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最易被忽略,又最不可或缺的唐杰忠

云也退
2017-06-19 17:1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先生于6月18日晚逝世,享年85岁。在30多年里,捧哏的唐杰忠为大家奉献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相声节目,在观众眼中,捧哏就该是唐杰忠老师那样的。

1990年代初的一期《综艺大观》里,姜昆独自走上台,面对两个话筒说了一番话:“大家都知道,我跟唐杰忠老师是一起说相声的——唐杰忠老师喜新厌旧跟别人了,他稀罕别人穿得好,嫌我穿得邋遢……我一个人更好,俩麦克风我一人使唤,‘喂喂喂’,你看,他的麦克风就比我的好,他老把着这好的……”

然后走上一个人,武警演员金其海,跟姜昆一起演了这段《是我不是我》。后来我想,看这段开场白并且不停发笑的人,是在笑什么呢?当然,姜昆那副混不吝的样子一向能招笑,但是,一想到被他“缺席审判”的人是唐杰忠,人们大概会另有一番乐头。老唐怎么会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呢?又怎么会使性子,挑剔姜昆的穿着呢?换个角度想象,如果奔六的老唐真的突然喜新厌旧,那又该是一件多么滑稽的事情呢?

六十岁还换配偶的人,别人或许感叹“真能折腾”,六十岁还跟老搭档裂穴的相声演员,多半就是胡闹了。唐杰忠是那个最安分的人,在马季、姜昆这对师徒身边牢牢站定,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去语都在来言设定的范围之内,不抢不闹不越线。八十年代开始听相声的人,像我,多半会觉得捧哏演员就该是唐杰忠的样子,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存在感,有时甚至跟观众都没区别,只是碰巧站在了台上。

《友谊颂》马季和唐杰忠(右)

事实上,唐杰忠从跟马季合作起就在压抑自己的存在。他的外形真是“得天独厚”——大众脸,不胖不瘦,很难让人过目难忘。《友谊颂》恐怕是他跟马季唯一的视频,在那里面,他就像一个普通工人一样站在马季旁边,看着他的搭档——一个稍微不那么普通的工人——绘声绘色地叙述跟随坦赞铁路援建团队远赴非洲时的所见。他们满脸挂着样板戏笑容,摆着语录宣传画里的pose:

马:我们的船,在海上已经行驶了十四个昼夜,清晨我站在甲板上,手扶船栏杆,遥望着东方。

唐:看什么哪?

马:一轮红日正在升起,霞光万道照亮了沉静的海域,蔚蓝色的天空,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友谊号乘风破浪,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唐:哦,还真富有诗意。

唐杰忠的话里根本没有阴阳怪气,观众却笑了。在“文革”年代,逗哏一个模仿瞭望远方的动作,捧哏来一句稍微“出戏”的点评,都够观众笑一阵。这就是所谓“文革期间唯一一段相声”的画风,其中,有唐杰忠的一份。

用于形容那时相声的词汇——“诙谐”,如今显得多么另类。诙谐,两个送气音的字眼包含了一种清淡的、含蓄的、“净素”的美学诉求,在全民都能吃辣的重口味时代如此不合时宜。在“诙谐”的相声里,逗哏不会大砍大杀捧哏,捧哏的也不会硬碰硬对着干,两个人基本上是一条战线的。在台上,捧哏的就连被逗哏直呼其名的机会都没有。跟马季合作三十年,唐杰忠的名字基本只出现在报幕员的口中。

那时,唐杰忠和于世猷二人与马季的合作最多,《登山英雄赞》这样能在相声史上留一笔的作品,还是马、于合作的。后来,于世猷慢慢边缘化,而唐杰忠却越来越稳,虽然不清楚马季的想法,但是,将于、唐二人比较一下,可以想见马季为何更青睐唐杰忠:这是一个从骨子里就散发出无欲无求的属性的演员。唐比马大三岁,而比马季小一轮的于世猷虽然老成,毕竟欠缺点“分量”,他和马季的对白,有时会有平辈争执的感觉,在一些歌颂型相声里,唐杰忠申说起大道理来,就仿佛在一面背景板上写字那样,不会让人产生“这人老气横秋”的不快。

1975年的《游击小英雄》是马、唐最好的作品之一,欢快得像一首加长版的童谣。马季说,儿童团团长小牛“小家伙也就四十多岁”,被唐杰忠打断“四十多岁当儿童团团长啊?”

马:差不多。

唐:差多了。

马:我问问你,抗日战争胜利已经多少年了?

唐:三十年了。

马:三十年后的今天四十多,还大吗?

唐:现在四十多啊?那不算大。

唐杰忠总是代表一种被挑衅的常识。就像一只捏一下之后复原的皮球,常识很快恢复,叙事继续推进。那时的相声禁止胡说八道,常识如同房间里的大象那样坐镇,演员绕着它寻找敲击点,像《找舅舅》围绕的是包头的建设成就,《画像》则围绕着劳模的先进事迹,消除对常识一个又一个的误会。但是,倘若没有1980年代初,一段《多层饭店》和一段《北京之最》问世,唐杰忠与马季的演出履历还是不够完美。在这两个新作里,唐杰忠最初仍然担任一个仅仅拥有常识的人,但是,当他亦步亦趋地跟着马季的叙事走,这常识之上添加了新的常识:我们遇到了一个人浮于事的官僚体系;我们的城市建设留下多少尽人皆知的大坑。

《新兵小传》

与马季合作的时候,唐杰忠很少受到正面的“损”,但到了姜昆这里,年轻人就稍稍不那么客气了。二人最早的合作,差不多要算是牛群执笔的《新兵小传》,一上来,年轻的姜昆就在老唐的年龄和家属里找笑料。

姜:早在红军时期……红军时期你知道吗?

