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别老想着赶超好莱坞,中国电影应该脚踏实地

澎湃新闻记者 杨茜
2017-06-21 15:35
来源:澎湃新闻

在近期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2016年可以称为国产电影小年。那么2017年至今表现如何?

根据统计的上半年电影票房,结论是国产电影全面惨败。

第一季度进口电影公映19部,票房占比55%,国产电影上映47部,票房累计66亿元。66亿中,《功夫瑜伽》和《西游伏妖篇》占掉一半,也就是说另外45部国产电影惨不忍睹。在春节档后,上映的所有国产电影只做了6天的单日票房冠军,余下100多天的时间内,单日票房冠军都属于好莱坞和《摔跤吧爸爸》。

犹记去年李安刷屏的论坛主题是“中国票房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大佬?”今年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大家俨然已经闭口不谈票房问题了,但在中外电影市场,到底中国电影人和好莱坞差距在哪?除了资本投入,国内电影老板们还能在中外桥梁上做些什么?

在6月19日中美电影高峰论坛和中外电影差异两个论坛上,好莱坞大制片人们,乌尔善、宁浩导演和国内电影公司老板们都对上述问题说了说自己的理解。

中国电影人缺乏什么?

国内电影人望着好莱坞各种IP系列票房飘红,想了十几年和好莱坞差距问题。《画皮2》、《寻龙诀》的导演乌尔善先总结,把观众放在第一位才是正事。

“有些(拍电影)为了电影节和影展,还有一些为个人拍摄的电影,始终没有把为观众拍电影放在第一位。了解观众的需求,跟观众平等地交流,既不要装大尾巴狼,想要教育观众,也不要用垃圾食品喂饱观众,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真正需要去学习的。”

对于观众品味垃圾这件事,他觉得这点反而是导演们可以多拍多练的机会,“中国做电影的人,不要再自乱阵脚什么的,这是最美好的时代,因为你拍烂的电影都有人买单。”

乌尔善说多烂都买单显然是气话,但他的确承认,商业片不是那么好拍的,这里面的工匠精神是专业经验和敬业精神的结合。

因为准备新片《封神榜》三部曲,乌尔善拜访过旧金山、洛杉矶、新西兰的好莱坞视效公司,“好莱坞公司里的员工,大部分头发都是白的,都在60多岁,尤其他们的创意总监、视效总监。这些人在这个行业里面工作了30到40年,积累的那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但中国电影工业因为刚刚起步,中国所有的视效公司进去都跟大学宿舍一样,都是些年轻人,他们很活跃,但是他们的工作经验非常少。”

乌尔善

其他来自好莱坞的嘉宾给出的答案是精细化分工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2005年奥斯卡组委会主席、原派拉蒙总裁、《钢铁侠》《星球大战》的制作人希德·甘尼斯介绍,好莱坞电影制作中有173个不一样的工种,比如道具部、设计部、艺术部等等,他们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制片和导演很大程度上会依赖这些专业的工作人员,“比如道具工作人员,我们说好你今天去做道具吧,当然我跟他讲的时候,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来,因此我们就需要这173个不一样的工种,去完成他们应该做的工作。“

“说到道具,你在任何一个镜头里看到的东西,桌上的一包香烟,一根拐杖,都是道具部负责的。一个非常敬业的道具部的人,他会想到这一个镜头当中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他会提前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就想好。”曾制作过电影《阿基拉和拼字大赛》以及美剧《泛美航空》的制片人南希·甘尼斯补充道。

怎么弥补这些差距?乌尔善认为只能拍下去,大量拍,没有任何捷径。

《极限特工》系列制片人乔·罗斯(Joe Roth)觉得中国电影人都太着急超越了,其实没必要跟美国比。“美国电影已经120年历史了,不要总是和好莱坞相比,中国的电影行业,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可以赶上或超过好莱坞。”他郑重其事提醒国内电影人,“在中国电影市场应该做一些脚踏实地的工作,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乔·罗斯

除了经验和敬业,一直被讨论的“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也在议题之中。

杰夫·柯申鲍姆(Jeff Kirschnebaum)介绍,合格的制片人的作用应当是预测,“你要向影业公司来汇报的话,他们有一些数据分析,包括财务的数据分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没有成功的秘诀。就是要预测,预测人们要什么。比如《骇客帝国》,在看剧本之前不知道《骇客帝国》讲的什么,可能要进行很好的改编,这样的话要形成很好的剧本,这是制片人的主要任务。你要想办法越过这些墙,包括有预算的墙。”

导演宁浩认为哪个有话语权是取决于具体情况。“制片人中心是侧重于管理者驱动的,而导演中心是侧重于创作驱动的。当你的结构特别复杂,极其庞大的时候,管理特别重要。当你体系非常小的时候,那你实事求是,得根据你的情况来。我这次拍戏特别明显,我觉得越学越像国外那套办法,分工开始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把结构变成了美国式的,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人多不干活。人越来越多,但是效率越来越差。”

宁浩

中国想进好莱坞玩儿只能买买买吗?

