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未纳入国家保护名录,中国西南启动抢救

澎湃新闻记者 刘霁
2017-06-05 14:14
来源:澎湃新闻

在中国,有上百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它们因数量少、分布地域狭窄、遭受人类活动威胁等原因,濒临高度灭绝风险。例如观赏和材用价值极高的华盖木,野外只发现52株;药用价值极高的重楼属植物,至少有7种已濒临灭绝。

但列入中国拯救保护工程规划的120种极小种群植物中,近一半未得到国家法律上的保护,前景堪忧。

华盖木结果树。本文图片均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静提供

日前,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开。主持这一项目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做出上述介绍。

野外种群数量少、分布区狭窄、生境狭窄或呈片段化;人类活动诸如修建小水电站、公路等致使野生物种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近一半物种未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正遭受灭绝之危险,亟待系统性调查与保护。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由于自身因素或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 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简称:MVP ),而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

上述项目是中国第一个专门针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的资源调查与种质抢救性保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14家单位参与其中。

孙卫邦也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简称:PSESP)这一保护生物学领域新概念提出的主要参与者、国家及国际层面的推动者、以保护行动的践行者。他告诉澎湃新闻,如果参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简称IUCN)标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受威胁物种(极度濒危、濒危和易危)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其灭绝风险更高。

他介绍,项目目标是系统查清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分布与资源量,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我国西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本底资料,建立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信息库。

许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还没纳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澎湃新闻:如何理解你说的极小种群是“绿色金矿”?

孙卫邦:多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我国特有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文化和经济利用价值,是自然界中濒临灭绝的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对他们的拯救保护是实现我国重要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优先拯救保护了它们,它们才能像“绿色金矿”一样“发光”。

许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具有药用、食用、保健、材用、工业原料、观赏等经济利用的价值。譬如说:药用价值极高的五叶黄连和铁皮石斛、神经酸含量极高的蒜头果、观赏价值极高的华盖木和云南金花茶等。

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生物演化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活化石水松(在云南省仅记载1株)、银杉、水杉等对研究松柏纲植物的系统发育、植物区系地理、古地理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澎湃新闻:这些种群的困境是什么?

孙卫邦: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导致的野外种群数量少,分布区狭小,生境狭窄或呈片段化,极小的种群面临物种近交衰退或自交不结实的后果,都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物种的衰退。

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之增加,造成过度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破坏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人类活动的干扰致使野生物种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以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境地。

滇桐(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例如仅分布于云南的孑遗物种滇桐,因当地种植草果、杉木、茶,或者修路等,目前仅剩100多株。生长在四川雅砻江流域的五小叶槭,因当地修建小水电站、公路等,目前仅剩500多株。

澎湃新闻:你曾提到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因未列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里而缺乏法律保护?

孙卫邦:中国已经有《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但是条例中明确保护的只有国家一级或者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仅于1999年颁布了第一批),经过近10余年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物种名单远远没有囊括如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很多物种,具有局限性。以纳入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里的120种为例,目前还有58种未纳入保护名录里,占全部的近一半。

因此,国家层面立法是完善的,但是哪些物种应当纳入到保护名录里,这就需要植物学家去基于不断的调查和发现去完善扩充。地方政府也需要向公众普及,了解当地的那些物种、特别是纳入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名录的物种应该有哪些。

华盖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花。

华盖木需要30年才能开花

澎湃新闻: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目前取得哪些进展?

孙卫邦:植物的就地保护是指在原生境中对受威胁物种实施的保护,因其能令进化过程得以延续而常被作为首要保护方法。

对那些和其他物种有着复杂关系并要依赖于其他物种才能生存的物种,就地保护应是是唯一可行的保护手段。自然保护地(包括各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是受威胁植物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对于分布在自然保护地以外的极小种群物种或小种群则通过建立保护小区或保护点来开展就地保护。

对于自然更新快的物种,在适当的人为促繁下,保护小区建设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弥勒苣苔保护小区实施已逾五年,保护区管理人员尝试过人工采种在保护小区内撒播,目前其成株由最初发现的640株增加至2000余株。

但对于木本及长寿命,更新慢的物种来说,保护小区主要是通过警示与专员管护,优先保障现存成株的存活。

云南蓝果树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保护小区案例。云南省林业科学院2010年开展了该物种的详细调查,确定了该物种仅存2个种群共8个成株,之后在种群分布点建立了保护小区,同时在其附近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并于2013年采集种子,繁育幼苗。

植物的迁地保护是指把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种类的一部分(种子、花粉、精细胞)或通过人工繁殖的个体,迁移到其自然生境以外的条件下,活体保存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迁地保护为在野生状态下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一套保护方案。同时也为物种回归自然,实现种群恢复和重建提供保障。

回归自然,是指将某一种受威胁植物的人工繁殖个体定植到野外曾经有该物种分布自然或半自然生境中,或在现有某一小种群的生境中定植人工繁殖的个体(增强型回归),从而实现人工扩大其自然种群的数量的目标。

回归自然的种群要能达到开花结果的年龄,并自然繁殖产生后代,形成与其所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标志着人工回归种群的成功。这对于需要30年才能开花的华盖木来说,要看到我亲自回归定植的植株开始自然繁殖,可能要等到退休之后了。

“壮丽含笑”(中国物种红皮书名录(2004)的极度濒危物种)的花

目前做的比较成功的案例如广西的德保苏铁,在2008年回归自然的500个植株,在6年后有85株自然开花结实,成功建立了自然回归的种群。

我们在2016年把分布在自然界的52株华盖木与在我们植物园迁地保护的华盖木做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比较,发现昆明植物园已经保存了野生华盖木遗传资源的70%以上,是非常好的迁地保护案例。

这可以比喻为自然界的华盖木种群在植物园内有了备份。不仅完全免于灭绝的危险,还保存了该物种大量的遗传多样性,展示了迁地保护对物种保护的重要性。对于其他可能在野外难以保护的物种,植物园是它们最后的避难所。

澎湃新闻:上述保护方式目前还面临哪些困境?

孙卫邦:在我们具体的保护工作中,会遇到两种类型的问题,一种是物种本身的问题。比如龙脑香科和壳斗科,它们的种子是顽拗型种子,不能长时间保存,这样的物种要开展种质资源的保存就需要另辟蹊径。

漾濞槭的花

有的物种,比如说灰干苏铁这个物种,在发现其野生种群以来,仅在2015年首次发现其雌雄株同时开花。大围山个旧管理所在咨询苏铁专家后,抓紧时间开展了首次人工授粉并获得了成熟种子650粒,但是这个物种的种子萌发也是个难题。

有的乔木物种需要很多年的成熟时间,才会开花结果,比如华盖木就需要30年,导致人工保护的困难。这需要开展长期的科学管护、动态监测、数据采集建档与分析等工作。

另外一种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就是物种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地方人民的经济需要发展,需要开山修路、修建小水电站、搞经济种植,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威胁物种的生存,这个矛盾怎么协调?也是一个常见的保护困境。

(感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静博士协助采访)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