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铨:英国摄影师拍下了潮州最早的影像

丁铨/前《南方日报》摄影记者
2017-01-16 21:13
来源:澎湃新闻

主讲人:丁铨(前《南方日报》摄影记者)

主题:历史影像的叙述与研究

时间:2016年11月27日

主办: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

【编者按】

曾为《南方日报》摄影记者的丁铨,从2009年开始收集老家——潮州——的老照片,先后在微博、微信上发表解读式的潮州老照片文章,最终结集为《旧影潮州》一书出版。2016年11月26日至27日,越众历史影像馆举办了“历史影像的叙述与研究”论坛。丁铨在27日的发言中,以其在过去六年间收集的四百余张老照片的经历,为我们讲述“一段看得见的潮州史”。

《旧影潮州》的作者丁铨

缘起

回想以前读书的时候,我的历史那门课都是拖后腿的,对历史一看就头疼的那种人。但是我从小比较喜欢翻我爷爷的相册。我爷爷前几年去世,离开的时候,八十多岁。他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工作后,可能算是个文艺青年,他去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拍一张自己的照片,以作留念。那时候如果有手机的话,肯定手机里面存了一堆他的自拍。我小时候经常翻他的一些照片,直到他去世之后,我重新去翻他的相册,发现一个最亲的亲人,从他小时候到他老去,我感觉在看他的一生。他的一生似乎就浓缩到这个相册里面。

大二的时候,有天晚上,闲来无事,在网上搜到了一些关于潮州的老照片,就是我老家的一些老照片。我当时学英语,就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它翻译出来。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我是很震撼的,那种感觉就好像我看我爷爷的照片一样,好像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人,回顾了他从幼年到老年的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感觉。

我一直就记着这么一件事,然后就在网上查,有时候就是用潮州的拼音Chaozhou来搜索的,在国外的一些图书馆找到了些老照片。当时在广东,有专门的英文单词作为城市的名称是很少的。

《湘子桥》礼荷莲(Lilias Graham) 1895-1897

就在那半年的时间内,我收集到越来越多的照片。这是收集回来的第一张照片。我觉得很震撼,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附近,从小就听我爷爷奶奶说这里以前人来人往的,非常繁荣。

《什过葫芦山》礼荷莲(Lilias Graham) 1895-1897

到后来在同一个地方又看到这么一张照片。我从小一直有听到一句俗语,就是 “杂过葫芦山”,形容一件事情很复杂,比葫芦山上还复杂。现在那座山改名为西湖山了,直到我看到这张照片才知道原来是这样,这张照片也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理学儒宗坊》斯布托·埃玛(Staub Emma) 1920s

还有这张照片是几个外国人在潮州的牌坊街上走着,走的过程中有几个人望着镜头。不知他们当时是来旅游,还是其他。每个商铺的名字都会写在上面,慢慢地我就会去关注每一张照片里面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一些可能被历史所遗忘的细节。

意料之外

《三元塔》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70

这张是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拍摄的三元塔。当时有一些资料显示,潮州最早的影像是汤姆逊拍的湘子桥,我就会去考证一番。作为一个对历史没太大兴趣的人居然就这样慢慢地对这些感兴趣。

《三元塔》(局部)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70

《三元塔》(局部)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70

然后,我发现他可能第一张照片是这张三元塔,因为他是从汕头,顺江而下,再去拍湘子桥。我再放大照片,有趣的是,1870年,那么久以前的一张照片居然还能够这么清晰。当我将塔的顶端放大,发现上面站着两个人,这两个人站在那边要干嘛?要跳塔吗?接着,我再去找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发现他们是为了能够来量这座塔的高度,才站在上面。我居然能够找到那两个人是谁,对我来说,这是一点小小的成就。

《凤凰塔》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70

《凤凰塔》(局部)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70

《凤凰塔》(局部)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70

《凤凰塔》(局部)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70

汤姆逊拍的凤凰塔,这张放大后,下面有几个老太婆都能够看清楚。塔下面还有小的石狗。然后再放大,上面也是坐了一个人,也是非常有趣。

《湘子桥》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70

《湘子桥》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70

这是汤姆逊拍的另外两张湘子桥的照片。他在《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的这本书里详细地记载了他当时是怎么样去拍这些照片的。这简直是太精彩了!他说他当时去拍的时候是被当地人用石头攻击的。因为一百多年前的潮州人从来没有看过相机,他们以为他架了那么大的家伙是要去炸桥,所以他们就用石头去扔他,要赶走洋鬼子。这也算是潮州的一个不幸。因为赶走了汤姆逊,他就离开潮州了,只留下四张照片。同时也是潮州的幸运,最早的这几张照片是由汤姆逊拍的。

《潮州府全景》阿诺德·莱特(Arnold Wright)1908

后来我又在《20世纪印象:香港、上海和中国的其他通商口岸》一书中看到了这张照片。这张拍的是1908年的潮州府全景。有当时最高的教堂,还有城墙,民居也是错落有致,中西结合,有点欧洲小镇的感觉。

