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美国史︱星条旗之路:美国国歌在这里诞生

叶山
2017-09-01 09:59
来源:澎湃新闻

1812年美英战争又被称作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这场战争从1812年持续到1815年,充满了戏剧性。美国主动挑起了战争,且宣战前国会的表决十分顺利,但开战以后不久便被英国打得落花流水;英军在战争里占尽了优势,却在欧洲战事结束、可以向北美派出更多军队的时候,答应和美国议和;议和期间,英军又突袭了新奥尔良,却被安德鲁·杰克逊击败;最终在比利时的根特和谈时,英国还威胁着华盛顿,却没有在条约里为难美国,而是“一切照旧”。这样匪夷所思的战争过程,让1812年战争成为了阴谋论的重灾区(有学者怀疑,这场战争是美国建国初期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汉密尔顿与杰斐逊银行之争的一个延续,它是美国某些政客和英美两国的银行家联手策动的,目的是为了让美国人被迫接受私人的中央银行,为后来美国第二银行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不过,这场战争并非让美国一无所获。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里,把关于战争中英国最艰难时期的一章命名为《最光荣的时刻》;同样在第二次独立战争的切萨皮克战役中,美国也有这么一段时期,首都被占,总统出逃,可以说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低谷之时,但就是在这期间,诞生了让所有美国人打心底为之骄傲的美国国歌《星条旗》。2008年,跟切萨皮克战役及《星条旗》的诞生息息相关的一系列小路被列为了美国的国家步道,起名为星条旗国家历史小径(Star-Spangled Banner National Historic Trail,简称星条旗之路),以纪念这段最低落却又最高光的历史。

星条旗之路示意图

切萨皮克湾在1812年美国的位置示意图

星条旗之路位于美国东部的切萨皮克湾一带,分为水上和陆上两部分。这些路径都是当年在切萨皮克作战中,英国人进攻或佯攻切萨皮克湾沿岸的城市和据点时的行军线路,以及美军进行反击时所走的路线。水上的路线都从海湾里的坦吉尔岛出发,主要分为三支:一支沿着海湾北上,抵达海湾最顶点的埃尔克顿;一支沿着波多马克河逆流而上,到达波多马克河能通航的最顶点,也就是首都华盛顿;一支沿着帕塔克森特河抵达华盛顿东部的门户上马尔博洛。陆上的星条旗之路主要有两段,一段沿着帕塔克森特河的两岸而行,另一条连接华盛顿和巴尔的摩,再延伸到巴尔的摩附近的北点要塞。

星条旗之路沿线的碉堡遗址

转移国内矛盾的第二次独立战争

要了解这条路的历史地位,就得从1812年战争说起。19世纪初,起草了独立宣言的美国国父杰斐逊担任总统的后期,国际国内的形势都向着对美国不利的方向发展。当时的欧洲,拿破仑带领法国东征西讨,欧洲各国先后被卷入了战争,其中当属和法国有世仇的英国人最积极。为了阻止拿破仑法国的扩张,英国与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瑞典、西西里等国,组成了好几次同盟来打击法国;法国也拉拢或胁迫了荷兰、那不勒斯和西班牙等国,和英国开战,欧洲乱成一团。除了战场上的激战以外,经济战也在双方之间打响。为了扰乱对方的经济,切断对方的补给,双方同时对对方的海岸线进行了封锁。

欧洲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让美国很受伤。在欧洲刚开战的时候,杰斐逊宣布中立,美国人本以为能坐山观虎斗,最后还能捡捡便宜,甚至发一发战争财。最初的剧情确实如此,交战双方的各国都向美国大规模购买物资,以补充自己的军需品,眼见大把大把的钞票从大洋对岸飞过来,美国的商人们都很开心,于是加紧生产,囤积了大量的货物。结果到了1806年,欧洲实行贸易禁运了。驶向英国的美国商船被法国拦截,驶向法国的商船被英国拦截,要把货物运到欧洲得担很高的风险,有时候会是整船整船的损失。于是,合法商人一批批地破产,能找到非法渠道运货的走私者们开始猖獗,美国经济陷入混乱。

