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自然|社区保护者:在高原建立女性环保人团队

贾喻然
2022-02-28 13:59
来源:澎湃新闻

  

当下,“社区保护”(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正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自然保护工作者的推崇,大家开始关注,地方传统生态知识如何应用于保护举措中。

2003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公园大会上,与会者提出,与社区合作开展的生态保护项目,可以取得更大的环境与社会效益,为生物多样性和特定物种保护做出卓越贡献。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是实践社区保护的重要区域。一方面得益于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在青藏高原,深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积淀,藏族群众传承千百年的神山圣湖和众生平等的社会规范,塑造了社区居民相对一致的生态保护观。

秦艺源是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以下简称“三江源协会”)的一名驻地工作人员。这位江苏姑娘扎根于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上山下乡,用女孩与女孩互助的方式,推动着青藏高原地区的社区保护。在这个过程中,艺源也与女孩们一起感受着自我探索和成长带来的力量。

澜沧江源头玉树州杂多县风景。本文图片若无特别说明,版权均属于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留在玉树:从临时志愿者到驻地工作人员

“你好,我叫曲吉措姆!”艺源的微信名有个藏文后缀ཆོས་སྐྱིད།。她说,这是社区的一位僧人给她起的藏文名:“曲”是佛法的意思,“吉”代表幸福,“措”是大海,“姆”为女性。她说,自己一直想有个藏族名字,这样在社区工作时和大家交流就更方便了。

2020年7月1日,落地玉树,艺源第一次来到高原。她这样记录自己与江河源的相见:“这里的河流是有生命力的,坐在车上,能听到、看到水流的奔腾,清澈且清脆,一路上基本都是沿着河流走的,哗啦啦的水流声,是来到江河源这片土地最深刻的印象。”

在黄河源头的秦艺源。

艺源以志愿者身份来到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又以驻地工作人员的新身份留在玉树。她其实不太喜欢被问及为什么要留下来。在她眼中,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决定。因为认同协会所开展的以社区参与为主体的生态保护工作的路径和策略,她还想探索社区参与的更大可能性,尤其是女性在社区保护中的融入。

对女性参与社区保护的关注,始于一次三江源协会发起的影像培训。课程期间,老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全场都是男性牧人,没有看到一位女性参加。作为在场为数不多的女性工作人员之一,艺源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女性在社区保护中参与的缺失。她认为,草原上男性和女性分工不同,会使二者在记录家乡时产生不同视角,女性视角的融入会对当地生态记录有很好的补充。

影像培训。

同时,在强调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中,不同利益方、不同性别和年龄层的参与和表达是各个群体基本的权利。艺源在思考:如何让三江源地区女性的社区参与发生且有效。

艺源坚信,以社区为主体的行动,会真正改善社区环境和大家的生活。正如最初吸引她关注社区构建的香港“蓝屋社区”的精神内涵一样:重视“人”在其中的作用,鼓励市民通过与社区共享自己的时间、技能及经验,与社区建立紧密的关系,并将邻里互助、共建共营精神代代传承,达到社区可持续发展。

这与三江源协会的信念不谋而合。协会相信,“一个地方的环境保护仅靠外力是无法持久的,最终要依靠当地牧人的参与治理”。这也是艺源想要在玉树,在三江源协会学习和实践的,一种社区参与式的生态保护行动。

秦艺源成为正式员工后,担任协会甘达社区工作站的讲解。

喜欢出差:在社区调研中养成问题意识

艺源主要在玉树的工作站生活和工作。早上七点多起床,爬上一个小山坡,走到办公的地方。高原清晨的空气很清澈,一路上听着河流缓缓流动的声音,看到路边的牛羊,艺源向它们挥挥手,说声“早上好”。

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有周边村民和牧民来处理或协商事情,有时只是打印和复印一些材料,他们也会来工作站,顺便和大家聊聊天,这里是一个小型“社区”。下午的时间,艺源通常会去附近社区调研,她被每一户牧人热情欢迎,刚在这家吃过酸奶,又在那家喝起奶茶。

女性环保人索南卓尕在画画,她经常来协会工作站学习画画。

日常交流中,艺源观察到,当地女性较多关注女性健康、家庭教育及如何培养一些技能从而提高家庭收入的话题。当提及当地生态环境时,她们总会提起从前父母辈的保护方式是什么,现在有什么不同。她们聊起放牧的牛羊,就像聊起自己的家人。女性细致的感受和细腻的情感以及在家庭中的角色在对话中真实地展开。

然而,这些对话内容,通常是在几个女性聚在一起时,大家才会分享的。走进牧户家中做调研时,与家里女性聊天并不容易。因为通常男主人会回答一切问题,而女性总是沉默不语。艺源意识到,女性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是社区参与中首先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开展调研访谈。

