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美国史︱北美大陆最早的交通要道“大印第安战道”

叶山
2017-06-30 14:20
来源:澎湃新闻

“路”是人类社会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它的形态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小径、公路、铁路、运河等,但它们往往都能在人类的迁移、交流和贸易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如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样,在美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些不同类型的路,曾经推动了美国的发展、塑造了美国的文化和精神、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格局。这些路的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去了解美国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一个贫穷的殖民地发展为世界大国的。

在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密林里,隐藏着许多蜿蜒曲折的小径。它们有的像阿巴拉契亚小径(Appalachian Trail)一样闻名全美,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户外活动爱好者,也有的默默藏身在山谷深处,无人问津,逐渐被荒草和灌木吞没。在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径里,有一条曾在美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它就是大印第安战道(Great Indian Warpath)。

大印第安战道并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由一条主干线加上许多支线组成的交通网络。它的主干线基本位于阿巴拉契亚山中,北启纽约州北部的布法罗,南到阿拉巴马南部的莫比尔,南北跨度将近2000千米;其支线还可通向中西部以及东海岸。在某些区域,它也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在纽约州,它被称为“塞内卡小径”;宾夕法尼亚中部,它被称为“秃鹰泉之路”;在田纳西北部,它被称为“大山谷之路”;在俄亥俄河沿岸,它被称作“卡纳瓦小径”等等。

大印第安战道的主线及重要支线的示意图

野牛踏出来的道路

这条战道最初的形成并非是美洲原住民的功劳,当然更和后来的殖民者无关。开辟它们的,是曾经生活在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一种动物——北美野牛(Bison)。由于历史上的过度捕杀,如今的北美野牛只分布在美国西部的部分区域,但曾经北美野牛的活动范围十分广阔,从加拿大西北部的育空地区到美国东南部的田纳西皆有分布。殖民时代,初来乍到的欧洲人把这些野牛误认为是和亚洲及非洲的水牛相同的物种,因此管它们叫做“大水牛”(Buffalo)。直到多年以后,人们才意识到了错误,给这种动物正名为Bison,但Buffalo这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在美国一直存在至今。纽约州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以“布法罗”来命名的。

北美野牛Bison

在阿巴拉契亚山的森林里,这些野牛移动着硕大的身躯,迈着沉重的步伐,逐水源而行,在灌木丛里踏出了一条条迁徙之路。当原住民逐渐占据了阿巴拉契亚山以后,那些由北美野牛走出来的路径就变成了他们的交通要道。这些小径虽然崎岖艰险,但它们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联通阿巴拉契亚山中的各个谷地,通向各个水源,同时也把南北狭长的阿巴拉契亚山的各个部分,以及东部的沿海平原,连成了一体。

美国东海岸以及阿巴拉契亚山沿线分布着阿布纳基、佩科特、莫西干、勒纳普、卡塔瓦、奇克索、赛米诺等大大小小数十个原住民部族,其中实力最强、人口最多的有四支:北方的易洛魁人(Iroquois)、中部的波华坦人(Powhatan)、山后低地的肖尼人(Shawnee)和南部的切诺基人(Cherokee)。他们各有特色。比如,易洛魁人的六个大部组成了易洛魁联盟,领地广阔;波华坦人征服了周围三十多个小部落,成为了东海岸的一个霸主,社会等级森严;肖尼人凝聚力强,有很规范的统领体系;切诺基人思想开放,擅长外交,还有一套自己的药学体系。在早期,这些部族虽有空间上的迁徙,但总体来说他们之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交流不多,因此发展出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背后的原因就包括阿巴拉契亚山带来的交通上的阻碍。

虽然阿巴拉契亚山并不算高大,但它地形复杂,森林密布,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想要在这座山中穿行是很不容易的。而野牛踏出的大印第安战道打通了阿巴拉契亚山给本土文明带来的地理隔绝,给探索远方的原住民提供了便利。美国东部那些原本不相往来的印第安部落之间,通过这条宝贵的路径,逐渐互相有了交流。

美国主要原住民部族分布示意图

原住民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不同部族之间的交流,最开始一般是简单的贸易:以己之所有,换己之所无。野牛踩出的小路,给不同部族之间进行物资交换的机会,因此这条路还有个名字:大印第安战争和贸易之路(Great Indian War and Trade Path)。考古证据表明,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早期的原住民就曾经在这些小径上往来过。在西弗吉尼亚的大印第安战道沿线,一些古代村落的遗迹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来自大西洋以及墨西哥湾的贝壳,以及来自五大湖地区的铜矿石。这些显然都是早期人类文明间进行贸易的杰作。

