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喜欢的共享社区,中国古代已有“雏形”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钱雪儿
2017-03-21 15:51
来源:澎湃新闻

 从Airbnb,到滴滴、摩拜单车,共享经济模式不断普及到新的领域,这些服务所带来的便利和问题也备受讨论。与此同时,共享经济的另一产物“共享社区”近年也逐渐在年轻人中风行。

这些社区大多面向年轻群体,人们在拥有一定私人空间的同时,共享厨房、客厅、书房、健身房等功能区域,共同使用衣柜、桌椅等物品。这样的居住空间既能解决很多人的居住需求,也能为他们达成社交等目的。

共享社区的流行始于国外,但事实上,共同居住的概念在国内早已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公共居住空间。如今在中国的不少共享社区设计,也从四合院等传统居住空间汲取了灵感。

共享社区的理念古已有之

共享社区和中国传统的公共居住空间颇有共通之处,为了设计出符合中国本土居住文化的共享社区,一些建筑师也从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中得到了灵感。来自日本的建筑师青山周平在探索共享社区概念的过程中,就从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里获得了不少启发。根据他的观察,居住在胡同里的人常常会将住处周围的饭馆、菜场、道路等视作他们生活空间的一部分。

青山周平在设计共享社区时,这种“家在空间上的延伸”也有所体现。以他的“400盒子的城市社区”设计模型为例,每个人都有卧室功能的私密“盒子”,同时,卫生间、衣柜等公共区域在外面,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移动位置。人们可以共用桌椅等物品,就和四合院中邻里之间共享某些物品一样。

青山周平设计的“400盒子的城市社区”,让每个人有一个卧室功能的私密盒子

事实上,共享社区的理念可以在很多中国传统居住空间中找到原型。在古代中国出现不少类似“共享社区”的公共空间,其中一些保留至今。

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朱宇晖的观点,公共空间的出现和社会环境的开放密切相关,“公共实体空间的发展可以体现公共思想空间和话语空间的发育程度。宋代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公共居住空间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不少公共空间都脱胎于祠堂等具有特定目的的场所。“浙南闽北、尤其是温州永嘉楠溪江流域有不少公共居住空间,其中,又以南宋时期形成的岩头镇苍坡村李氏聚落公共空间、明中晚期形成的岩头镇岩头村金氏聚落公共空间最为典型,它们都较多摆脱了对神性的依附,成为较为自觉而纯粹的、多功能的、有层次的‘社区’公共空间,供人们交流、休憩、游赏、举行公共聚会。” 朱宇晖告诉记者,这些公共空间或是亭子,或是戏场,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载体。

岩头镇苍坡村李氏聚落公共空间是当时人们公共生活的载体

基于年轻人需求的当代共享社区

除了从中国传统公共空间中汲取灵感,年轻人对社交及创业的需求也推动了共享社区的发展。一些公司和建筑设计师都在进行“共享社区”理念的实践,希望在如今人均居住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的中国城市,为年轻人及其他群体探索新的居住模式,在满足他们居住期望的同时,尽可能地实现他们对社交、健身等活动的需求。

YOU+国际青年社区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面向现代都市青年居住、生活、创业的社区,目前已在8个城市建成项目。YOU+针对青年群体,制定“三不租”规约:45岁以上的不租、结婚带小孩的不租、不爱交朋友的不租,希望由此为年轻人形成专属社区。

2016年,创办了众创空间“优客工场”的毛大庆将联合办公与共享居住相结合,打造出“共享际”品牌。共享际的第一个“城市空间实验室”落地项目名为东四共享际•优客工场,位于北京东四九条胡同。

毛大庆将联合办公与共享居住相结合,打造“共享际”品牌

毛大庆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一代不知不觉形成一种新的社交,开始害怕孤独、担心被信息甩掉。与此同时,城市的消费状态也逐渐从注重功能向注重精神转变,而共享际正试图通过24小时无人超市、健身房、线下书店、露天电影院等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性消费。

如今,对于青年共享社区的探索和建设仍在进行中。曾经在福建泉州开创自助式桌游吧的杜晓峰对于青山周平“400盒子的城市社区”构想颇为认同,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将这一构想付诸现实,在福建泉州的一栋老住宅楼的部分区域进行名为“一号地点青年社区”的项目实践。楼房的一到三层分别改造成公共活动空间、短租和长租公寓,四到六层还是原来的住户。

“未来,这个地方将变成长租短租相结合的社区。顺利的话,项目会在今年内完工。”青山周平在“设计上海”展览上透露。

无论是源自传统,还是生于现代,人们对共享社区的需求都会不断发展,而这方面的创业者也会越来越多。正如毛大庆在谈及共享际这一“城市空间内容的化学实验室”时所说,“我们不知道这个实验是否会成功,但是这条路上,随行的人不少。”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