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PPI创63个月新高,机构:未来通胀压力并不大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蒋晨悦
2017-01-10 20:03
来源:澎湃新闻

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最后一个月份的CPI和PPI。全年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为2%,处于温和通胀水平;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大幅上涨,在12月创下了5.5%的同比增幅,这是自2011年10月以来的最高数字,PPI年同比降幅则缩减到1.4%。

2016年CPI稳步回升,除了8月同比增幅下跌至1.3%,其余11个月的CPI同比增幅多在2%上下浮动,这是2015年大多数月份都没有达到的涨幅,但也仍低于政府制定的3%的通胀控制目标。

PPI则在大幅回暖。PPI在2015年9月同比触底后,终于在2016年9月返回正值区间,结束了54个月的工业通缩。在随后的3个月间,PPI每月同比涨幅逐渐扩大,在12月份达到5.5%。2016年全年PPI的同比降幅也缩减到1.4%,比2015年收窄了3.8个百分点。

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部分经济学家与机构表示,目前CPI处于温和回升的状态,在2017年,因为经济有望持续向好,CPI面临较小上涨压力,预计略有上升,但不会突破3%的调控目标。而随着经济复苏,人民币如进一步贬值,PPI将继续上升。专家认为,把PPI的涨幅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会是下一年宏观政策关注的重点。 

CPI稳步回升,2017年或上升至2.5%

中信建投宏观团队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分析2016年CPI走势,2月份-4月份均为2.3%,之后回落至8月低点1.3%,10、11月份又回升至2.1%与2.3%,12月回落至2.1%。而对CPI走势影响大的主要是食品:2月份-4月份主要受猪肉与鲜菜推高,9月回升主要是鲜菜与鲜果、10月与11月的回升以及12月份的回落主要是鲜菜。尽管最近几个月非食品价格涨幅加大,但幅度仍远低于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低。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朱天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如果采用国际上更为通行的支出法核算中国的GDP和价格指数,可以推断2015年的通胀率很可能被低估了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15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可能被高估了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由于进出口价格指数差异大大缩小, 因此2016年的GDP通胀率被低估的可能性较小,实际经济增长率可能比2015年高出2个百分点。这就表明中国经济在2015年探底后,在2016年已经开始复苏,2017年经济增长可能进一步向好,会给CPI进一步上升带来一些压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测,2017年的CPI涨幅可能会在2.5%左右,略高于2016年,但是不会突破政府3%的调控物价目标。而且货币政策目前定为稳健中性,也不会显著推升CPI。而2017年物价判断还需考虑翘尾因素,因为CPI因素在每年当中较高,因此,今年5、6月份CPI稍微会高一点,甚至于个别月份可能突破3%。

中信建投宏观团队从影响物价的因素分析,认为2017年CPI上涨压力整体有限。原因是,从供需角度看,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消费增速有可能继续下降,这难以从需求端对CPI有较大拉动;而2016年PPI对CPI传导不畅,不会大幅推动CPI的情况,在2017年预计仍将持续。

从影响因素的主要分项看,当前农产品库存较高,农产品生产成本较为平稳,粮食价格上涨压力有限;猪肉上涨空间有限,由于今年猪肉价格的基数已经较高,猪肉价格在2017年对CPI拉动将显著下滑;低温天气虽仍有可能导致鲜菜价格上涨,但今年基数已高,明年鲜菜价格对CPI的拉动率可能有所回落。但油价上涨将推升交通燃料价格,进而直接推升CPI。因此整体判断,2017年CPI增速可能跟2016年基本持平。

PPI同比增速扩大,工业通缩或已结束

中信建投宏观团队认为,受工业品价格上涨与基数走低影响,PPI同比增速显著扩大。12月PPI同比增速达到5.5%,较上月(2.2%)扩大3.3个百分点。一方面,12月虽然煤炭、有色行业价格环比回落,但原油、黑色金属行业价格环比回升,加上上游原材料价格对中下游行业的影响逐步显现,导致PPI环比上涨1.6%。另一方面,去年12月基数走低,PPI指数环比增速下跌0.6%。两项相加,等于12月PPI同比涨幅较10月扩大的幅度有2.2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PPI同比增速大幅扩大的主要还是受本月新涨价因素推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在2016年全年整体回升,同比涨幅已超过5%,明年有可能突破6%,所以是大幅度反弹。原因有两点,一是大宗商品价格进口产品价格回升,第二是需求回升。连平认为,在2017年上半年,需要注意把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朱天认为, 2015年PPI的低基数造成了2016年末四个月的同比增幅较大,由于2016年的同期基数已经升高,在2017年,PPI的全年平均涨幅不大可能比5%高出多少。当然,随着经济复苏,进口大宗商品价格还可能上升,如果人民币进一步贬值,PPI仍将有上升的空间。

2016年PPI推升CPI作用有限

中信建投宏观团队认为,2016年PPI大幅上行,但CPI并未明显上涨,PPI对CPI传导效果较为有限。PPI对CPI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传导,一是CPI非食品商品项,2016年PPI增速上涨主要集中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涨幅有限;而且PPI衣着与耐用品项整体上涨,但CPI衣着与耐用品项整体回落,再结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的持续下滑来看,PPI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可能有很大部分由中间流通环节消化吸收,非食品传导路径并不顺畅。

第二条传导路径是食品项,具体为“PPI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CPI食品价格上涨-CPI上涨”,从历史数据看,CPI的持续大幅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因此食品路径可能更为关键。今年PPI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并未相应上涨,原因既跟化肥等相关生产行业产能过剩较严重有关,也跟物质成本与费用在农产品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趋势性降低有关;同时,由于农产品库存处于历史高位,食品价格上涨压力较为有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