由于战道地形复杂,沿途又少有补给,原住民在这条小路上的贸易并不十分顺畅。马匹等牲畜尚未引进到美洲之时,在长达约2000千米的小径上,原住民只能靠双脚行走。欧洲人对小路上往来的原住民的描述是:“他们背着不多的补给和货物,徒步行走在这些小路上,每天行进二十五英里却什么也没办成。偶尔会遇到其他人,于是便交易鳟鱼或毛皮等物。”

小路沿线人口密度低,岔路又很多,为了便于寻找返程的路,印第安人经常在岔路口进行一些“即兴创作”,比如在路边的岩石上刻下图案,或者在树上雕出花纹,甚至把小树的枝干扭曲成各种不同的形状等等。等小树长大之后,就形成了至今可见的千奇百怪的姿态。

大印第安战道上被人为扭曲的树干(来自J. McEachern)

贸易可以缓慢地展开,但战争却刻不容缓。

当不同部落之间的交流开始深入之后,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为了土地和水源,甚至只是为了一个宗主的名义,不同部族之间的流血冲突是司空见惯的事。在人们一般的印象里,美国东部的原住民部族,远不如西部平原上的那些狂野的游牧民族骁勇。然而,这是一种偏见。实际上,以肖尼人和易洛魁人为代表的东部民族,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勇武好斗的。

大印第安战道沿线留下的传说与地名,揭示着曾经在路边发生过的那些血雨腥风。例如,在它所经过的州中,有一个肯塔基州(Kentucky),这个州名称的来源是易洛魁语的Kentake一词,意思是“鲜血染红的土地”。这个州的位置正好是大印第安战道的中段,战道在其境内经过了许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山坳和险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这里也是易洛魁、肖尼和切诺基等各大民族势力范围的重叠区,历来被各部族反复争夺,在这一区域里发生过无数次血战,因此才得名“肯塔基”。

肯塔基州和大印第安战道的位置,以及16世纪北美东部主要原住民部族的分布示意图

沿着“大印第安战道”而来的殖民者

殖民时代到来之后,大印第安战道变成了沟通原住民和欧洲文明的桥梁。不管是从西边来的西班牙人、从北边来的法国人、还是从东边来的英国人,都通过这些纵横交错的小径穿越阿巴拉契亚山,和各部原住民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联系。一时间,大印第安战道上逐渐涌现出许多白人的身影。

最开始,印第安人对这些白人探险家和投机商人持欢迎态度。印第安人很多都是优秀的猎手,他们可以给欧洲人提供一种当时在欧洲上流社会很受欢迎的商品——海狸毛皮。而欧洲人的布匹、枪支、药品和酒则是印第安人十分喜爱的回馈。印第安人的贸易有了欧洲人的加入,那种“走了二十五英里却什么也没有干成”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了。

随着欧洲人的到来,大印第安战道的通行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一些关键地段得以扩宽,沿途甚至还建设了一些据点。很多路段被命了名,并被标注在地图上,一些岔路口也有了路标,不再会出现需要通过进行临时的“艺术创作”来标明路线的情况。

然而,印第安人和欧洲人之间的蜜月期来得快,去得也快。印第安人和零散的欧洲人的单纯贸易关系,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大规模登陆而告一段落。双方从贸易伙伴,逐渐变成竞争对手甚至致命威胁。

以波华坦为首的弗吉尼亚诸部,和英国殖民者接触时间最早。詹姆斯敦建立后,为了应对英国人与日俱增的威胁,波华坦人和臣属于他们的其它部落组成了波华坦联盟,在17世纪前期和英国人进行了盎格鲁-波华坦战争。这场战争从1610年持续到1646年,,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在同英国人作战期间,大印第安战道成了原住民的大动脉。他们沿着这些岔路极多的崎岖小径行军,神出鬼没,常常让美洲大陆的“新人”英国人措手不及。其中在1622年,还发生了弗吉尼亚大屠杀事件:波华坦部的战士出人意料地绕过负责防守的英军主力,袭击了詹姆斯河沿岸的几个英国人村落和矿场,杀死了四分之一的英国人。正因如此,这条小径被也被命名为“大印第安战争之路”。后来,英国人展开报复,对波华坦部发动了一轮轮攻势。最终,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双方的妥协告一段落。但从此以后,波华坦部也元气大伤,最后联盟瓦解,部众分散到了东海岸的各地。

描绘1622年波华坦弗吉尼亚大屠杀的版画(瑞士画家马特乌斯·梅里安创作)