在艺源眼中,三江源是一片很大的田野。她说,以前做研究写论文,讨论的问题都是从新闻报道和以往研究中发现的,不是自己第一手的观察和总结提炼。而现在,她想要在真实的场域中探索自然资源利用、国家公园建设和污染防治的课题。

艺源是武汉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毕业生,身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地区域,她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产生了更强的感知基础,更加关注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过程中社区保护地的作用和发展;社区调研中,用法学视角思考人兽冲突的补偿机制,是她之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社区中村规民约如何协商和运作,为她带去了关于规则、公平、正义的观察角度。

带着好奇心,像一张白纸一样观察和倾听,艺源在社区调研中不断重塑对生态保护的初衷和动力。艺源回想起,第一次去社区,在澜沧江源头,她看到,喝酸奶的碗中有一只小蚂蚁,而社区环保团队的僧人用草把小蚂蚁引出来放生。

她逐渐看到,三江源地区社区环保的实践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成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家对自然万物的平等看待所产生的无限力量。

三江源上的放生牛,又称“神牛”,僧人举行诵经加持仪式后,系上三色彩条,放归山野,任其自由生长,不耕、不骑、不杀、不售。

社区参与:推动三江源环保领域的性别主流化

2020年5月,由联合国妇女署CGF项目资助,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执行的“三江源民间环保组织与游牧社区的社会性别构建项目”启动,艺源是项目主要参与人员。

艺源作为三江源协会项目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后,从43份田野调研的样本中发现:在三江源地区的游牧社区环保工作中,妇女参与度普遍低下、即便项目活动有女性参与,也主要以劳力参与为主,并没有在决策层面实现决策参与,游牧社区女性也很难享受因其参与具体活动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秦艺源组织女性参与各类活动,鼓励她们记录下想法。

艺源结合与女性朋友的日常聊天,设想在很多项目中融入女性视角,可能会优化项目讨论的方案,或产生不同可能性。

例如,协会在一些社区推广零废弃理念时,通常都是面对男性进行信息传播,但去到牧户家后发现,女性才是实际使用这些物资的人,她们才更了解应该如何开展“零废弃”生活。同时,男性对零废弃的承诺,由于家中缺乏替代物资而无法顺利推进,也可能会造成女性对环保的不认可。

进入社区,推广垃圾分类。

艺源和同事们发现,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妇女对自身能力和信心的评估,也影响了她们进行公共表达和参与的勇气。不仅是学校教育,如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法律政策解读、技能培训等,也需要将女性作为参与主体。

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艺源所在的项目组,首先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各地,包括甘达村、哈秀乡甘宁村、曲麻莱县措池村、杂多县莫云乡等多个社区的女性环保带头人聚集在一起,建立了第一个三江源女性环保人网络和社群。

女性环保人团队的合照,在玉树巴塘草原。

目前女性环保人网络成员有25人,平均不到30岁。她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共同守护家乡的草原河流。

她们之中,有将健康、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带进学校课堂的老师;有拿起画笔在帆布袋、石头上画三江源的动植物,希望能向更多人传递保护水源、爱护地球的理念的大学毕业生;有关注游牧文化的女性,她们制作毛毡产品、做环保日记、在水源头捡垃圾,以牧民最传统的方式保护当地环境。

达吉出生在玉树市哈秀乡甘宁村草原,是当地帕卓巴合作社的成员之一。合作社起初制作黑帐篷,为当地弱势群体提供工作机会,后来在三江源设计师联盟协助下,开始设计制作环保的手工毛毡产品。达吉是合作社的厨师,也是帕卓巴手工产品的代言人。

2019年开始,达吉开始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制作一些毛毡小胸针,如鹿角、牛角等。女性环保人网络成立后,达吉开始更勇敢地展示自己,她落落大方地在镜头前展示草原女性的魅力。达吉身上自然纯净的美,展现出惊艳的表现力。2021年,牧人品牌“帕卓巴”走入上海时装周,达吉正是产品照片中的模特。

达吉与帕卓巴手工产品。

艺源向我展示《三江源女性环保人公约》,公约第七条是“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热爱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学习的精神成为大家的共识,也反映出这些女性们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迫切愿望。

艺源也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创造着。她将自己的选择称为“生活实验”,她写道,我唱自己的歌,王尔德说“生活就是你的艺术,你把自己谱成了乐曲,你过的就是十四行诗”。艺源继续在三江源开展她的“生活实验”,让女性在生态保护中一点点、一点点被看见。

(作者贾喻然系哥伦比亚大学战略传播专业硕士毕业生,善觉甘加环保团队长期志愿者)

  

个人能为环境做什么?普通人如何在自然中自处?

“普通人的自然”(A New Normal for Nature)专栏将记录普通人与自然相遇的故事。

普通人的自然|动物学家:水牛、水鸟与基围虾的共同复育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