1807年,杰斐逊下达命令,主动封锁了美国的海岸线。他这么做的初衷是好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减少美国人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第二是向英法双方示威:你们要是再封锁海路,我们就不卖给你们任何东西了,看你们还怎么打仗。结果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却在国内引起了风波。海路彻底不通了,商人们只能看着自己的囤货逐渐坏掉却无能为力,就连走私者们也撑不下去了。美国商界怨声载道,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到了1809年,此时的杰斐逊已经是焦头烂额,他的总统任期也走到了尽头。接替他的是另一位国父,起草美国宪法的詹姆斯·麦迪逊。实际上,麦迪逊当选总统,不如说是当选背锅侠,此时的美国,经济摇摇欲坠,暴动时有发生。为了转移矛盾,麦迪逊向各部原住民发起了攻势。但原住民势力毕竟弱小,无法完全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而经济的崩溃则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人。麦迪逊需要一个更大的冲突,来转移掉这次危机,他想到了还在英国统治下的邻居——加拿大。

麦迪逊总统的画像

1812年6月,麦迪逊在国会进行了呼吁进攻英属加拿大的演讲。他提出对英国开战的理由有这么几点:第一,加拿大人和美国一样需要自由,我们应该去解放他们;第二,英国在暗中支持原住民,干涉美国的内政;第三,英国没有完全执行当年独立战争后的巴黎协约,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一些要塞还在英国人手里。第四,英国和法国交战,让美国商船受损,没有尊重美国中立国的利益;第五,英国扣押美国商船,强征船上的美国人加入英国海军。演讲之后,国会进行了表决,以多数票通过开战的决议,第二次独立战争就此爆发。

第二次独立战争

这时候,已经卸任的老总统杰斐逊也放出话来,他说美国人终将统一整个北美洲大陆,解放加拿大是不在话下的。美国人于是满怀着信心,从五大湖地区及纽约北部向加拿大发动了进攻。实际上,美国向英国开战的这些理由,大多都站不住脚,特别是说加拿大人和美国一样希望独立,更是纯粹的一厢情愿。和美国人不同,加拿大人大部分都是支持和效忠英国的保皇派。独立战争时期,许多美国境内的保皇派,最终都逃到了加拿大境内,还有很多受到美国压迫的原住民,也逃到了加拿大。结果,美军对加拿大发动进攻之后,遭到了加拿大军民同心协力的抵抗,甚至反而被加拿大反击,丢掉了底特律。

陆上打不过,美国就改用海战。由于英军的主力舰队都在欧洲围困法国,在北美的海军并不强,因此美国在大西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一来,英国被激怒了。1813年,包括英国在内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战役击败了拿破仑,次年将他放逐到了厄尔巴岛,欧洲战火暂时平息。于是在1814年,英国把海军的主力舰队调到了北美,决定好好教训美国一顿。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切萨皮克海湾首当其冲地受到了英国的进攻,切萨皮克作战就这样开始了。

火烧华盛顿

切萨皮克作战是巴尔的摩战役的一部分,这场战役由驻扎在百慕大的英国皇家海军上将亚历山大·科克莱恩(Alexander Cochrane)担任总指挥。切萨皮克湾是美国东部最大的海湾,它形状狭长,在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之间,深入大陆达300公里,沿岸港汊与河道众多,波多马克河及萨斯奎哈纳河都流入此湾,岸边有巴尔的摩和诺福克等重要良港,以及美国首都华盛顿。控制了切萨皮克湾,就等于控制了美国的命脉。科克莱恩派手下的将领乔治·考克本(George Cockburn),率主力舰队封锁了切萨皮克湾,而少校罗伯特·罗斯(Robert Ross)则率领陆军在岸上策应。

考克本的画像

此时,美军的主力都陷在了美加边境,陆军在底特律以及尚普兰湖对抗反击的加拿大人,而海军在伊利湖里奋战。保卫切萨皮克湾以及首都华盛顿的,是来自马里兰和弗吉尼亚的四个民兵团。虽然美国民兵以作战勇猛著称,但在武器装备及战术计划的制定方面,毕竟赶不上正规军。面对这群民兵,科特莱恩和考克本执行了一个新计划,他们要以最小的损失让美国付出最沉痛的代价,这个计划就是切萨皮克作战。

