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肩负大国责任

2017-05-13 20:42
来源:澎湃新闻

一万三千年前,人类文明开启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区。五六千年前,贸易路线已经把亚欧大陆从东到西联系起来。这条联系起史前、历史与当代,东方、中亚与西方的伟大贸易路线就是“丝绸之路”。

三年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让亚欧大陆重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施蓝图,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探索中勠力前行,在互信合作中逐步成长,从一国倡议向全球共识转变,从点状分布向网络联通转变,从规划愿景向项目落地转变,从探索对话向机制创新转变,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推动沿线国家和人民获得感持续增强。

但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疲软,国际政治格局存在不确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从内部环境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不强,产业竞争力也不强,在国际分工体系不占有优势地位。在这一背景下,迫切需要发挥“一带一路”治理平台作用,增强优质公共资源供给能力。

增加实物供给,打通脚下之路。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中,两头是经济活跃的东亚和欧洲经济圈,中间沿线却形成了经济的凹陷区,部分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基础设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沦为世界贸易的过道。尤其是部分区域远离世界市场,难以享受大市场带来的贸易优势。基础设施的不足阻碍了“一带一路”地区的要素的流动,成为区域分割的重要原因。应通过“一带一路”的持续建设,进一步将沿途海陆空天的实体空间连接起来,也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把虚拟世界和基础设施等连接起来,形成“三网一区一链”的整体格局,让基础设施在更大范围内产生规模效应和网络效益,实现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产业集聚区以及产业链的整体联动,使得国家之间潜在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形成合理的贸易分工,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增加制度供给,打通规则之路。国家保护、政策壁垒使得经济流动受到大量人为的阻碍,限制了各类生产要素的联通,形成制度上的经济距离。据世界银行资本限制指数来看,南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显著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应坚持共生全球化的理念,分享中国改革红利、发展经验和教训,建设一个双赢而非零和的国际分工体系,改变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格局,重塑各国比较优势,突破中低端锁定的风险,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推动沿线各国国际分工体系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建立更加平等互利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增加信心供给,打通心灵之路。在全球经济下行期间,经济发展的蛋糕难以做大,产生了分配效应,并造成部分国家制造业蓝领等阶层利益受到损害,其政党就会迎合诉求,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反对经济全球化。但如果贸易保护主义变成一致行动,将进一步使得全球经济陷入泥潭。在当前全球化进程的面临瓶颈期,发达国家对于全球化迟疑不定之时,中国适时发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长周期思维的重大尝试,倡导贸易畅通,支持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消除贸易壁垒,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实现互利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描述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蓝图。我们应坚持功成不必在我,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为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做出这代人应有的贡献!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