中外合资电影是国内各大公司坚决不放弃的尝试。但尝试到今年,基本上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很难实现。

北京文化公司CEO宋歌表示,中美合拍片推进起来比较困难,原因是分裂。“为什么难呢?因为要拍出中国本土核心价值观,但是又要用美国的开发和拍摄手法。比如说我们的《极限特工4》,乔·罗斯是制片人,从中国观众层面来说他们不接受中国演员去扮演一个拯救世界的英雄。你改成中国的男演员去拯救世界,中国观众不信,他不相信,他没有这个文化。”

宋歌

《极限特工》系列实际上在北美并不成功,制片人乔·罗斯说到了第二部,票房收入就不尽如人意了,但“速激”系列的成功让他们又拿到钱和机会了,到了第三部,他们想的办法是找来李连杰和吴亦凡做配。这部电影在今年2月份国内上映,全球收获24亿票房,其中11亿来自国内,但豆瓣评分只有5.7分。明眼人都明白,票房摆明了是因为其中有李连杰和吴亦凡,乔·罗斯自己都困惑,实诚地表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这部电影。”

显然对国内外电影老板和制片人来说,用好莱坞制作,加上中国人气演员的中美合作方式,目前来说票房有一定保证,但质量还提不上去。

杰夫·柯申鲍姆剧透此次《极限特工4》会有两个中国男演员做主角,有重头戏,还是正面形象。他认为好莱坞实际上是希望有中国人加入,改掉原来小众的宣传点,成为大众文化实现双赢,但这要求很早就介入电影项目中,“剧本创造的初期,就让这些亚裔的制作人参与进来的话,那就最好不过了。”

杰夫·柯申鲍姆

宁浩认为,这本来就是两个文化,很难合拍翻拍。“我是一个很土的人,还是坚持只做我那套东西,因为我也确实有一些体验,我觉得李安导演先用快十年的时间,把自己先变成美国式思维的人,才能去拍英文电影。但是你让我去拍英文的,或者是全球市场,中文什么时候能进入全球市场,就看咱们中国的文化有多强了。所以我觉得我可能也拍不了。但是我有一点体验,虽然我前三部不是特别国际化,都有外国的公司来找我买,都是说想翻拍,他可能觉得不太一样,跟美国的想法不一样。”

在另一场论坛上,实践做中美合拍片的老板们意见不同,认为中美差异正是不需要老想进好莱坞的原因。2010年博纳就在美国上市,于冬说:“中国跟好莱坞最大的差异,其实就是在产品方向上的差异,好莱坞的这批制片人,他们的决定权是背后的银行家、投资金融家,是华尔街的这些资本投资人。金融资本看的只是财报,所以这些年好莱坞不停地拍续集,不停地拍超级大片,就是因为安全,这个是好莱坞面临的非常大的危险。”

他还表示,“中国电影未来十年,是中国电影有机会超越好莱坞的唯一的十年机会,如果当一代创业家、制片家都被资本收购,或者是退出,或者是功成名就转给二代靠金融家、银行家超越好莱坞是没有可能的,这十年中国电影应该形成更多合力打造众多的好电影的机会。”

每年电影节期间,都会有好莱坞大牌制片人来交流关于商业片,演员们一代代都打不进好莱坞核心,高层们只能逐渐用买买买征战好莱坞,关于走出去的话题基本还停留在资本层面。面对今年上半年国产电影票房的惨状,最后用乌尔善的话做个结尾,希望国内电影人更多先反思基本操作层面的问题,再考虑合作与超越问题。

“中国电影太快了,导致现在就是这样的,每一个制作环节都粗糙,整个环节也不理想。每年上映的那么多,其实类型非常单一,没有很多真正能为年轻人和主流观众做的电影。”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