首先,英军占领了切萨皮克湾中的坦吉尔岛,把那里变成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前线基地。四月底,考克本率英军舰队沿着海湾北上,一直到了海湾尽头的埃尔克顿,一路上英军用炮火袭击了沿岸的诸多要塞和据点,还在其中的一些据点做出了要登陆的架势。美国民兵迅速集结,长途奔袭支援埃尔克顿,在法国城被以逸待劳的英军击败,之后法国城被英国人焚毁。五月初,考克本在海湾北端四处出击,两三天之内便连续袭击了迪波塞港、格莱斯港、普林西比奥、弗雷德里克城和乔治城等多个港口。在英军重炮的轰击下,美国民兵损失惨重,很快就从前线溃退,这一仗之后,守卫马里兰的民兵实力大为削弱。

八月,英军发起了一次更大的进攻。考克本亲率六艘军舰,驶入了帕塔克森特河。这是一条不宽也不长的小河,照理来说不适合海军作战,但这条河的上游通向上马尔博洛(Upper Marlboro),那是美国首都华盛顿东侧的重要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果然,负责防卫华盛顿的民兵团向上马尔博洛集结,准备在那里阻击考克本。就当民兵们排开阵势守卫上马尔博洛的时候,在岸上策应考克本的罗斯,率大约4500名英国陆军士兵扑向了防卫空虚的华盛顿,民兵们闻讯又迅速向华盛顿收缩,这一来一去的折返跑让他们精疲力竭。

在华盛顿东北角的布莱登斯堡,由马里兰的一位律师率领的6000位民兵带着18门土炮,为了保卫首都而做了最后的抵抗。这些民兵们发扬了独立战争的前辈们英勇奋战的光荣传统,杀死或打伤了两百多名英国兵,然而他们的18门土炮远远敌不过罗斯带来的重炮以及60门康格里夫火箭炮,布兰登斯堡的民兵防线就崩溃了,英军在罗斯的率领下挺进了华盛顿,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首都失陷就这样发生了。

切萨皮克湾战役图

在首都失陷之前,麦迪逊总统匆忙撤离了总统府,往北逃到了马里兰的小镇布鲁克维尔,在那里过了一夜,因此布鲁克维尔自称“美国的一日之都”。同时,国务卿门罗(后来的门罗总统)带着国会的重要文件,逃到了华盛顿以西的小镇李斯堡,住进了洛克比庄园(Rokeby Manor)。8月24日,英军占领华盛顿后,为了报复美军在伊利湖北岸加拿大港口的洗劫,纵火烧毁了包括国会山庄和总统府邸在内的多座建筑,这座营建不久的首都陷入火海。这一天被认为是美国军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英军火烧华盛顿

如果英国一直占据着华盛顿,那么美国历史将何去何从尚未可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英国人点燃总统府耀武扬威的那天晚上,一场大风暴袭击了切萨皮克湾,华盛顿刮起了罕见的龙卷风。龙卷风不仅吹灭了大火,还摧毁了英军的军营和大炮。第二天,在占领华盛顿26个小时候,担心发生变故的罗斯和考克本决定撤军,返回了切萨皮克湾上的坦吉尔岛。这场风暴被称为“拯救了美国的风暴”。出逃的麦迪逊总统和各个政府机构也随后返回了华盛顿。由于华盛顿的政府建筑都被烧毁,政府暂时转移到乔治城学院(今乔治城大学)的校园里办公。看到已毁的城市,有人建议把首都迁回费城,但这个提案最终被麦迪逊否决,华盛顿就地重建,老总统杰斐逊也捐出了自己的藏书,变卖之后帮助重建首都。烧焦的总统府结构并没有被破坏,经过修整之后,麦迪逊让人将其表面涂成了白色,以掩饰火烧过的痕迹,这便是白宫的由来。

