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环保督察的“压力传导”

2017-04-14 20:08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中央环保督察组陆续晒出问题清单:

——陕西有地区造假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北京大气环境治理存在薄弱环节,罚款变相成“过路费”;

——重庆航运污染防治不到位,有污水直接排入长江;

……

2016年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于去年11月底启动,7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进驻北京、广东、重庆、陕西等7省(市)开展督察。截至4月13日,6地已经问责2599人。

这次中央环保督察的公开力度惊人,透明度惊人,拳拳打到地方环保的要害问题上。另一方面,被督察省市也积极回应督察意见,切实追责、整改。

一言以蔽之,轰轰烈烈的环保督察,就是为了实现“压力层层传导”,不让国家的环保政策“梗阻”。

环保部的机关报——《中国环境报》直接挑明了环保工作“压力传导层层递减”的问题:一些地方“存在违法违规‘搞变通’‘打折扣’等现象,对环保工作要么自我降低标准甚至不执行国家行业相关规定,要么主动放松要求,推迟完成时限。”

也正是这种“层层递减”,导致很多污染问题长年得不到解决,很多污染源的背后有着地方利益羁绊,越是往基层走,越是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突出。这是需要有制度纠正的大动作的。

中央环保督察机制,一开始就被寄予了厚望。2015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要求全面落实党委、政府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主体责任。环保部层面的跨区域督察,升格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的中央环保督察;督察的内容,也从“督企”到了“督政”。

环保是国家大政所在,必须由地方落实;没有“地方利益”大于环保的“绿水青山”,这也是这些年来饱受雾霾之苦的民众的共识。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压力的层层传导”,地方要接得住这个压力,守得住底线,关得了污染源。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