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视频专栏:为什么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至今深受推崇

许子东
2022-03-08 11:53
来源:澎湃新闻

三八妇女节,许子东老师跟大家聊聊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小说有哪些突破意义,为什么它至今仍深受女性主义批评家们的推崇,并给大家推荐一下女性主义的书。

许子东谈女性主义文学(10:05)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至今深受女性主义批评家戴锦华等的推崇,您认为是有哪些原因?

要理解《莎菲女士的日记》在1928年文学史上的意义呢,我们要稍微回顾一下在这之前五四新文学中爱情文学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可以以鲁迅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伤逝》为例子。

它(《伤逝》)就是男女主角谈恋爱,女的到男的书房来,男的就跟她讲雪莱、拜伦、惠特曼或者易卜生,女的没有说话,一直在听。半年以后,女的就回答说,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估计在讲欧洲文学的时候,这个男的就“忽悠”她要离开家庭、要恋爱自由等等。这个故事对我们小时候影响很深,以至于我们小的时候一谈恋爱,先要谈海明威、毕加索,不好意思先讲房子、车子之类的,非常庸俗。但是仔细看鲁迅这部小说,有一个很好笑的现象,就是当一个女的等于是给他一个承诺、一个回答的时候,涓生说:可见中国的女性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我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这就有点好笑了,现实当中,比方说一个外地人来上海,他跟上海人拍拖了,他会说可见上海女子也还是有希望的吗?不会这么说对不对。可见鲁迅这部小说,它不单纯是爱情小说。以《伤逝》为代表,其他还有像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茅盾的《创造》等等,甚至包括《边城》、《家》、曹禺的《日出》,这一系列作品他们都有个共同的模式:男的爱上一个女的,这是第一层;第二层,男的可以教女的一些东西,就是男的在文化上高于女的,因此他可以给她讲一些道理,给她指出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第三,在象征意义上,男的好像是唤醒大众的知识分子,而女的呢,就像黑房子里睡着的、等待被唤醒的大众。第三层意义就是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启蒙主题。因此,在丁玲之前,爱情文学通常是三层结构:爱情文学、教育文学、启蒙文学。这没什么错,在当时,有它的局限,但是也有它的意义。

电影《伤逝》剧照

问题在于,我们做了一个统计以后发现,这一类的小说,它的男主角有几个基本条件。其实晚清的青楼小说已经有条件了,王德威总结说男的要三样:才、情、愁,要有才,要能动感情,要发愁,就是要忧郁、要深刻。那么到了五四的时候,有才呢,还要有一个政治正确,要追求进步,所以为什么《小团圆》挑战大,大家就很不理解张爱玲喜欢上了那么一个人,当时大部分作品没有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因素是经济,有钱,但有钱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没钱一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没钱如祥子这样就很惨,但有钱有时候也是一个隔膜,你看《边城》里有钱也不一定好,觉慧有钱也救不了鸣凤等等。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男子,当他喜欢上一个女的以后,他一定不花心,没有一部小说里的男的是渣男,渣男的问题是女作家后来才写的。

还有一个问题,所有这些男主角都没有相貌,现在大家说鲁迅的每个字上爬了很多学者,我想请学者告诉我,涓生长什么样。同样,郁达夫的小说也是(如此),茅盾的小说也是(如此),我们知道翠翠很漂亮,有相貌描写,二老长什么样,大老长什么样,不知道。所以,这里就带出一个非常严肃的、女性主义研究的课题:为什么男作家——男人很自恋的——写的小说,他不描写男主人公的相貌,不写他的身材?第一个原因是,这些小说用的是一个男人的视角去写的,因此他只写女的长什么样;第二,他假定,男的能够谈恋爱,女的会爱上我,不是因为我长得怎么样,而是因为我有才,有钱,我忠实,我进步,够了。从男性的观察角度去描写爱情,这其实是一个男性中心主义的观点,不要看他写女性有多少,写女性很多,不一定就是他尊重女性。

《莎菲女士的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现在我们可以来论述为什么《莎菲女士的日记》有突破意义。它的第一层突破意义是先颠覆了男的俯视、女的仰视这么一个基本的男女关系模式,那就是莎菲的一个追求者,叫苇弟。苇弟非常喜欢她,但是见到就哭,女的不喜欢他,但是也不拒绝他,就放在边上,香港的说法叫“收兵”,现在的说法叫“备胎”。男的明明比她大,可能个子也比她高,但是她在精神上完全压倒这个男的。第二层意义更重要,碰到了一个南洋回来的侨生,美男子,一见到就看他的嘴唇,她说像个苹果,想要去咬他的嘴唇,然后日记里写:梦想着要吻他的全身,所有的地方……今天网友的微博、微信都未见得敢这么写。这至少是中国现代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对男性的情色观察,是一种女性的情欲视角。丁玲后来可是付出了巨大代价,说她玩弄男性,就是因为这个。

除了这本书外,如果让您推荐值得看的女性主义图书,您会推荐哪几本?推荐理由是什么?

我推荐铁凝的《大浴女》。

《大浴女》

《大浴女》它也是法国印象派的一幅画,小说呢,女主角解剖她的妈妈的不伦之恋,然后解剖自己的几次男女关系的艰难选择,包括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断以情色为工具打开她的人生道路。小说背景是1970年代到1980年代,写女性情欲之大胆,不在丁玲之下。我只举一个小细节,这个小细节我就觉得非常好玩。大约1970年代初,女主角的父母在一个五七干校,干校里把男的干部跟女的干部分开居住,但是他们有一个星期天可以相会。相会在哪里呢?这个地方山上有一个小屋,在星期天,这些男女就会到那个小屋去聚会。去接近那个小屋呢,人比较多,所以要排队,但是如果一对一对的人在那里排队,有伤风雅,大家也不好意思,怎么办呢?就会出现一个场景,那些男女就在山上的路、树林这些障碍物的地方好像在那里看风景,但是他们都明白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然后,进去的人呢,知道外面有这么多人在等,废话就少说了,进去以后该干啥就干啥——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小说里面的描写。但是铁凝到底是纯洁,她就写到了这些人物赶快做完事,离开了山上的小屋,她就没有描写这些人其实也不能做得太快,时间也不能太短。为什么呢?大家自己想吧。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