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与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自己,会让你选择什么样的校园

王雪莉(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17-04-01 15:3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从2017级开始,清华大学学生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特殊情况除外)。这条被简单概括为“不会游泳不能毕业”校规,一是在清华并非新规(1919年就有类似规定),二是引发舆论关注颇为热闹。下文出自清华的一位老师,在一线做体育科研,文章不长,却也提供了另一个关注此事的视角。

进入校庆月,清华大学刚刚发布了106周年校庆的主题词“更好的清华等你来”和校庆期间一系列活动。对于广大在校生和校友来说,马约翰杯校运会怕是最受关注的活动之一。在校运会上,将发布各院系众多运动项目(含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最终总成绩和排名,而今年又是马约翰杯校运会举办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出——两个最能代表清华体育传统的特色活动和内在理念的60周年纪念。

最近坊间对于清华大学自2017年新生开始要求游泳达到一定标准方可毕业多有议论,褒贬不一,当属正常。作为一所公立大学,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对于自己要培养的人才标准提出相应的要求,本就属于自主决策的范围,清华大学既无树立标杆的初衷,更无将之推广到其他高校的权力。高等院校根据所处地理区域的气候特征和运动传统、体育设施和师资条件,选择并开展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形成体育传统,这在国内和国际都早有先例。厦门大学当年开设爬树课,也曾引起各种议论;麻省理工学院(MIT)曾经为了让学生加强运动,出台规定,要求每位学生都需通过游泳测试方能毕业,游泳测试是在十几米长的泳池里面游四个来回,不计时间;部分美国大学对体育成绩有硬性要求,比如一所背靠滑雪场的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滑雪;地处中国东北的大学,亦有要求在冬季浇灌的操场冰场上学会滑冰,独立绕场一圈方为及格,如若体育课不及格,同样要和其他专业课程计入挂科科目的统计之中。以上都是不同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的选择,不必也不能苛求一致。清华多年来所坚持的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的跑步达标要求,也仅仅是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一种选择而已。不必千校一面,不只游泳,不必非是游泳,才是更自然的状态,才是更丰富的世界。

从游泳引发的讨论,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体育项目的达标与毕业条件关联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似乎在高等数学不及格不能毕业、英语四级不达标不能毕业这些与学业相关的标准出台实行时却未曾见过,究其根源,是否还是来自于自身对体育的价值认知和判断呢?马约翰先生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中其实说的很清楚,动是生命与健康的源泉;体育是培养人们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且能影响整个社会。在刚刚出版的《体育简史》一书中,托尼·柯林斯在追溯300多年体育发展的历史后也总结到,体育是在帮助人们达至精神和身体极限的可能性与过程。“育”很关键,developmental就是个过程。体育强调规则,强调竞争,也强调合作,有胜利的荣耀和突破的成就,也有失败的痛苦和瓶颈的纠结。通过运动项目的技能学习和规则掌握,通过运动习惯的养成,“育”就在发生,不仅仅是身体,亦是心理人格的塑造,亦是价值观的明晰和强化。再回到新规本身,游泳达标不是清华大学录取的入门资格,但是希望通过在清华的学习,没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以学会这项运动技能,这也是一个developmental的过程。

清华大学的体育传统,亦是代代清华人的青春回忆和校园文化的标志。如今清华大学的毕业长跑必要穿过二校门而出,与耶鲁大学校园那位校长雕塑的鞋子被摸得锃亮(因为这与哈佛耶鲁两校赛艇比赛的迷信传言有关),与明天(4月2日当地时间)就要举行的牛津剑桥持续百年的赛艇对抗赛一样,都是每个大学对于自己要塑造的文化导向和价值判断的一种传播形式。

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也会让你选择什么样的校园。(注:本文原题为《游泳不只是游泳,体育不只是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