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建100公里新型地下综合管廊,探索管廊有偿使用机制

澎湃新闻记者 李继成
2016-11-03 15:32
来源:澎湃新闻

到2020年,上海将建设新型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地下苏州河”、“地下物流大通道”等或将首次亮相。

澎湃新闻记者从市政府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获悉,“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打造“立体城市”,从地面、地下立体空间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改善交通、居住条件。

构建一网多模式轨交体系

《规划》内容显示,上海将推进地下空间和综合管廊建设。其中包括开展地下空间竖向分层规划,结合道路新建改建、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更新等,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十三五”时期,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并探索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机制。

隧道股份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关专家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综合管廊功能多,有的非常庞大,像将要实施的“地下苏州河”工程,全长将达到15公里,地下通道管径就有10米,有收集雨水,随后净化、沉淀、排放等作用,将成为上海防汛排水最强“武器”。同时,综合管廊还将预留地下物流、能源输送等功能通道。

《规划》还提出,上海将构建一网多模式的轨道交通体系,推进公交线网与轨道交通网络融合,提高地面公交服务水平和吸引力,到2020年,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5%。

有关交通专家透露,“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更多统筹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同时建设竖向协调一体、横向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系统,重点建设地下公共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空间,预留地下物流、水资源调蓄、能源输送等功能通道。比如,地下物流通道可将让集卡、快递物流车等独享路权地下通行,缓解原本拥堵的一些地区地面交通,这在国外城市已有成功案例。

全过程体现“海绵城市”理念

在此次规划中,“海绵城市”的理念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至2020年,上海全市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将达到200平方公里。

上海建设将结合旧区改造、道路和排水系统改造等,有序推进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而郊区新城、重点功能区域、成片开发区域和郊野公园建设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目前,原世博园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实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建立了全场地雨水管理监测系统,成为国内首个海绵城市计量监控后评估项目。

“该系统采用了多种取代传统直排管网的模式。”上海世博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比如在经过改造的雨水花园中进行自然渗透;收集场地雨水,并集中处理回用作景观补水、绿化灌溉和冲厕,并下渗补充地下水,同时,活水公园利用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物净化功能将雨水水质提升至地表三类水质。

目前,桃浦地区海绵城市试点也即将开始。相关项目人士透露,或引入木屑沥青、彩色混凝土等新透水工艺,让人行道、公园、绿地等率先实现中雨时快速排水完全不积水,一改地势低洼地区排水不畅的问题。

根据规划,中心城及郊区新城城镇排水建设标准至2020年将不低于五年一遇,其他地区城镇排水建设标准不低于三年一遇,用五年时间消除中心城排水系统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