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僵持难越监管边界,重组“最牛钉子户”阵营瓦解

赵一蕙/上海证券报
2017-03-21 08:39

十个月,足以孕育出新的生命,但对一些上市公司来说,却连一份能过“第一道关”的重组方案都还“难产”。沪市公司中,就有那么几家重组“钉子户”,停牌长达十个月至一年,其间都被上交所反复问询,而在跨年度的僵持后,多数还是难以跨越监管边界,不得不于近日终止重组并复牌,如宁波富邦(600768)、江泉实业(600212)。这一“钉子户”阵营瓦解的背后,是一条明确的监管信号,即对“类借壳”重组——此路不通。

“这些公司都是首批与(去年推出的)重组新规正面遭遇,并呈长期停牌僵持态势的,随着它们陆续终止重组,意味着运行了大半年的重组新规已在实例中明确了边界和标准,尤其从结果看,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介入正在增强,重组上市(即‘借壳’)正面临‘史上最严监管’,是无法通过方案设计来绕开规则设定的。”有投行人士向上证报记者表示。事实上,上述公司都曾在重组方案中竭力避免被认定为重组上市,且通过各种“设计”试探监管边界,由此造成其长期停牌的重组僵局,但最终,监管的“答复”已非常明确。

上述公司终止重组并复牌,显示出监管机构引导并购重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坚定决心,也体现出交易所自律监管“前沿”和“及时”的优势,以及在落实监管政策、优化市场功能中发挥的作用。

一线监管“规范”重组格局

重组中,在静态指标上不构成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并不难,但上交所对重组监管的审核正向实质深入。回溯上述案例的监管过程不难发现,上交所反复问询,充分发挥“刨根问底”的威力,监管态度直接亮明,紧要关键事项一问到底,尤其是对一些明显的刻意安排设计的“追问”,更是不揭盖子决不收兵,让一些方案最终难以成行或者自认“重组上市”。

3月14日,停牌近一年的宁波富邦终止重组复牌,至此,精达股份(600577)、江泉实业等超长期停牌的沪市重组案例几乎均在一季度结束前迎来复牌时刻。它们中的大部分自动选择终止重组,少数则承认构成重组上市以换取继续推进的机会。

这些公司个案背后有一个市场共同关注的大背景。

2016年9月初正式实施的重组新规,极大地改变了重组生态。其最大的“撒手锏”在于严格重组上市的认定标准,堵截了“类借壳”的监管套利。“以往,认定重组上市的标准较松,一些不过关的资产(即未达到借壳、IPO标准)通过设计变通,包装成优质资产上市,还通过配套募资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这种套路往往还能在二级市场获得追捧,也加剧了壳资源的炒作,扭曲了市场的估值体系,给重组后业绩地雷引爆、各路股东大幅减持埋下隐患。”上述投行人士指出。

为此,重组新规收紧标准,对认定重组上市的资产类指标予以全面细化,设置“五加二”(即资产、净资产、营收、净利润、新增股份达到100%红线,以及主业变更、兜底条款)维度,各方面均不触发新规的可能性极低。基于此,大部分案例都试图通过绕开另一条“实控人变更”指标,不触发实控人变更,以实现规避“重组上市”,上述公司均为其中典型。下转7版·新闻公司

沪市长期停牌重组公司案例

(原标题《跨年僵持难越监管边界 重组“最牛钉子户”阵营瓦解》)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