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家坚持10年的书店:总要找到一种办法撑下去

阮爱浪
2017-03-27 16:25
来源:澎湃新闻

此前豆瓣书店北大店的搬家风波让它的武大店也受到了诸多媒体的关注。我恰巧前往武汉,兜兜转转拜访了几家书店。除了这家豆瓣书店,还去了有10多年历史的泉之旧书社和在武汉小有名气的德芭与彩虹书店。

在武汉,其实各色各样的书店数量并不少。援引此前《长江日报》给出的数据,2014年武汉市实体书店数量是1076家。而从历史上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武汉的民营书店就曾蓬勃发展。武汉作家董宏猷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那时的武汉图书市场在全国都很有名。可以看出,现在散落在武汉街边里弄里的一些民营书店老板还是当初那些人。用武汉一位青年作家的说法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现象,湖北人有一种执拗的性格,可能会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不会轻易改行。

但如果从书店的经营角度来说,每家书店只有在新形式的消费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特定读者或特有的经营方式才能存活下去,要在“执”与“不执”之间有所取舍。

并不“遥远”的豆瓣书店

武大的豆瓣书店距离武汉大学茶港门不到200米,地理位置并不像我借由文字想象的那么偏僻。从武大正门到豆瓣书店,骑车只需10多分钟。店面并不在某条背巷中,而是亮亮敞敞地对着洪山侧路。总之,即使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对照地图也能轻松找到。拐弯抹角说了这么多,只为埋下一伏笔:当人们能随手获取信息或者随手下单买书时,书店也自然而然地变得“遥不可及”。

不要轻信路牌,豆瓣书店附近的这个路牌就把南北写反了。

豆瓣书店只有15平方米的面积,两侧都是书架,中间是长方形的展示台,店主茉莉的工作台在书店的一角。书架上的分类标签是由毛笔书写的,旁边还附上了手绘的图标。这些都出自一位叫做寒花的读者之手,店内还在出售她手绘的明信片。

明信片

茉莉看上去很忙,她一边和我聊天,一边擦拭黑猫芝麻糊留在书封上的泥脚印,还要把书架上被读者错置的书重新整理好。茉莉在豆瓣书店工作已有三年,基本算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如果不是最近和她攀谈的人纷纷感叹已有三年之久,她自己并未有这样的感觉。或许我们局外人都觉得书店生意不好做,做三年已经太久了。

正在整理图书的茉莉

一般来豆瓣书店的多是研究生,本科生较少。而茉莉自己感到现在来书店的多是老顾客,新面孔变少了,好像武大的新生对于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没那么感兴趣了。现在有些顾客会到店里寻找在网络上被推荐的图书,这种情况在以前没有。

很多人都好奇豆瓣书店为什么不转型,茉莉说他们并不排斥转型,只是担心转型以后会背离自己卖好书的初衷。如果为了单纯迎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那和现在这种只想卖好书的模式就会有所不同。茉莉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读者在书店买到好书,然后促使更多好书的出版或再版,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在内心中默默佩服茉莉的勇气,当我们口中的好书多有一定的门槛,而当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都没时间读书时,我对这种良性循环的出现并不抱乐观的态度。茉莉也说大家现在好像都没空读书了,“可能压力都太大了”。

茉莉的工作台

和她的老板邓邓一样,茉莉总是试图避免自己的时间被智能手机碎片化。但为了提高书店的营业额,也为了减小书店的库存压力,茉莉不得不开始在网上卖书。不过有意思的是,她同时在书店的微信和自己的微信中卖书,但明显后者的生意更好。茉莉说,那些加她个人微信的顾客一般都曾来过书店,也同她聊过天,这种在线下建立的信任更容易转化为线上的购买力。

今年正好是武大这家豆瓣书店开业第十个年头,希望它能在今年迎来转机,继续走下去。

来豆瓣书店看书的读者 韩朋辉 图

韩朋辉 图

市井中的泉之旧书社

泉之旧书社距离武汉有名的小吃街户部巷不足200米,距离现代化的商业地产不足150米。不过不同于那些位于旅游景点,为旅游服务,而最终也成为旅游景点的书店,泉之的店面在市井之间。周围都是个体商户,卖水果的、卖烧烤的,还有附近穿梭往来的居民。与毛笔书写的洁净牌匾不相称的是乱堆在门口的《故事会》一类的杂志,原以为此行不会有什么收获了。

