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暂停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存续业务处置情况需逐月汇报

澎湃新闻记者 胡初晖
2017-03-21 07:29
来源:澎湃新闻

继万能险监管收紧之后,监管部门对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也按下了“暂停键”。

3月20日,深圳保监局发布消息称,要全面排查和防范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相关风险,其中提到,监管部门要检查各产险公司对停售非寿险投资型产品有关要求的执行情况,并要求相关公司逐月报告存续业务的处置情况。

据澎湃新闻了解,1月中旬,保监会曾对部分开展非寿险投资型业务的机构一对一下发过通知,要求其暂停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试点。目前,拥有此类业务试点资格的机构共有8家,分别是人保财险、安邦财险、太保产险、平安产险、天安财险、华泰财险、众安保险、紫金保险。多位来自此类业务试点机构的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从2016年1月之后,监管就未对此前在售的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进行过续卖的复批。目前,包括安邦财险等在内多家拥有此类业务试点资格的机构已经停售了非寿险投资型产品。

所谓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非寿险领域的“万能险”。此类产品将投保人缴纳的保费主要用于资金运作,同时附加一款传统险产品满足一定的保障需求。一般来说,此类产品的期限大多在1-3年左右,和万能险一样属于中短存续期产品。等到产品期满后,投保人将收到本金和投资取得的收益。

从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体量来看,根据2016年毕马威中国发布的研究报告,截至2015年底,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存量规模超过3000亿元,而根据保监会当年的数据,2015年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约合8400亿元。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从保费收入来看,一般来说,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分两部分进入报表,其中只有很少的一块计入原保险保费收入,而余下的很大一部分则是计入了保险公司的资产。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售卖需要监管部门的审批,一般获批后允许售卖的时间在1年左右,等到再次续卖也要监管部门复批,而从2016年1月以后就没有产品获得复披,这也意味着此类产品销售的停止。

该人士认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此类产品被暂停将对公司现金流造成一定压力,从负债久期来看,对于一些此类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来说,将带来一定的给付压力。

根据深圳保监局发布的风险排查信息,主要分为四点:一是检查各产险公司对停售非寿险投资型产品有关要求的执行情况,包括是否及时锁定系统,是否存在停售日期之后生效的新保单等;二是分析汇总各公司存续业务预期给付及退保数据,预测未来三年现金流分布情况;三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相关公司逐月报告存续业务处置情况;四是检查指导公司建立健全应对集中支付风险、群体性事件风险、舆论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应急处置预案,以及原销售业务团队的安置方案。

而对于存续产品,事实上,在今年2月14日召开的全国财产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就表示,要密切跟进非寿险投资型业务满期给付情况,督促保险公司加强资金调配,确保按时足额给付到位,切实维护好消费者权益。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