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如何吸粉年轻人,评弹混搭爵士乐是一种出路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实习生 梁严艺
2017-02-20 10:12
来源:澎湃新闻
高博文古韵新弹宣传片。视频来源 主办方提供(02:55)
青年笙演奏家张梦、评弹艺术家高博文、青年钢琴家顾劼亭

评弹遇见爵士,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德彪西遇上杜丽娘,会带来怎样一种穿越?当笙乐与电子乐结合,又会引发怎样的中西碰撞?在如今的音乐界,跨界正在变成一种时尚。

今年3月,上海音乐厅音乐品牌项目“乐∞”(乐无穷)将连续推出三场跨界音乐会,而作为三场音乐会的主角,评弹艺术家高博文、青年钢琴家顾劼亭、青年笙演奏家张梦,也将通过不同以往的音乐尝试,让人看到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下的鲜活。

高博文

“爵士评弹”古韵新弹

评弹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自清中叶以来,一直为江南人民喜闻乐见。近些年,传统戏曲普遍面临危机,如何让评弹焕发新生,也是上海评弹团副团长高博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很多观众对高博文有所耳闻,此前正是他演绎了评弹版《繁花》。

“传统戏曲的从业者从小被老先生教导要原汁原味,要正宗,但时代在飞速发展,观众越来越细分,传统戏曲需要更多年轻人喜爱。”让评弹与爵士结合,是高博文苦思下的出路之一。

“古韵新弹——高博文和他的朋友们新评弹音乐会”(3月25日)上,高博文将在爵士乐队伴奏下,带来《情探》、《莺莺操琴》、《道情》等改编后的评弹经典唱段。除了高博文本人,“丽调”传承人陆锦花亦会加盟,男女声搭配,音色更靓丽,层次也更丰富。最近,古诗词大火,高博文也考虑选几首诗词入乐,用评弹的曲调来演绎。

“我们其实就是抱着玩的心态,看看能玩出什么新花样。”高博文说,没有高科技和多媒体的时代,评弹都是自弹自唱,情绪和氛围的营造全靠自己,而加入了爵士,音乐就给了一种烘托,“我更容易走入人物的境界。”

跨界的过程中,高博文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评弹很自由,想唱什么调唱什么调,今儿喉咙好了调子高一点,喉咙不好就低一点,气长可以拉长,气短可以拉短,每一遍唱得都不一样。”而跟着爵士走,他还要考虑节奏的问题,“爵士很灵动,一开始大家碰不到一块儿。我们不断磨合,有时候我唱拖一点或者拉一点,他们都知道,也会跟着你,所以我们现在达成了默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高博文本人很喜欢传统评弹,传统评弹演起来也不费劲,但这台音乐会,他强调是为年轻观众量身定制的,“曲艺本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哪都能说。我可以穿上大褂,在茶馆里和老观众论古道今三个小时,也可以在音乐厅里直面新观众。”

“爵士也好,评弹也好,不是方向,而是多一个选项。”高博文直言,举办这台音乐会,就是希望通过爵士评弹这条曲径,让人知道评弹也很好听,继而对传统评弹产生兴趣。

顾劼亭

法国钢琴与中国昆曲穿越对话

青年钢琴家顾劼亭是苏州人,巧的是,她从小也是听着评弹长大,昆曲更是自小耳濡目染。

德彪西也是她打小就接触的。第一次弹德彪西,顾劼亭就觉得似曾相识,也因为这个原因,她来到了德彪西的家乡,求学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对德彪西的钢琴音乐研究越深入,她越发觉得德彪西与中国传统文化,诸如古琴、园林、水墨、昆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把钢琴和昆曲同置于一方舞台的想法就这样冒了出来,“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顾劼亭钢琴昆曲音乐会”(3月18日)应运而生。

昆曲为什么会首先映入眼帘呢?“因为昆曲表演不仅仅是听觉上的,它还有身段,有舞蹈性,有视觉上的东西。”

昆曲中那么多角色,为什么又首选杜丽娘?顾劼亭笑说,“可能跟我是女性有关系,我想选一个我感同身受的角色。另外,她身上向往爱情和自由的性格,是我眼中东西方文化可以触碰到的一个共通点。”

顾劼亭介绍,“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共分四幕,有一个完整的“梦中梦”故事——德彪西与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相遇,目睹她为情而亡又因情而复生,钢琴与昆曲分别代表了两个穿越时空的灵魂,在舞台上演绎着前世今生。

音乐会上,观众有机会在《牡丹亭》里领略传统昆曲的美,亦有机会享受德彪西《沉默的教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金鱼》、《冥想曲》、《月光》等十首诗意的钢琴曲。

张梦

古乐器“笙”的现代活力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但真正知道这门乐器的人并不多。

在和他人解释笙为何物时,青年笙演奏家张梦常常不得不举“滥竽充数”这个例子。有一次去美国,他甚至被警方拿枪对着脑袋——因为他随身带的乐器长相古怪,实在有点像枪,在给安检人员吹奏了一段笙乐后才得以安全入关。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笙,张梦走起了跨界之路。即将在上海音乐厅登台的“绘笙汇瑟——张梦演奏与作品音乐会”(3月11日),便是对跨界最好的注解。

音乐会上,张梦将着力呈现笙与电子乐、多媒体、打击乐、混合室内乐的融合。比如《水下幻听》,就是一首采用了“拼贴”技术的作品。为了此曲,张梦特地跑回了老家河南,将卖菜、甩卖、童音、划拳等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收集起来,再通过笙和电子乐将之串联,试图用声音还原一种“老照片”的听感效果,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关注。

“建国以后,我们听到的笙乐都是偏传统的,这次我想做一点不一样的。你只有让观众了解它的多面性,才能加深对这门乐器的印象。”

当然,张梦也没有忘记向年轻观众还原笙的本来面目。为此,他特别准备了两首传统曲目,《秦王破阵乐》让人听到了笙的刚健和壮烈,《小河淌水》则能让人领略笙的文雅和柔美。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