《猴洞》莉娜·约翰斯顿(Lena Johnston)1911

慢慢的,这种照片收集得越来越多。有一年的暑假,我就带着这些照片去寻访。我去到一个叫猴洞的地方,看到照片里面的这些石头还在。住在那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以前这个地方,有一个外国女人养了一只猴子,然后就取名为猴洞,那个外国女人可能是个传教士。他还说,这个地方更早以前是在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当时潮州府的知府听说他要过来,专门给他建了这处临时住的地方。虽然后来他没有过来,但兴建的时候,里面的石头都是从太湖运过来的。当看到如今非常残破的景象,我还是觉得很震撼的,还能够找到照片中的地方,但是已是物是人非了。

《青龙古庙》莉娜·约翰斯顿(Lena Johnston)1911

后来我又在同一本相册里面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知道是在哪里拍的,只是觉得这张照片有那种“一瞥”的感觉,能让今天的人们看到当时的人的面貌,很漂亮。因为我还是比较喜欢拍照,看到这些照片,但是不知道是在哪里拍的,我就不停地问人,包括发到网上。

直到我走访到一位老人家的家里,他回忆起以前他在这个地方的生活,上面有一副对联,“宜将后辙观前辙,且把今人作古人”,意思就是,这是一个戏台,戏台里面演的戏是可以给人看的,然后从戏中关照自己。这让我觉得还很兴奋的,终于能够确认这个地方是以前的青龙古庙,因为在“文革”期间这个地方全被拆掉了。后来我又去询问到一位老人家,他说这张照片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站在神的角度上去看的,因为以前的古庙的戏台是专门演给神看的,通过他的这个解读之后,这张照片又有一层不一样的意思。所以后来我慢慢就觉得老人家的口述史还是很重要的。

《时钟楼》未知 1904

《时钟楼》未知 1904

还有时钟楼,花费了19年的时间建的,当时是整个广东省第二大的教堂,非常漂亮。而且是外国人设计,但是是当地的工匠建的。“文革”期间,上半部分也是被弄掉。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未知  1925年11月25日

后来我还发现原来潮州以前有一个地方是黄埔军校开的第一个分校。当时分校开学的时候蒋介石还去过开学典礼。我觉得去找真相的过程非常有趣。

《开元寺》关野贞、常盘大定 1929年1月3日

《韩文公祠》关野贞、常盘大定1929年1月3日

《韩文公祠》关野贞、常盘大定1929年1月3日

我还看到了关野贞、常盘大定这两位日本的建筑史大师、佛学大师当时来中国拍的一系列照片,就是一些跟佛教遗迹有关的照片,里面有潮州的开元寺,还有韩文公祠,包括前面的牌坊。

现在这些建筑完全不在了,是后来重新建的。当时重建的时候是完全没有任何参考的,就是通过现在的模式重构以前的建筑。因为在五六十年代,这些建筑都被破坏了。有位建筑师告诉我,以前的老建筑师觉得很遗憾,没有这些参考,后来就随便去造这种建筑。

延伸

当我在大学期间收集的这些照片累积得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会儿微博刚刚兴起,我就把这些照片放到微博上去 “晒”,没想到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他们会提供一些资料和线索。

到了微信时代,我就把微博上的东西搬到微信上来。有一段时间,闲着没事,就把这些写出来,还配上了照片。这个过程中就慢慢梳理了整个潮州影像的历程,包括1870年汤姆逊拍的那张是第一张照片,此后的二三十年的一批传教士,辛亥革命以降的一批明信片,日本佛学教授的记录,日本侵华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些照片。梳理出来之后,我就觉得这些照片对还原历史的原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三元塔与以前的三元塔对比图

可以看到,这是现在跟以前的对比。1918年的潮汕大地震之后,这座塔的上面在地震中没有了。所以它(这张照片)起到的作用就是当时这座塔的建构形式的唯一记录,这可以为修复提供一些帮助。

潮州还算是非常幸运的。现在的一些研究表明,它可以说是整个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城市,而且整个古建筑的保留程度跟丽江是一样的。到现在,它还能够保留这么一个现状是很难得的。当然,五六十年代,它被破坏得也非常严重。蔡澜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他的舅舅告诉他,以前潮州望过去就是层层叠叠的,跟日本的京都很像,后来慢慢地衰落了,但有幸的是有些东西还能够保留下来。

《理学儒宗坊》斯布托•埃玛(Staub Emma) 1920s

丁铨摄于2016年年初的牌坊街

当我慢慢去做这个事情之后,我觉得它可以延伸出一些内容。直到去年,有一位编辑找到我,邀请我来出本书。当时我的头都大了,因为出书是很严谨的事情,一开始在微信、微博的文章是闲暇时间把这些照片贴上去,随便找点资料,写一写。那一段时间累积这些内容,就收到编辑的出书邀请。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走访了很多的人,照片有些是买的,有些是到国外图书馆,跟他们取得联系之后,得到许可使用的,就这样把这本书给出版了。

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很严谨的所谓地方史的书。因为我没有一个所谓历史学的禁锢,反而可以让我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内容。

我一直比较喜欢动植物,譬如,我看到照片里面有榕树,我会想那棵榕树有多少年了。还有凤凰木,我就去查,原来凤凰木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已经引进中国了,它的原产地是马达加斯加。

有这么一些关联之后,这本书就把它给做出来,没想到也能够在当地有一点点影响。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这种方式,有一些年轻人会开始关注到这样的议题,包括口述史的重要,包括怎么样去保护历史建筑,如何利用网络等新的方式参与其中。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由主讲人丁铨提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越众历史影像馆”(YZMoHI),原题为《丁铨:寻找真相的过程非常有趣》,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