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刊新一年目录公示,孙周兴发文揭核心期刊之弊

澎湃讯
2017-01-19 16:24
来源:澎湃新闻

1月19日,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孙周兴在自己的博客发表了题为《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声明》的文章,提出五项整改学报的措施,“本刊编辑委员会否定上述提案,本人将辞去主编职务”。

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公示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并称“公示期间,如对以上目录存在异议或刊物的信息有误,请通过公函或电子邮件向我中心反映”。《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未入选核心,只进入扩展版。

“本主编不思进取,更没有服从期刊市场游戏规则,不知道所谓‘影响因子’也是可交换和可买卖的,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提升本刊的‘因素因子’,才有今天的下场。”孙周兴教授这样写道。公示宣布当天,他的博客还发表了题为《大学学报不能为学术添乱!》的旧文。澎湃新闻一并将两文转载如下。

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声明

得知《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被南京大学期刊评估中心踢出新版CSSCI来源期刊目录,本主编深感痛心和羞愧。本人于2005年初出任主编,当年即对本刊进行学术改造,一年后使本刊第三方排名(转载排名)从600多名升至25名,此后均在此位徘徊。2007年本刊成为所谓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中心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此后本主编不思进取,更没有服从期刊市场游戏规则,不知道所谓“影响因子”也是可交换和可买卖的,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提升本刊的“因素因子”,才有今天的下场。痛定思痛,本主编特拟定以下整改措施:

一、以市场为中心,以影响因子的提升为本刊办刊目标。以前所谓学术性、开放性和特色性之类的办刊目标,实属书生乱弹,危害极大。此后本刊将改弦易辙,把影响因子当做唯一的追求目标和工作重心。本刊同仁必须认识到,影响因子是刊物的影响力之表现,本刊影响因子的提升就是对学术的贡献,对国家的贡献,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二、今后凡在本刊发表论文者,须自行安排好引用事宜。每篇文章须有三次以上(含三次)外刊引用,超过三次外引者有奖(资金数额待定)。本校作者若在本刊发表文章,须自行安排五次以上(含五次)引用任务(可发动本专业同仁合作完成),每次奖励500元(具体数额待定)。

三、积极与兄弟学报和其他学术期刊合作,形成相互引用的稳定机制。以前本刊以学术的名义未参与此类活动(本刊曾收到此类合作邀请),甚至把此类活动称为“勾当”加以痛斥,实属无聊,也是本主编不通人情世故、不尊重市场的表现。关键是本主编没有深时认识影响因子对我国学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没有理解影响因子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意义,故有此错误。今后本刊将全面融入主流,积极地与兄弟学报和期刊合作,共同把提升学报影响因子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四、大幅提高稿酬,激励校内外作者投稿积极性。目前本刊稿酬为每千字50-100元,真是笑话,属于调戏作者的做法。鉴于本刊已降为CSSCI扩展版期刊,有的单位已不再把本刊视为“核心刊物”,故更须以金钱手段适当刺激,此后本刊将大幅提高高引用率作者和具有高引用率承诺之作者的稿酬,建议提高幅度定为现行标准的5-10倍。

五、为筹措资金,预留三分之一版面用于发表收费论文。本刊一直未收取版面费,现在看来是不对的,也是浪费资源。有人愿意出钱发文,有错吗?错在哪?今后本刊每期可留6篇左右的版面,用于发表收费论文,每篇收费以市场标准执行(据说在3万左右);由于一些单位仍旧把CSSCI扩展版视为“核心刊物”,故本刊在收费方面仍有操作的可能性。由此产生的收益,可用于奖励引用和提高稿酬。

通过以上五条整改措施,相信本刊必将在两年后重新回到CSSCI目录中,重新成为“核心刊物”。

以上建议将递交给本刊编辑委员会讨论和表决。若本刊编辑委员会否定上述提案,本人将辞去主编职务。大家不想上进,本主编也没办法,不玩了总归可以吧?

特此声明。

《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孙周兴

2017年1月19日

大学学报不能为学术添乱

——2013年同济学报主编新年致辞

记得三年前,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一篇短文,标题就是一个问题:“大学学报应该怎么办?”我的基本想法是:我们不需要多至千种以上的基本类同的大学文科学报,我们需要的是一些特色化的、具有真正专业学术品质的大学学报,量不在多,几百种即可;我们尤其不需要那些专门为我们可怜的研究生们提供收费论文服务的文科学报,认为那纯属浪费森林资源,更是毒害青年和祸害学术的骗局。

记得刚刚过去的2012年夏天,在复旦大学邓正来教授主持的一个学报主编会议上,我重申了上面的呼吁,而且更指向大学学报体制内的腐败:为了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眼下一些地方的一些学报居然串通起来相互引用,或者干脆要求作者本人安排引用,实在无耻至极。当时我的说法是:拜托了!我们的学术已经够乱的了,作为学术阵地的大学学报就不要乱中添乱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纷乱不堪让人无法采信的时代里,而学术应该为我们提供辨识的能力;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无深度和无质感而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浮飘荡,这时候,学术理当给我们提供稳重的元素和力量。如若学报以及一般学术期刊不能为此做出一点点贡献,它们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曾经有人说:社会可以溃烂,但大学和法院不能烂掉。如今学报之烂,当然只是大学乱象的一个反映——大学已成为中国社会里欠改革的少数几个重要领域之一。我想接着说一句:大学和法院是社会良知和公正的底线守护,所以不能崩溃,不能烂掉。

去冬以来,中共十八大以后,国内政治清明之风劲吹,在具有草根民主性质的网络的积极推动下,国内正兴起一场“政治反腐”风暴。我猜,我希望,“学术反腐”也已为时不远。到这时候,作为大学学术阵地的学报能不积极跟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