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群︱五行占:山崩④

俞晓群
2017-03-24 15:31
来源:澎湃新闻

《魏书》中没有《五行志》,却有《灵征志》。而《灵征志》(上)相当于五行志内容,例目却不按前史五行志规范;《灵征志》(下)所言为“祥瑞”,与五行志无涉。

《魏书·灵征志》开篇即谈地震,接着谈山崩,言辞依据汉代刘向观点。其中记载山崩六件:其一,太祖天赐六年春三月,恒山崩。其二,世祖太延四年四月己酉,华山崩。其占曰:山岳配天,犹诸侯之系天子。山岳崩,诸侯有亡者。沮渠牧犍将灭之应。其三,世宗景明元年五月乙丑,齐州山茌县太阴山崩,飞泉涌出,杀一百五十九人。其四,世宗景明四年十一月丁已,恒山崩。其五,正始元年十一月癸亥,恒山崩。其六,延昌三年八月辛巳,兗州上言:“泰山崩,颓石涌泉十七处。”泰山,帝王告成封禅之所也,而山崩泉涌,阳黜而阴盛,岱又齐地也。天意若曰:当有继齐而兴,受禅让者。齐代魏之征也。

《隋书》中记载山崩,只有两条,均寓意臣民反叛,国家将亡:其一,仁寿三年,梁州就谷山崩。《洪范五行传》曰:“崩散落,背叛不事上之类也。”梁州为汉地。明年,汉王谅举兵反。其二,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时帝兴辽东之师,百姓不堪其役,四海怨叛。帝不能悟,卒以灭亡。

《旧唐书》记载一段山崩故事,还有大蛇出现。唐太宗与虞世南一段对话,谈到“修德消变”,极好:

贞观八年七月七日,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太宗问秘书监虞世南曰:“是何灾异?”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出次,祝币以礼焉。’晋侯从之,卒亦无害。汉文帝九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文帝出令,郡国无来献,施惠于天下,远近欢洽,亦不为灾。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座。晋惠帝时,大蛇长三百步,经市入庙。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亦不足怪也。唯修德可以消变。”上然之。

《新唐书》称山崩为“山摧”,未见《旧唐书》中“贞观八年”记载,但有两件山体移动故事,颇为罕见:

其一,垂拱二年九月己巳,雍州新丰县露台乡大风雨,震电,有山涌出,高二十丈,有池周三百亩,池中有龙凤之形,禾麦之异,武后以为休应,名曰“庆山”。荆州人俞文俊上言:“天气不和而寒暑隔,人气不和而赘疣生,地气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陛下以为‘庆山’,臣以为非庆也。宜侧身脩德以答天谴,不然,恐灾祸至。”后怒,流于岭南。

其二,永昌中,华州赤水南岸大山,昼日忽风昏,有声隐隐如雷,顷之渐移东数百步,拥赤水,压张村民三十余家,山高二百余丈,水深三十丈,坡上草木宛然。《金滕》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佞人执政,政在女主,不出五年,有走王。”

《宋史》记载山崩亦称“山摧”。其中有一段故事记载生动:熙宁五年九月丙寅,华州少华山前阜头峰越八盘领及谷,摧陷于石子坡。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溃散坟裂,涌起堆阜,各高数丈,长若堤岸。至陷居民六社,凡数百户,林木、庐舍亦无存者。并山之民言:“数年以来,峰上常有云,每遇风雨,即隐隐有声。是夜初昏,略无风雨,山上忽雾起,有声渐大,地遂震动,不及食顷而山摧。”

以后诸史记载此类现象,皆称“山崩”,只有《明史》称“山颓”。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