偷猎问题在近年已经得到了改善。

此外,高速公路和铁路,长期影响着藏羚羊和其他动物的迁徙活动。据悉,目前可可西里的工作人员在动物迁徙季节每天控制公路禁行2个小时。这样的干预获得了显著成效,藏羚羊的数量正在提升。高速公路同样影响着野牦牛和其他有蹄类动物的迁徙。目前还没有对公路造成的动物死亡率进行调查。有鉴于西藏地区的发展,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正在增长。可以预见的是,人类交通与动物迁徙将存在持续冲突。青藏铁路是相对比较近期的基础建设工程,评估团提出对于青藏铁路的影响也需要时刻保持检测。与此同时,供电线路对于鸟类是一个潜在威胁。

提名地的气候变化也是评估团关心的问题。从1961年到2015年,每隔十年,年平均气温变化为0.34°C、年平均降水量增加5.5%。随着这种变化,冰川、永冻层、河流、湖泊、湿地和泉水都有相应变化,陆地景观和地貌都产生了变化。新的河流、湖泊、沼泽纷纷出现,为有蹄类动物和水鸟提供了新的栖息地。与此同时,地貌变化也导致了有蹄类动物和候鸟运动模式的变化。当地管理者需要对此进行持续检测,相关的信息或许会具有国际意义。

目前,由于环境因素,可可西里地区的游客人数极少。当地政府也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兴建高速公路和游客中心。评估团提出,当地政府需要对于旅游有更加深入和实际的计划和方案。

2014年10月,青海正式启动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2016年10月1日起,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施行。青海可可西里作为2016年中国政府申报的唯一自然遗产项目,参加2017年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

可可西里的植物

可可西里的植物

可可西里的植物

可可西里的植物

可可西里的植物

【相关链接】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

1.黄龙风景名胜区 自然遗产 1992年列入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由众多雪峰和中国最东边的冰川组成的山谷。除了高山景观,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发现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壮观的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这一地区还生存着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包括大熊猫和四川疣鼻金丝猴。

2.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自然遗产 1992年列入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连绵超过72000公顷,曲折狭长的九寨沟山谷海拔4800多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多种森林生态系统。壮丽的景色因一系列狭长的圆锥状喀斯特地貌和壮观的瀑布而更加充满生趣。山谷中现存约140种鸟类,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大熊猫和四川扭角羚。

3.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自然遗产 1992年列入

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4.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自然遗产 2003年列入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目前,这一区域内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桫楞、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自然遗产 2006年列入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面积924500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30%以上的濒危野生大熊猫都生活在那里,包括邛崃山和夹金山的七个自然保护区和九个景区,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为第三纪原始热带森林遗迹,也是最重要的圈养大熊猫繁殖地。这里也是小熊猫、雪豹及云豹等全球严重濒危动物的栖息地。栖息地还是世界上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长着属于1000多个属种的5000到6000种植物。

6.中国南方喀斯特 自然遗产 2007年列入/2014年扩展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是一种地貌特征。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之一。

7.三清山国家公园 自然遗产 2008年列入

三清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的怀玉山构造快体单元内,属花岗岩构造侵蚀为主的中山地形。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8.中国丹霞 自然遗产 2010年列入

中国丹霞是中国境内由陆相红色砂砾岩在内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来力量(包括风化和侵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总称。这一遗产包括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的6处遗址,包括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壮观的红色悬崖以及一系列侵蚀地貌,包括雄伟的天然岩柱、岩塔、沟壑、峡谷和瀑布等。这里跌宕起伏的地貌,对保护包括约400种稀有或受威胁物种在内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许多动植物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9.澄江化石遗址 自然遗产 2012年列入

澄江化石遗址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化石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早寒武纪地球生命现象的纪录,是已知的著名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被学术界誉为“世界古生物圣地”。

10.新疆天山 自然遗产 2013年列入

新疆天山,指天山山脉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长达1760公里,占天山总长度的3/4以上,横亘新疆全境。新疆天山是全球唯一由巨大沙漠夹持的大型山脉,以深居内陆的地理区位、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众多的冰川河流、绝妙的自然景色、特殊的生物区系和生态过程等诸多自然特征,成为全球温带干旱区大型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新疆天山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因而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丰富,是很多物种最后的家园。新疆天山共有野生动植物3000余种,各类珍稀濒危动植物近500种,包括雪豹、暗腹雪鸡、高山兀鹫、小叶白蜡、新疆郁金香等。

11.湖北神农架 自然遗产 2016年列入

神农架位于中国中东部湖北省。这处遗产地由两部分构成:西边的神农顶/巴东和东边的老君山。这里有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原始森林,是中国大蝾螈、川金丝猴、云豹、金钱豹、亚洲黑熊等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湖北神农架是中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在19和20世纪期间曾是国际植物收集探险活动的目的地,在植物学研究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