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皇后︱兴宣大院君初登政治舞台

孙科志
2017-05-22 17:30
来源:澎湃新闻

上篇文章我们讲到在外戚专权之下,兴宣君为求自保,整天与市井无赖混在一起,回到家则抛掉种种伪装,专心培养小儿子,同时密切观察政局的动向,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让儿子为王:“丧家犬”的谋划

以江华樵童的身份登上王位的哲宗,果然不出安东金氏的所料,他不仅对政事一窍不通,就连宫中的礼仪都得从头学起——比如在宫中如何行走,如何与大臣对话,用什么语气,等等。这样一来就给安东金氏这些妻族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他们可以继续把持朝政。

哲宗在江华岛的时候,整日粗茶淡饭,每天辛勤劳作,与普通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身体也非常健康。但自从登上王位之后,整天待在深宫之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锦衣玉食,从某种方面来说,比在江华岛的生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这样的生活对哲宗来说真的是幸福生活吗?

一方面,哲宗进宫后没了流放江华岛时的自由自在,已经习惯百姓生活,整日劳作的人,突然养尊处优起来,也甚不习惯。另一方面,哲宗即位后虽然有王妃和不少后宫,也为他生下不少王子和公主,但除了一个公主之外,其余孩子都少年夭折,眼看自己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后继者问题人却仍没有着落,着实令人心烦!其实不只哲宗着急,金氏妻族,还有大王大妃赵氏(当年指定他继任王位的纯祖之妃金氏已死去)也都跟着着急。

在众人发愁的时候,有一个人也正在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这个人就是兴宣君李昰应。看到哲宗作了这么多年的国王,仍然没有后嗣能继承王位,而原本出身安东金氏的大王大妃已经死去,出生于赵氏家门的翼宗之妃成了宫中最年长者,将来一旦哲宗有什么不测,那么指定王位继任者的权力就会掌握在了赵大妃手中。兴宣君很清楚,跟自己一样,赵大妃外戚对安东金氏长期把持朝政、排除异己的做法早已心怀不满。看到这种情况,兴宣君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他再也坐不住了,觉得应该找机会去接触赵大妃,探探赵大妃的底。

可是怎么才能接触到赵大妃呢?作为宫中的长者,从地位上来说,她在宫中仅次于国王,在国王驾崩而没有后嗣继位的情况下,她掌握着指定王位继承者的大权。而当时的兴宣君则是位没落的王族,整天混迹于市井之中,被王公贵族们看不起,若是主动去求见,说不定会碰一鼻子灰。怎么办呢?兴宣君苦思冥想后想起了一个人,就是赵成夏——赵大妃的亲侄子,在宫中做承宣官(听差的),他能经常见到赵大妃。那么,如何通过赵成夏联系上赵大妃,并将自己意欲拜访的信息传递过去呢?这时,他想到了他的亲家李镐俊——大院君将其与妾所生的女儿嫁给了李镐俊的儿子,而李镐俊正好又是赵成夏的岳父。通过这层关系,兴宣君终于找到了与赵大妃接触的渠道。

新年快到了,兴宣君通过赵成夏向赵大妃表示希望新年时能去给其拜年。赵大妃听到这个消息着实吃惊不小,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整天与贱民混在一起、被人瞧不起的兴宣君会提出给自己拜年,但这一要求也没什么不对,便应承了下来。只是,赵大妃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不在宫中见兴宣君,因为其名声太差,为遮人耳目,赵大妃选择晚上在一处行宫接见他;第二,兴宣君入宫拜见需穿着体面,必须穿绸缎衣服。对于这两个条件,兴宣君当然都会答应。其实此刻要是能得见赵大妃,再苛刻的条件兴宣君都会答应的。

兴宣大院君,图片来自韩文版维基百科“兴宣大院君”条

到了约定的这一天,兴宣君穿了多年未穿的一品官服,又向人借了一顶轿子,前去赴约。这是一次赵大妃和兴宣君的单独谈话。在赵大妃看来,兴宣君并不似外界所传言的那副市井无赖的样子,反倒有种逼人的威严感,她不禁在内心感慨,看来传言是不可信的。第一次的会面,兴宣君给赵大妃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二人的谈话气氛也比较活跃,只是所谈内容除了寒暄,就是赵大妃对兴宣君家庭情况、生活状况的询问,丝毫未谈及朝政。只是兴宣君结束拜访临行之际,赵大妃对他说,大家都是宗亲,有机会多见面。如此一来,之后的会面变得顺理成章。

兴宣君与赵大妃的第二次会面也是在行宫。在这次会面中,赵大妃开始向兴宣君吐露自己的忧虑。原来纯祖驾崩之后,在指定其继位者时,赵大妃是希望庆原君李夏铨登上王位,继承翼宗的大统,这样一来,她作为母后即可大权在握,但当时庆原君李夏铨已被安东金氏除掉。讲到这里,赵大妃忍不住叹息道:“看来翼宗大王的大统就这样断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兴宣君马上接话说:“大妃,臣推荐一个少年可以继承翼宗大王的大统。这是一个聪明伶俐、有着帝王风范的少年。”兴宣君推荐的这个少年,就是自己尤其宠爱的小儿子。于是,他向赵大妃介绍了了这个颇令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说他如何聪明,如何有风范,读了哪些圣贤之书,等等。赵大妃只是静静地听着,直到两人会面结束也没有作出任何表示。但后来,兴宣君从赵成夏那里了解到,赵大妃曾跟自己的这位侄子详细地问过兴宣君的儿子载晃的情况——这表明赵大妃对兴宣君的推荐已经有所考虑。