白宫最初的模样

麦亨利堡上空的星条旗

返回坦吉尔岛的考克本酝酿着新的计划:占领巴尔的摩。巴尔的摩是切萨皮克湾中北部的一座良港,也是马里兰州最大的城市,位于华盛顿和费城之间,是联系大西洋和美国中西部的交通枢纽,也是美国的商贸大本营,关系着美国的经济。如果说占领首都华盛顿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象征意义,那么占领巴尔的摩,不仅可以切断华盛顿和费城以及供应弹药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还能进一步扼制美国的经济和交通,让美国陷入瘫痪。

巴尔的摩是当时美国的水陆交通枢纽

9月5日,考克本派出舰队,沿着波多马克河逆流而上,前锋直抵华盛顿南部的亚历山大里亚,做出了要从南线再度攻占华盛顿的态势。马里兰和弗吉尼亚的民兵迅速布防,以防首都又一次沦陷。然而,这只是英军的佯攻,与此同时,考克本的主力部队沿着海湾北上,出现在了距离巴尔的摩11英里的北点要塞。英军差点又一次打了美国民兵一个措手不及,但巴尔的摩并非毫无准备。在华盛顿失陷之后,巴尔的摩便布置了城防,市内的各界人士,包括地位低下的黑人,都参与了工事的建造。

在北点要塞附近,2000名民兵殊死抵抗,虽然最终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撤出了阵地,但他们击毙了试图率陆军登陆的罗斯——那个半个月前带队攻入华盛顿的英军指挥官。9月12日,英军从北点出发,兵分两路,其中陆军5000人,海军19艘军舰,分头向巴尔的摩前进。美国上校乔治·阿米斯蒂德(George Armistead)带领1000民兵进驻了巴尔的摩南郊的麦亨利堡(Fort McHenry),那里是守卫巴尔的摩的最后一道要塞。抵达麦亨利堡之后,英军的19艘军舰舰炮齐鸣,向麦亨利堡发动了轮番的炮击。英军希望用无间断的炮轰,逼迫镇守要塞的阿米斯蒂德投降。

巴尔的摩战役的形势图

麦亨利堡要塞的遗址

9月13日,一个美国人来到了英国海军的明登号战舰上。这个人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是华盛顿的一位律师,麦迪逊总统授权他到明登号上找英国人谈判,交换战俘。原来不久前,英军俘虏了美军的军医威廉·比恩斯。这位比恩斯在美国民兵里威望颇高,当年在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列克星敦战场,负责救助伤员的就是这位比恩斯,再加上他的父亲在马里兰州是有钱有势的土豪,因此他几乎算是一个偶像和象征级的人物,他的被俘导致民兵士气低落。麦迪逊总统让比恩斯的朋友弗朗西斯前往敌营,希望通过谈判,换回包括比恩斯在内的一批战俘。

傍晚,弗朗西斯打出了白旗,登上了明登号,向英军军官说明了来意。可是英军军官却冷冷地反问他:“你没看到我们英国人很忙吗?我们正在进攻巴尔的摩,明天要俘虏更多的美国人,你的事儿等我们打下巴尔的摩再说吧。”弗朗西斯表示自己是总统授权来谈判的,英国军官指了指船舱外面:“总统?你们只是殖民地而已。你看到那座麦亨利堡了吗,我们要把它从地球上抹去。你看到远处海面上的那几百个小黑点吗?每一个小黑点,都是一艘我们英国的军舰。麦亨利堡会被炸平,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到时候我们会把俘虏还给你们殖民地的。”

弗朗西斯连忙说,麦亨利堡并不是纯军事堡垒,里面还有许多妇女和儿童,不能进行无差别的炮轰。英国军官告诉他:“我们已经给他们留出了足够多的机会。你看到碉堡上那面星条旗了吗,我们下过通牒,如果他们想活命,就降下那面旗,可是这面旗帜至今还在那里,看来我们只能用大炮将它打下来了。”

当晚,英军继续炮轰麦亨利堡,更多的军舰加入进来,弗朗西斯则在停靠在距离海岸8英里之处的明登号上过夜。炮声响了一整夜,弗朗西斯彻夜未眠。根据他的回忆,那一夜漫天纷飞的炮火将天际染成了红色,他认为没有人能扛得住如此密集的炮火轰击,麦亨利堡和巴尔的摩肯定会在黎明前失陷。当9月14日的第一抹阳光洒向大地之时,炮声停止了,弗朗西斯向麦亨利堡方向望去,在逐渐散开的硝烟里,那面星条旗迎风飘扬在阵地之上。弗朗西斯顿时热泪盈眶,他摸出了麦迪逊总统写给英军的信,在信纸的背面写下了《保卫麦亨利堡》这首诗:

“哦,你可曾看见,阳光透过晨曦,

是什么让我们骄傲地在破晓前欢庆?

