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青云谱前的那一泓清水,曾倒映出八大山人的“白眼向天”

黄阿忠
2017-04-09 09:15
来源:澎湃新闻

江西南昌青云谱道院的一泓清水,曾映照出1644年甲申之变后明遗民八大山人“白眼向天”的满腔愤懑。如今的青云谱道院依稀往日的模样,“八大山人纪念馆”不仅得到修缮,旧址后面更僻一颇具规模的“八大山人美术馆”,有迥廊将新旧连接,忽然让八大老人有了家的寻处。

江西南昌青云谱的八大山人青铜像

1954年江西奉新县奉先寺发现的《个山小像》是现存唯一的八大生前的画像。

三十年前,我去南昌的青云谱。因为仰慕八大山人,也因为他和青云谱道院有一定联系,其实,我并不知道八大山人与道院的关系,然他们告诉我,青云谱是八大的纪念馆。我想,那是一定要去膜拜的。

去青云谱那天下着雨,春雨淅淅沥沥,把树叶和路边的灌木洗得晶亮。春寒料峭,但却仍有盎然之意。青云谱在一条老公路边上,正在修筑,必须攀过泥泞和小石子搅拌的路基,很难走,真像八大山人坎坷的人生。

青云谱前的一泓清水,池塘后有黛瓦粉墙的徽派建筑。

跨过泥路,眼前是一泓清水,池塘后黛瓦粉墙,有马头墙耸起,道院原是徽派建筑。风乍起,一池碎影,八大忽现水中,宁静纯洁,超凡脱俗。1644年甲申之变,国破家亡,从赫赫皇族沦为前朝遗民,逃乱亡命,削发为僧,还俗自筑陋室于洪州城郊,用一个“白眼向天”的艺术形象,塑造了一个满腔愤怒、反清复明的斗士。

《个山小像》中的朱耷(八大山人)肖像

中国美术馆藏朱耷(八大山人)《鹤鹿凫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朱耷(八大山人)《芭蕉竹石图》

还是要走进他的艺术。墙上挂着几张画,当然不是原作,印的也不好。不过从那几只游水而来的鸭子,可以看出形神兼备、言简意赅的笔墨。还有那两只鹌鹑,布局严谨,疏密得当,朝天的白眼直把繁华和失落,生命与梦幻描绘得意味十足……。画不多,只是一会儿就鬼使神差走到了还正在整修的天井,花格窗外,三两枝萧疏的竹子,临风摇曳。我一直在想,人格、笔墨和意境之间的关系。以至于到今天为止,我都不知道那天是怎么回南昌城的。

时隔三十年又去南昌,得知八大山人纪念馆修葺扩建一新。再去瞻望那是一定的。曾日月之几何,青云谱还在,江山依然复识。惊讶的是,仅三十年,它的周围竟然盖起了那么多的亭台水榭,门楼广场,一派文物再现。好在一泓清水依旧,水波粼粼,收藏着逝去的岁月。

江西南昌青云谱八大山人美术馆有关八大山人创作成就的展品

江西南昌青云谱八大山人美术馆有关八大山人创作成就的展品
江西南昌青云谱八大山人美术馆有关八大山人创作成就的展品

纪念馆今非昔比,然青云谱道院依稀往日的模样。旧址后面辟一颇具规模的“八大山人美术馆”,有迥廊将新旧连接,忽然让八大老人有了家的寻找。

显然,就这规划和布置设计,美术馆有了专业的规格和指导。尽管有许多作品都是高仿的,也看出了编排八大作品的匠心。作品来源于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的,南京的等等。把八大山人的作品系统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把他的一生坎坷告诉了大家。你看那只孤傲的翻白眼的鸟禽,倔强地站在一块顽石上,形象独特,十分传神;动态异化,个性显突;神情自若,一片漠然。就笔墨而言,笔意于简中张显,墨浓而晶透,色淡而清雅;笔致勾勒凝重,浓淡交融尽水墨氤氲灵变。他笔下的荷花更具个人风格,几近变成了绘画的符号。画面上一枝或者几枝细长的菡萏,墨块敷成大片荷叶,或许还有一些石头,杂草点缀。这种线条,墨块和环境的搭配,使之清新的画面中透着一种傲气,一种孤倔,柔美的笔意中蕴含了力量。八大的山水干净、简洁、空灵,没有世俗的烟火气,表达了一种疏旷的宁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水与心境相连,更那堪,八大的残山剩水寄托了遗民愤、亡国恨。一划一点,娟秀婉约湿笔写就;奇峭峻厚,平淡无奇淡墨温润。

八大山人纪念馆旧址

往水池绕过去就是八大纪念馆的旧址,看房子的成色,就知道已经修缮。然这等简陋让老人家安身,实有不公。室外一条小道通往八大山人的墓,时值清明的前七后八,正当祭扫时节,我跑到墓前,默默地鞠了三个躬。

返回时经过迥廊,桃花开得正盛,幽香飘溢。一群小朋友往展厅走来,一个个很有礼貌地叫我“爷爷”,蓦然回首,微风掠过,吹皱春水,我仿佛看到八大从池塘浮出,看着他的纪念馆、美术馆,看着那群走过的孩子。

本文原题为“青云谱前,那一泓清水”,作者系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