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死亡人数近九成因慢性病,呼吸道疾病负担最大

澎湃新闻记者 屠俊
2017-03-26 20:3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和王辰院士在分析我国呼吸慢病现状时同时指出,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7%由慢性疾病引起,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占比45%,癌症占23%,癌症中肺癌占到癌症致死第一位,慢性呼吸道疾病占致死总数11%,位于第三位。

如果以伤残为变量调整的生命年计算,我国疾病负担最大的是呼吸道疾病,其次是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在呼吸道疾病中,以呼吸慢病和肺癌导致的疾病负担最大。

针对呼吸慢病的管理,专家指出,基层医生面对最广大的患者群体,但是医疗资源却存在不足。对于呼吸慢病中主要病种之一的哮喘,忽视哮喘的预防性治疗成为哮喘患者控制差的主要原因。

而针对慢阻肺的治疗,专家提倡能够像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一样提早筛查和治疗。

近日,第十六届阿斯利康呼吸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呼吸领导力论坛在上海召开,近千余名国内外顶级专家,以“共拓中国特色呼吸慢病管理之路”为主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呼吸慢病诊疗管理办法,以期快速提高中国呼吸疾病的防治现状。

忽视哮喘的预防性治疗

我国哮喘和慢阻肺是呼吸慢病中的主要病种,过去十年,中国大陆儿童和成人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升高,成人哮喘基于症状的哮喘患病率为3.9% ,中国城区0-14岁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3.02%。

钟南山院士指出:“目前哮喘控制率低,未控制的哮喘对健康状况有严重影响,并且导致卫生资源使用率高,体现在住院和急诊次数频繁;很多轻度哮喘患者仍然有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导致生活受限以及需要急诊治疗,轻度哮喘患病率高、死亡风险易被忽略,治疗不及时可使疾病进行性发展。多数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不知道依从哮喘行动方案和使用峰流速仪监测病情,甚至大多数患者并没有采取任何自我管理措施。”

哮喘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若早期识别,规律用药,则气道弹性有恢复空间;如果发作频繁或者治疗不正规,可导致气道壁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影响终身肺功能,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突然严重发作甚至可危及生命。

因此,实现哮喘有效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其关键就在于长期规范的治疗。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因此,抗炎治疗是哮喘药物治疗的基石。统计显示,长期规范应用吸入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可使大多数哮喘患者在门诊获得症状控制。

然而,钟南山院士指出,只重视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而忽视哮喘的预防性治疗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哮喘患者控制差的首位原因是患者对以吸入激素为代表的控制药物治疗依从性差。2014年在我国不同省份进行的成人哮喘患者对控制药物(吸入激素等)的依从性调查显示,哮喘患者的依从性仅为27.6%~48.54%,部分患者过度依赖快速起效的β2激动剂来缓解症状。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申昆玲教授指出:“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600多万哮喘患儿中,近30%没有得到及时诊断,近半数的患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过去12个月的患儿跟踪调查表明,有40%的患儿有过非计划外就医,约13%的患儿有过急诊的经历,48%的患儿因为哮喘而不能上学,48%~50%的孩子家长因此不能上班。”

近年来,我国在哮喘、慢性咳嗽、慢阻肺等呼吸慢病方面的研究蓬勃开展,论文发表数量成直线上升,硕果累累。研究着重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案的探索。在哮喘控制对策方面,加强对轻度哮喘的重视,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技能,提高吸入激素使用的依从性,同时探索哮喘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是主要方向。

申昆玲教授指出,中国儿童哮喘诊治在过去取得了长足进步,去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了《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并积极开展医生教育,提高医生诊疗能力。同时启动社区医生培训计划,开展哮喘学习班,对基层医生进行哮喘诊断、治疗、教育等方面的培训。

在提升医生诊疗技能的同时,医生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去年在学会专家的支持下,完成了《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这是一个很好的增进医生与家长沟通的工具。计划推出了纸质版和APP版两种工具,帮助医患双方共同加强对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管理,将惠及全国600多万哮喘患儿。

申昆玲教授强调,只有家长参与度提高,依从性才会提高,孩子才能有更好的控制。医生也需要对家长进行疾病教育,如打消家长对吸入激素的顾虑,儿童哮喘发作与咳嗽的识别,吸入药物装置的使用、日常自我管理等。需要强调,如果不在儿童期将哮喘控制好,孩子在成年后很可能由于肺功能减退而出现严重呼吸系统疾病。”

在对于中重度哮喘控制方面,目前用于哮喘的抗炎控制治疗是以每日维持方案的阶梯式强化为基础,其中心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和白三烯调节剂(LTRA),在更严重的哮喘患者加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但是,即便按照管理指南进行治疗,仍有高达50%的哮喘患者不能达到良好控制。与会专家表达了对第一个在中国进行3期临床研究的抗IL-5受体抗体Benralizumab的期待,Benralizumab可以迅速并长期地耗竭外周血和哮喘患者气道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显著降低哮喘的年急性发作率、改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

慢阻肺早发现早干预

在慢阻肺方面,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为9.9%。王辰院士指出:“庞大的吸烟人群,严重的大气污染,新病原与耐药病原并存,老龄人口激增使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未来形式更为严峻。全国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足6%的成人被诊断为慢阻肺,中国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检查率仅为6.5%。存在诊断率低,治疗晚,危害大的现状。”

钟南山院士强调,一般情况下,等到慢阻肺出现症状,患者的肺功能已经下降40%~50%,所以,我们提倡早预防早治疗,提倡在社区就进行慢阻肺的筛查,希望慢阻肺能够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一样,在还未发现症状的初期就能够开始干预和治疗。

要重视“家庭医生”

在谈到慢病防治时,王辰院士指出:“基层医生面对最广大的患者群体,承担大多数疾病的首诊、首治任务,负责主要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工作,在医疗照护体系中的作用至为重要。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里没有涵盖呼吸疾病,在国家基本目录中,像布地奈德这样最基本的长效吸入激素都没有包括进来,而在世界卫生组织参照发展中国家情况所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中都包括布地奈德;基层呼吸疾病防治没有充分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缺乏肺功能仪与呼吸疾病常用药物。”

另外,王辰院士也指出,要重视“家庭医生”的作用,“家庭医生”并非所有病都会看的“全科医生”,而是需要针对家庭和社区人群进行经常性随访和管理,对常见病有治疗技能,对患者心理辅导有一定了解的专业医生。

在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方面,王辰院士指出:“首先,国家已经愈来愈重视呼吸疾病防治,将呼吸疾病防治纳入国家慢病中长期防治规划,慢阻肺纳入国家慢病监测体系,慢阻肺列入国家第二批分级诊疗试点疾病,国家加大对呼吸疾病防治的科研投入;建立住院医师规培制度(包括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促进基层医生水平的同质化;普及技术、设备、药物如肺功能监测,吸入用药等;要在常规体检中加入肺功能检测,努力实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减少漏误诊;加强呼吸疾病健康宣教与媒体宣传,转变观念,不称老百姓不懂、难记的‘COPD’,改称‘慢阻肺’,强调慢阻肺是‘可预防和治疗的’,提高公众对呼吸疾病知晓率,加强呼吸疾病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