谁的宽条和明星在激战中坚挺,

我们眼前的碉堡上,飘扬着无畏的国旗。

炮火红光刺眼,炸药响彻天际,

它们都见证着我们的旗帜依然屹立。

你看,那星条旗是否还在飞舞,

在这自由的土地,在这勇士的故里?”

明登号上的弗朗西斯(图片来自历史网)

弗朗西斯写在信纸背面的手稿(收藏在史密森尼学会旗下的国家历史博物馆)

国歌的诞生

英军对麦亨利堡的炮轰持续了27个小时,但守卫要塞的阿米斯蒂德始终没有投降。9月15日,英军的陆上部队绕到侧方,向巴尔的摩市区发起进攻,同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市民们构建的工事让英军无法前行。这时,海军围着麦亨利堡久攻不下的消息传来,附近城市派的援军也逐步逼近,本来就因为主帅罗斯阵亡而军心不安的陆军选择了撤退。海军失去了陆上的呼应,也原路撤退了,撤退之前他们让弗朗西斯带走了所有的俘虏。巴尔的摩战役就此结束,美国民兵在首都失陷后不久,便漂亮地扳回了一城。

巴尔的摩虽然守住了,但从整个战争的局面看,英国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就在这个时候,拿破仑在厄尔巴岛上又开始不安分了,欧洲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于是在1814年12月,美国和英国在比利时的根特进行了和谈,签署了结束战争的条约。然而,《根特合约》签订的消息并没有立即传到北美。在巴尔的摩一役中铩羽而归的考克本以及他的上司科克莱恩决定再玩一次大的,发动了新奥尔良战役,意图控制密西西比河。没想到,在新奥尔良,他们遇到了猛将安德鲁·杰克逊(后来的杰克逊总统),被打得大败。1815年2月,《根特合约》传回了美国,双方停战。一个月后,拿破仑重回巴黎复辟登基,英军赶紧从北美抽身,回欧洲对付这个难缠的矮个子法国人去了,由此彻底解除了对美国的威胁。

美英签订《根特和约》,美国代表(左数第五人)是昆西·亚当,为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之子,后来成为美国第六任总统

切萨皮克湾的战事,让美国意识到了民兵的不足。这些民兵虽然爱国、勇敢,但在战术意识和军事素质上,差正规军太远。从此以后,民兵在美国的军事作用逐渐淡化,美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正规军,并扶持资助各地的军校来培养军事人才。战后,第二国家银行的设立也帮助恢复了美国的经济秩序,美国终于回到了正轨上。弗朗西斯把自己写的那首诗交给了当地报纸《美国商业日报》(《巴尔的摩-新闻美国》的前身)的主编,被刊登在了报纸上。不久后,一位音乐家把这首诗配到了当时很流行的一段音乐上,并被命名为《星条旗之歌》,这首歌在后来的美墨战争中得到广泛的传唱,深受美国人的喜爱。到了1931年,美国正式将这首歌定为国歌。

为了纪念最黑暗的首都失陷日和光荣的麦亨利堡之战,以及美国国歌的诞生,美国人把切萨皮克作战中英军和美国民兵们所使用的一系列道路保留了下来,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并命名为星条旗之路。这些路主体在水上,也有一部分在陆地上,加起来总共有400多公里,跨越了马里兰和弗吉尼亚两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麦亨利堡等关键战役的古战场也都得以保留。2008年,它正式被国家公园署接管,成为了美国仅有的两条水上国家步道之一。

现在的麦亨利堡遗址及背后的巴尔的摩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