其余的印第安人部落也相继受到了欧洲人的影响。法国人甚至利用大印第安战道,由德农维尔侯爵(Marquis de Denonville,新法兰西政客将军,当时法国殖民地的二把手)率领军队,在各部易洛魁人之间迂回穿插,深入到了易洛魁联盟的腹地,建立了德农维尔堡(今纽约州的尼亚加拉堡)。德农维尔侯爵利用这个据点,和易洛魁人周旋对抗,还在一次冲突中俘获了数十名易洛魁人的领袖,并将他们送回法国马赛去当苦工。由此,法国人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五大湖南岸,对英国殖民地形成了军事上的牵制。

以切诺基人为首的南方各部,思想比较开放,率先接受了欧洲人的宗教和文化。善于外交的他们,主动和欧洲人进行贸易并买卖土地。而骁勇的肖尼人则从欧洲人那里学会了枪支的使用,并把枪支配备给了自己的部队,守备在阿巴拉契亚山中各地的险要之处,让英国人无法踏入自己的地盘。后来他们成为法国人的盟友,在七年战争(法印战争)时期与法国人并肩作战,对抗英国。而位于五大湖沿岸、英法势力范围交叉区的易洛魁联盟,因为与法国人有过节,站在了英国人的一边,在七年战争里帮助英国人牵制住了许多支持法国人的原住民部族。

七年战争法国人战败,和英国人为敌的肖尼人遭到了英国人的报复。英国人向西进军,企图蚕食肖尼人的地盘。然而,组织严密的肖尼人很快就稳住了阵脚,利用大印第安战道的诸多岔道,在各地险要的山口里和英国人打游击。最终,英国人虽然名义上越过了阿巴拉契亚山,占据了山脉西侧的大片土地,但实际上对肖尼人的地盘并无太大的控制力。相反的是,在七年战争中和英国人结盟的易洛魁联盟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他们占据了许多附近其它部落的土地,发展得愈发强大,其六个大部中的塞内卡部也得以牢牢扼守住了战道北段的商贸路线。

发财之路到发财的屏障

1763年,英国颁布了《1763年皇家公告》,禁止各殖民地开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土地。英国颁布这个公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考虑到税收和贸易垄断,以及庞蒂亚克起义(1763年五大湖一带的十多个原住民部族因不满英国人的政策而联合发起的暴动)的影响等等。这其中还包括防务上的考虑(避免和肖尼人发生冲突、确保易洛魁联盟的领地不受侵犯等)。而《公告》中所提出的那条“禁止向西开垦线”,大部分路段就是沿着从纽约延伸到阿拉巴马的大印第安战道主干道来规划的。

禁止向西开垦线示意图

《公告》颁布后,在十三个殖民地里引发了轩然大波。在禁止向西开垦线以西,英国人建好的房屋和据点都被政府没收、封存,私自越线开垦甚至狩猎的人都会被逮捕。要知道,在大印第安战道以西,是水草丰美的俄亥俄河谷及物产富饶的田纳西森林,那里不仅有肥沃的土地,还有各种矿产资源,以及当时在欧洲非常受欢迎的海狸毛皮。在《公告》颁布之前,就已经有许多英国人沿着大印第安战道翻山越岭,穿过阿巴拉契亚山前往西部去寻求财富。而《公告》的提出,让大印第安战道从英国人的发财之路变成了发财的屏障,自然引发了强烈的不满。殖民地内部怨言四起,暗流开始涌动。十多年之后,在一系列其它事件的累积作用下,这些涌动的暗流最终在列克星顿汇成了洪水,演化成了独立战争。

美国的独立对于各部印第安人来说是个坏消息。独立战争之后,逐渐站稳脚跟的美国人对东海岸的印第安人展开了驱逐和清洗。大印第安战道沿线的各个部落先后遭到了攻击,要么像易洛魁人一样分崩离析,要么向切诺基人一样被迁到了西部的俄克拉荷马。英勇的肖尼人以大印第安战道为掩护,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一度给美军造成了较大的麻烦,但最终也寡不敌众,难逃失败的厄运。

肖尼人的战败,标志着大印第安战道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大印第安战道的大部分路段不再有人行走,被逐渐地荒废掉了。部分最重要的山口,后来修建了公路。例如,美国的11、15、30和219号公路,都和曾经大印第安战道的部分险要路段有所重合。少部分战道被纳入了一些公园或保护区,人们仍旧可以目睹它们的模样。

纽约州的一段保留下来的大印第安战道(来源:TrailsRoc罗彻斯特越野俱乐部)

田纳西州的大印第安战道遗迹(图片来自Wikimedia)

如今的大印第安战道大部分早已被灌木和荆棘吞没,无迹可寻,但它在美国早期的原住民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抹去的。它是北美大陆上出现过的第一条长距离的交通要道,是不同文明之间早期交流不可替代的途径。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