兴宣大院君的出场

1863年12月8日,一大早宫中就乱作一团,国王哲宗在昌德宫大造殿驾崩。作为宫中长者的赵大妃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她一边赶往大造殿安排诸事,一边召集元老大臣,要在重熙堂举行会议。大造殿诸事安排好之后,赵大妃来到重熙堂垂帘听政,请元老重臣商议王位继承人问题——赵大妃并没有急于表明自己的意见,因为不管大臣提出什么意见最终都由她定夺,而她的决定,大臣们是没有反对的余地的。首先开口的是三朝元老郑元容,他对赵大妃说:“亟降慈圣明旨,即为定策,千万颙祝矣。”意思就是,请赵大妃明确自己的意思,尽快下旨,此事就如此决定了。郑元容一句话就把各位大臣的嘴都给封住了,再没有第二个人发表意见了。事情到此地步,赵大妃就说:“以兴宣君嫡己第二子命福,入承翼宗大王大统,为定矣。”字字掷地有声。尽管如此,郑元容还是觉得不放心,又请求赵大妃用谚文下教书(即朝鲜王朝对国王或代理朝政的大妃所下的旨意)确定由兴宣君第二子命福继承王位,这样一来白纸黑字就可以算是板上钉钉了。于是,赵大妃的谚文教书经大臣过目后被翻译为汉文并当庭宣读,予以颁布,兴宣君之子命福继承王位的事情就算定下来了。接着赵大妃又下旨封兴宣君之子命福为翼成君,命领议政金左根、行都承旨闵致庠等为奉迎使,逢迎嗣王翼成君入阙。而直到此时,安东金氏的代表人物金左根才敢问道:“翼成君年岁,今为几何?”(敢问翼成君几岁了?)赵大妃说:“可为十余岁矣。”(大概十多岁吧)这也再次说明,在指定王位继承者这个问题上,其实臣子们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即便赵大妃对继承者的年纪、相貌尚不清楚,但她的决定也只能听从。

从官方的记录上来看,赵大妃一句话就确定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但在民间却有另一种说法。在讨论王位继承者的问题时,金左根等表示反对,他们提出本朝自古以来就没有在世的大院君,万一兴宣君恃太上的尊位干预朝政就会导致国家的不安。后来是因为兴宣君向安东金氏保证自己儿子继承王位后将来仍从安东金氏中选取妃子,这才换得了安东金氏的支持。

12月8日下午,领议政金左根等逢迎使来到云岘宫,将翼成君迎入宫中。在朝鲜王朝的历史上,先王驾崩后,嗣王入宫,有的嗣王是入宫当天就举行登极仪式,有的则是入宫后先举行冠礼然后再举行登极仪式。翼成君入宫之后如何操办,大臣们不敢擅自做主,于是便上奏作为大王大妃的赵大妃,赵大妃下旨先举行冠礼然后再举行登极仪式。同时她还下旨按照惯例封兴宣君为兴宣大院君,封其夫人为骊兴府大夫人。

在处理完这些问题之后,12月12日,大王大妃亲临昌德宫重熙堂为嗣王举行了冠服之礼,次日嗣王命福先至殡殿接受了大宝(即国玺),然后至昌德宫仁政门举行登基仪式。虽然王位传续这个大问题解决了,新王即位的程序也已决定,但其他问题也随之而来。新王即位时只有12岁,根本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怎么办呢?大臣们提议,依照前例由赵大妃垂帘听政。对于大臣们的提议,赵大妃首先说,我怎能忍心做这样的事呢?但接着话锋一转:“而今日国势孤危,若不保朝夕。不遑他顾,第当勉从矣。”也就是说,如今国势危难,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我这个妇道人家也只好勉强担此重任了。

再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兴宣君的待遇问题。虽然在12月9日赵大妃就下旨,按照惯例封兴宣君为兴宣大院君,封其夫人为骊兴府大夫人。但是兴宣君是唯一一位在世时就被封为大院君的人物,同时又是新王的亲生父亲,这位特殊人物的待遇问题亟待解决。

于是,赵大妃再次召集朝臣讨论这一问题。赵大妃提出此事,出身于安东金氏的金兴根即表示,“此是创有之事,有难遽尔决定”。也就是说,朝鲜王朝四百多年来,这事儿还是头一遭,无前例可援,很难一下做出决定。接着,他进一步说道:“臣等与大院君,恐无相接之时矣(恐怕我们也不会有与大院君见面的机会)。”说到这里,同样出身于安东金氏的金左根马上说:“既无相逢之时,则礼数恐不必预讲矣。”按照安东金氏的设想,就是给予兴宣大院君以大君的待遇,让其继续生活在云岘宫,但不能随意出入王宫,不能干预朝政。其他官员惧于安东金氏的势力,也就不敢表达意见。于是,赵大妃下旨确定了兴宣大院君所享受的礼遇:大院君出行时由三营的将校1名和军卒5名护卫;各位大臣要主动到云岘宫晋见大院君;在王宫和云岘宫之间专门修一座门,供大院君使用,允许他可以随时入宫。可以说,赵大妃给大院君的礼遇非常高。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