唐:知道!

姜:听你爷爷说的?

唐:干吗非得听我爷爷说?

……

姜: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你知道吗?

唐:知道。

姜:听你爸爸说的?

……

姜: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你知道吗?

唐:知道。

姜:听你哥哥说的?

……

姜:粉碎四人帮以后……粉碎四人帮你知道吗?

唐:知道。

姜:听你儿子说的?

三番四抖,直到这时唐杰忠才爆发:“合着我什么都不懂,全都得听别人说?”

但这爆发也是嘟囔式的,带着一种甘受其气的心态。你说他“自我压抑”也行,反正,到了与姜昆以及郝爱民合作的时候,唐杰忠已经太习惯于做一个固定的节拍器,给年轻人熄熄火,给常识张张目。在《自我选择》里,姜昆说自己如果成了个女的,怀孕之后不敢上汽车,唐杰忠就说“老弱病残孕,你属于第五位,上汽车,有人给你让座”;在《英雄启事》里,唐杰忠告诉一心想当英雄的郝爱民,不要想着做英雄能得到多少好处,先从给灾区儿童捐款、拾金不昧这样的小事做起。

《虎口遐想》

《虎口遐想》据传是姜、唐二人合作受到认可的开端,但它也见证了唐杰忠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他起哄了,他取笑姜昆说:“我说姜昆,你这机会(掉老虎洞里)可难得呀!”姜昆还了一白眼:“给你争取一回?”老唐立刻撤退:“我可不去!”

唐杰忠是顶着李文华的光环来到姜昆身边的。李文华在业内漂泊大半生,找到姜昆才算“上岸”,而唐杰忠早就在马季身边拥有一席之地,“侍奉”由马季提携的姜昆,也算是死心塌地地做个“马家人”了。姜昆继承了马季的审美,然而,李文华是一个虽“蔫”但并不安分的老爷子,他会紧跟年轻人的心理,觉得自己也因之而年轻;唐杰忠却不是如此。他持重,斯文,更愿意做个有询必答的顾问:一句话,气场决定了他已不能很“投入”。

这个不爱欢蹦乱跳的长者,确实花了一点时间去赢得观众的心:他能不能受气?如果不能,他又凭什么获得观众缘?在《自我选择》里,姜昆说到男性在家中受气,直接拿身边的“唐杰忠同志”举例:

姜:别人不说,您就是最佳例子。

唐:我怎么啦?

姜:唐杰忠同志结婚三十年,受苦半辈子,给爱人做牛做马,你看这么胖,其实都是虚的,不信你看脸上一摁一个坑……

唐:我告诉你,在我们家,夫妻平等!

姜:你看看,在家里受了气,跑到XX这儿不敢说了呢。

唐:你说你怎么净瞎说呀?

这算是蝇量级的“伦理哏”,拿人夫妻关系说事。你在郭德纲、于谦那里,在《托妻献子》《拴娃娃》这样的传统相声里听到耳熟能详的伦理玩笑,在姜、唐的年代只能蜻蜓点水。就这么几句话,老唐的委屈便挂在了脸上:我招你了吗?你这么胡说八道我家的事儿?

《名师高徒》

所以欺负唐杰忠,姜昆实在于心不忍。而且,两人搭配这几年下来,谁都看得出来老唐越来越辛苦。姜昆收大山为徒后说了一段《绕口令》,也叫《名师高徒》,唐杰忠在酷热的灯光下学说英语绕口令时脑门上一串串的汗珠,都被摄像机忠实记录下来。1990年春晚,姜、唐表演《歌星百态》,老唐笨重的身材被姜昆指挥得团团转。当他走到观众中跟人们握手,最后站在那里说了句“我这儿找妈哪?”的时候,他来到了相声生涯中存在感的高光时刻。

一个跟谁都能搭的捧哏演员,很难“自成一派”。唐杰忠那么缺少个性,风格那么不明显,你甚至可以说,一个几十年缺少存在感,其本人似乎也不在乎能从从艺中得到什么的老唐,全是靠着“傍大款”的运气——马季和姜昆都是所谓的“时代宠儿”,郝爱民也是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的。人们会说李文华成就了姜昆,却少有人认为,姜昆最精彩的那几年少不了唐杰忠的参与,因为戏份都在姜昆头上,本子则是梁左写的。

可是,当老唐离开姜昆后,人们就发现他的亲和力,他无可匹敌的稳重,他的内敛、缓慢、甘当“顾问”的姿态,他那一点委屈都受不得的“非典型”捧哏的特质,实在是太值得怀念了。继承者戴志诚,再怎么卖力也无法服众,因为他顶替的是一个“无我”之人,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人。世界上,往往那些最不可或缺的事物最容易被忽略:阳光,空气,水,电,还有唐杰忠。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