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新闻|可燃冰如何输送:目前气态液态皆可,未来可固态运输

澎湃新闻记者 张蓓
2017-05-22 20:12
来源:澎湃新闻

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试采成功,叩响了通往新能源时代的大门。

来自深海的神秘“冰块”将来通过怎样的储存、运输方式从海上走进人们的生活?

目前可选择与普通天然气相同的运输方式

5月19日,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天然气技术团队一位研究员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可燃冰在高压低温环境下形成,是类冰状固体,其能量密度更高,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据上述研究员介绍,开采出后,可燃冰因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则分解成气态,“此次采出的就是气体”。因此,其运输和普通天然气运输面临相同问题,可以采用与普通天然气相同的方式运输。

目前,天然气大规模运输中使用的管道运输(PNG)、液化天然气(LNG)运输两种方式也都可用于可燃冰采出气的运输。

此外,液化天然气运输也已相对成熟,海上船运、槽车运输都是常见方式,目前各地也相继出现液化天然气加注站。以我国从澳洲购入的液化天然气为例,“先通过船运到港口,再进行气化,通过LNG卫星站分配到各地进行使用”。

而可燃冰储运方式的选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作业平台离大陆比较近,可以通过铺设海底管道进行输送,但如果离得远,在上千公里外,就要考虑液化后通过船运到陆地,此后的运输方式和天然气没有区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谭宏博表示,同样的天然气液化后体积能缩小600倍,便于运输。

以可燃冰固体形式运输是学界研究方向

5月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但《天然气地球科学》编辑部主任、研究员郑军卫告诉澎湃新闻,受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商业开采可燃冰可能还需要10到20年时间。

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存运输方式也还在进一步研究。

前述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天然气技术团队研究员介绍,将开采出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从气体重新变成固体,以可燃冰的固体形式用以长途运输,也是目前的一大研究方向。

前述研究员介绍,让天然气重回可燃冰的固体状态后,只要保证不达到其分解温度,在常压下即可运输。这一储运条件比液化天然气运输中所需的特别绝热措施更容易达成,“液化天然气是在超低温条件下生产的,储运过程中需要特制的绝热罐”。

前述研究员表示,如何在快速、温和的条件下生成可燃冰,正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可燃冰的形成需要高压、低温环境,高压本身存在不安全性”,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谭宏博告诉澎湃新闻。

据该研究员介绍,日本已在几年前小规模生产出可燃冰进行运输,但还没普及生产、应用,“我们也还处于研究阶段,没实现大规模生产化”。

此外,对于此次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前述研究员表示,为达成2030年实现大规模开采的目标,后续仍需要多方考察,首先要考虑安全性,包括环境安全和开采过程的安全。“从环境安全看,要避免泄漏,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出许多,从开采看,开采会不会对地层造成影响,会不会造成滑坡,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