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三角地已被拆除,曾是北大精神的缩影

“北大青年”微信公众号
2017-01-20 11:46
来源:“北大青年”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1月19日,在北京大学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三角地被正式拆除。曾是“北大圣地”的三角地这些年被各种商业广告和虚假信息充斥,而拆除三角地也成为校园规划的一部分。未来,这里会被设计成绿化道路,原则上不再修建新的建筑。

31楼地下,新燕园美容美发中心的三色柱在寒风里旋转,28楼北侧不远处,美发店的旧址随着机器轰鸣声,变为一片废墟,与之命运相随的,还有邻近的书店、文具店、照相馆、眼镜店、鲜花店……

12月下旬开始,同学们发现,三角地旁的店铺逐渐人去屋空:鲜花店浮动的暗香不再,小卖部开始甩货,新华书店的大门紧闭,敲敲门后店员会从里屋喊道:“停业啦……”

2017年1月19日,连接宿舍区和教学区的三角地,在施工警戒线的围绕下,又一次变换了模样。

几辆挖掘机在石块泥土间铲动翻运,牛仔夹克上沾满石灰的工人在其中翻拣完整的砖头,再一垒垒地摆放整齐,阳光在残余钢筋和凌乱板材间投下巨大而清晰的阴影。

今天,北京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晴天,大风天气,天色湛蓝而高远,三角地在这样清澈干净的日子里,走入历史的记忆。

三角地因形似三角形而得名,与百周年纪念讲堂一路之隔,在3.39平方公里的校本部,仅占不大的一块地方,但在历史上,这里是北大的圣地,是北大精神的缩影,是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象征。正如中国语言文学系1979级校友薛涌曾经说过的,“‘三角地’是北大学生生活的一个核心,也是北大的象征。”

故事要从1956年说起,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的鼓舞下,北大学子激情澎湃,以诗歌《是时候了》为引子,同学们贴墙报,争论、质疑、拥护,日夜不休。虽然当时三角地因场地太小,还只是一个配角,但自此,三角地逐步确立其在燕园的独特地位,传递着北大人的思想价值,并在上世纪80年代,渐渐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一代代学子在未名湖畔沉吟,在南门宿舍里辩论,最终,思想的火花汇聚在三角地。

上世纪70、80年代是三角地的黄金时代,西语系1979级校友徐才志回忆自己初入燕园时曾提到一个故事。1979年的秋冬之间,这个在上大学之前从未到过北方的南方人面对一天两顿的玉米粥和馒头,感到“实在是难以下咽”。“当时的生活条件和现在比起来真是很艰苦,食堂伙食不好,师傅们没有积极性,服务态度也不好。”徐才志回忆道。

而就在他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时,比他高年级的学生们开始行动起来,一个院系学生会在三角地对学校食堂工作提出了批评,随之全校二十多个院系的学生会都出来表达各系同学的呼声。可以说这是全校每一位同学的呼声,当时大字报贴满了书店和学生食堂的墙上。

可是同学们的呼声开始时并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最后校学生会以生活部的名义提出,希望在三天之内得到学校的正式答复。通告发出第二天,校长办公室有了正式的回答:周培源校长连夜召开了校长办公会议,承诺改革学生食堂管理体制,改善学生生活,增加开水房,加强厕所和楼道的清洁卫生管理等。学校的承诺很快得到了实现,特别是食堂管理中引进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师傅们的积极性,伙食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学校里有了五个食堂,徐才志也随之适应了学校的伙食。

曾经的三角地地图

那时的三角地是由学三南墙的信息栏和靠南面的两块信息栏组成的,旁边还是老讲堂、老学三食堂和柿子林。1979级校友潜夫曾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回忆起当时的校园生活。在网络尚未普及之时,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大部分都要从三角地获得,其中少不了买卖自行车、租房、转让物品等广告,不过当时三角地的主角是各种讲座以及各个社团的宣传海报,只要在上面注明“保留几日,请勿覆盖”,一般都能得到尊重。为了一张海报,几个人蹲在地上满头大汗地又写又画,是当时宿舍里常见的景象,所以学生中也有很多书法美术高手。