堆满书的泉之旧书社

书店的面积不算小,但书架上都堆满了旧书,就显得有些拥挤。旧书的种类比较齐全,以人文艺术类图书为主,还有不少旧杂志,如《文史知识》等。除了旧书,书店里还有不少书画作品。

店内的《文史知识》

书店的马老板来自湖北恩施,多年前来武汉打工,之前还在餐饮行业的他改行做起了旧书,言语之间可以感觉到是因为这个行业所接触的人素质比较高,“爱看书的总不会是什么坏人”。马老板刚开始做旧书生意的时候,并没有店面,还只是摆地摊。后来有了孩子,为了生活稳定下来,才决定找个店面。

泉之从开店以来一直都在这个地方,牌匾是马老板一个做装裱生意的朋友写的,因为爱护得好,完全看不出已经历经了十几年风雨,看上去是这家旧书店里“最新的”的东西。

泉之旧书社的牌匾

书店业的生意不好做,泉之也不例外。马老板说,至少要撑到儿子高中毕业。单靠卖旧书是没有办法维持下去的,马老板的主要收益大概来自线装书、字画和邮票的买卖。2016年10月,马老板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了一家网店,以增加收入。

平日里马老板几乎每天都要出去收书,有卖主打电话来,他就会上门看看,没有的话就会去废品站瞧瞧。现在要是遇到雨天,他就在孔网上添加图书信息。

马老板说旧书业是“兴也房产,败也房产”。如果遇到大面积拆迁或者卖主置换房产,就有机会收到大量好书。但是如果房地产不景气,这种机会就很难遇到。泉之里不少旧书都来自一些单位的图书馆,那是因为正好遇到图书馆“清仓”的好机会,“现在再没有这么好的事情了”。

印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书”的《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发展》

不过上门收书也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马老板说他的同行曾经上门收书却被指责偷书。自从听说这件事后,马老板再上门收书都要求对方把要卖的书拿到门口,自己绝对不进别人的家门。“反正什么样的人都有。”

来旧书店看书买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不过马老板看得开,说这是知识传播的方式改变了嘛。不过他也感叹,现在做体力工的年轻人基本不看书了,他说这和过去不太一样。他是70后,在他年轻打工的时候,周围的人和自己一样,还是很爱读书的。

书店内有一个小朋友在做作业,马老师指指他说,自己开书店的最大收获就是让儿子也喜欢上了读书。“如果当初继续做餐饮可能会赚很多钱,但这一点是用钱换不来的。”

小开本的《辞海》

有点景点味道的德芭与彩虹书店

德芭与彩虹书店位于汉口的武汉天地,一处类似于上海新天地的商业地产,被一圈中高档餐厅所包围。书店的面积并不大,同时也算复合业态,卖书也卖咖啡和茶。图书种类既包括人文艺术、也包括生活美学和童书,就是一家既卖“汉译名著”,也卖《法式烘焙宝典》的综合性书店。

德芭与彩虹书店从创办到现在已有8年多,不过遗憾的是创办者之一陈嫚已因病去世。现在书店由她的丈夫和另一位合伙人继续经营。除了武汉天地这家店,德芭与彩虹在汉阳的希尔顿酒店里也有一家分店,其发展路线从这里也可见一斑。

德芭与彩虹书店

书店会员能享受到的一系列福利似乎还不错,差不多能以五折的价格购书,还能提前两小时预定书店的座位。不过即使我住在这附近,大概也不会加入会员,一是这里书不多,二是咖啡欠佳。不过作为旅游的一站我还是可以接受的,书店四处摆放着和武汉相关的书和周边,用满满的诚意来迎接游客。不过逛书店的游客心态也是不可取的,不是为寻书而来,也不会挨着书架一本本看过去,只能走马观花浏览一遍。

如果不下雨,可以坐在外面的露台看书

如果说这家书店有什么一定要看的,那应该是这里的家具和陈设。可以看出店里的家具是精心挑选的,大多都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使用时间已久,有一种岁月的沉淀在其中,这可能是其他商业地产中的书店目前无法比拟的。

店内的艺术类书架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