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奉专栏:姥爷走马坎普西

武家奉
2017-05-07 16:13
来源:澎湃新闻

今年五一,作者是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坎普西区女儿家过的。

先解释两个名词:“坎普西”,Campsie的译音,也有译成“垦思”的;“姥爷”,本是作者在使用微信时的“昵称”,因为此行主要是为看一岁多的外孙女,便觉得用在此文中还亲昵些。

话说这个坎普西,位于悉尼中心区西南方向15公里之遥,车程约20分钟左右,是个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有资料说,这个区一共居住着两万一千多人,澳州本地人仅占30.8%,其余69.2%为亚裔族群,其中华人又是重中之重,比例高达19%,这在悉尼所有的传统华人居住区中,比例也是很高的。因此上,它给作者的最强烈印象就是:华味十足!

不论早中晚,你随意在街头漫步,随处可见的大都是华人面孔,感觉就像没出国一样。男女老少,胖瘦高矮,勾肩搭背边走边聊的,边看手机边笑如春风的,提篮推车背包买菜购物的,骑车驾车开出租的,穿棉服着短打的,操京腔沪调粤语东北话的,满眼都是咱中国人。一个等红灯的功夫,就传来了“王哥,您这是去哪儿?”“噢,是你呀李妹,我去广场逛逛”的问答对话。

作者跟着这位“王哥”来到广场。这是个二战纪念广场,耸立着一座阵亡老兵纪念碑,足以称得上坎普西的标志了。广场上,鸽子在自由觅食,人们在漫步闲聊。再往西,是个不大不小的公园,与其说是公园,倒不如说是个儿童游乐场,只见各种不同肤色、不同发质的儿童在各个游乐设施上嬉戏,旁边站着、坐着尽职k尽责的看护者。

广场与公园,其实也是一个信息集散地。作者看到,每天差不多的时候,总有不少人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他们带来了各种信息,也发表着各种评论。关于中国的,澳州的,中美俄朝日,韩马越老柬;关于养老的,育儿的,生老病死的;关于交通的,房产的,移民福利的等等。在这里,华人最多,也最能神聊,听得多了便听出这些人中既有北京城胡同里走来的“老炮儿”,也有上海滩里弄里过来的“精豆子”,还有东北那疙瘩的大爷大妈,以及岭南海西移来的闽粤富商老板,其中大多是在国内已退休专门过来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人说的话,基本都是自己的家乡话,多数与普通话沾点边儿。据说,普通话已成为澳州的第二大通用语言。

广场南侧有一家“包子王”,是远近闻名的上海老包子铺。时常看到有人在排队买包子,据说这个区没吃过“包子王”的已经不多了。此外,沿主街走过去,各色各味的中餐馆一个连着一个,各种风格的餐食让你目不暇接。上海绿杨邨,四川麻辣烫,津味谷、“大家来”、海滨北方小吃等十几家餐馆热气腾腾,香气缭绕,价格也可接受,人均消费人民币百元以内。从外表看,装修并不奢华,简洁而有特色,温馨而又体贴。不仅有华人光顾,还吸引了不少“老外”。尽管有的人已经大腹便便,却仍然经不住诱感,进门坐下便大朵快颐,颇有几分“不吃饱肚子哪有力气减肥”哲学之忠实信徒的翩翩风度。

华人在这里购物,尤其方便,不愁钱多花不出。莫说有几家专门的华人商店和超市,就连那些“老外”的商店,也都配有中文翻译。区图书馆里,辟有专门的中文角,馆藏中文书籍门类齐全。在图书馆,你不仅可以随意浏览书报杂志,还能使用免费电脑上网浏览,还有免费WiFi。

华人在这里的社会地位近年有了明显提高。华人服务社常年开放,你可以在这里唱歌跳舞,习字描画,尽情发挥,也可以做这里的志愿服务者。去年,澳洲华侨还搞了一场南半球规模最大的华人快闪健身操联欢大会,包括坎普西区在内的50多个华人社团昂首挺胸、伸拳踢腿地进到悉尼歌剧院进行大表演,一时轰动了整个澳州,澳州最大的英文报纸春节时破天荒地用简体中文向华人读者拜年。

听当地人讲,整个大悉尼都说坎普西是希望升起的地方,因为一些初上澳岛者往往喜欢在这里创业,在这里长大。姥爷这么走马观花看了一看,觉得这话确有些道理。占据了五分之一比例的华人,智慧与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一定能与当地人融在一起 ,燃起更多的希望,在地球上创出更多的人间奇迹!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