每天下课经过三角地,同学们总要挤在人丛中看看海报,了解一下当晚有什么讲座,心中盘算着听哪一场好。在看海报,听讲座,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大家往往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圈子”。因此,那时的三角地是名符其实的北大生活的中心,多数人的大学生活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西川1981年考入北大的时候,发现身边的人“只要有字,就会凑上去看”,每次路过“三角地”,这位校园诗人总把自行车停靠路边,凑近信息栏,搜索最新人文讲座、社团信息与学术争鸣。从大饭厅打完饭的学生,许多端着饭盆,径直走到信息栏前,边看边吃。

上世纪80年代初,议政热情在三角地重燃,1955年就进入北大的钱理群也经历了这个时期。

而让西川至今印象深刻的是,1980年代中期,三角地上演了中国首场行为艺术。几个年轻人从梯子爬上旁边的学三食堂,站在木板后往下扔衣服,衣服扔完,几人走下来。路过的女生纷纷低下了头,男生则看见他们只穿泳裤。

上世纪90年代,商业海报开始与校园社团争夺地盘,三角地的信息栏里,考研、托福、GRE培训班的广告铺天盖地。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想,出国的浪潮也涌入了北大校园。

潜夫回忆, 三角地最显著的变化,是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后。首先是各种讲座,尤其是人文学科讲座的海报急剧减少。然后是商业宣传日渐增加,小广告逐渐像雨后的“毒菌”一样蔓延开来,威胁着业已越来越少的海报。学生张贴的海报往往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被撕毁,但是对于大量张贴小广告的人,相关部门却无能为力。加上此时校园网开始普及,“未名”和“一塌糊涂”两个BBS相继成立,很多社团和“圈子”的活动转移到了网上,消息也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传递。于是三角地迅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就在短短几年之内变成了“严重影响校容”的垃圾广告集散地。

在这样的变化之下,钱理群却称,能理解这些孩子,生长在和平、衣食无忧的年代,从小接受应试教育,除了学习什么都不需要操心。但他相信,他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消退,只是隐伏下来。

“文化一旦形成,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其依附的物质媒介尚存,一遇时机就有回光返照的可能,三角地的两次短暂‘复活’就是如此突然而热烈,完全超越了人们的想象”,1999年,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爆发,一夜之间,各种五颜六色的海报四处张贴。

2007年,三角地信息栏将要拆除的消息被发布出来,消息传到钱理群那儿的时候,68岁的他显得有些激动,说道:“那就不再是‘三角地’了。”这样一块小小的区域,已经成为如钱理群等一批北大人的精神记忆。

2007年10月31日,三角地信息栏被彻底拆除。时任校长许智宏表示,由于第二年有奥运赛事在北大举办,三角地信息栏充盈各种广告,特别是虚假广告,会对北大声誉产生不良影响,拆除三角地信息栏由此成为校园治理整顿的一部分。

如今,和曾经的三角地信息栏一样,现有的三角地也即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不过,房地产管理部负责人提到,这实际上是品质校园规划的一个部分。考虑到寒假人少,造成的污染问题比较少,三角地从现在开始拆除,其功能会转移到楼宇地下。

未来,这里会被设计成绿化道路,原则上不再修建新的建筑。而具体的改造方案正在设计,预计下学期确定,房地产管理部也欢迎同学们参与其中。

资料来源

徐才志:《北大校友徐才志:燕园三角地》, http://www.pku.org.cn/?p=28709,北京大学校友网,2015.03.27

北京大学校友网:《北大“三角地”的风花雪月》,http://www.pku.org.cn/?p=28709,2016.03.29

南方周末:《“三角地”的现实与记忆》http://www.infzm.com/content/1784,2007.12.28

潜夫:《别了,三角地》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11/07/content_1946371.htm,中国青年报,2007.11.07

薛涌:《北大“三角地”:共同体美德的成长空间》,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11/06/content_1945066.htm,中国青年报,2007.11.06

《北大青年》记者

赵瑞佳(光华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陈豫树(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本科生)、王立波(国际关系学院2014级本科生)

摄影 符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4级本科生)

本报记者谭晨昕对本文亦有贡献

图一、二、七、八、九来自本报记者,其余来自网络

微信编辑|李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