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无网络生存测试”志愿者:时间过得特慢,度日如年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2016-07-05 21:22
来源:澎湃新闻

17年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12名参与者曾在独立的房间内参加“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结果有不少参与者因为在网上买不到足够的食物、饿得前胸贴后背而放弃。

近日,一场“72小时无网络生存测试”完成,旨在向17年前的“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致敬。

7月5日下午,2016上海国际信息消费节闭幕式上,“72小时无网络生存测试”活动的纪录片视频首次发布并播放。

随机抽选6名志愿者参与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次测试的主意来自一次会议和交谈。组委会觉得,时隔17年单单搞一个互联网断网测试太简单,经过各方征求意见,最终决定做一个“72小时无网络”VS“72小时有网络”的对比测试。

在收到众多志愿者报名后,组委会随机选取6名志愿者参与测试,并将他们分成两组:第一组按照“无网络”原则,只保留语音和短信通讯方式;第二组则是对照组,只能使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而不能使用其他的传统通讯方式。

两组人员将按照各自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模式,持续3天测试才能完成任务。测试于6月上旬启动,经过一个月,全部6名志愿者完成了测试活动以及视频录制。

参加测试的6名志愿者均居住在上海,其中21岁的简艺(贵州籍),25岁的李志豪(上海籍),36岁的常伟(河北人),46岁的程建英(江西籍),56岁的王燕和她的丈夫(均为上海籍)。

该活动的指导单位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单位为上海国际信息消费节组委会和上海市信息服务行业协会。

有网络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5日,在测试视频播放现场,澎湃新闻记者见到了其中几位参与测试的志愿者。

染着一头金发的简艺前不久刚从上海大学本科毕业。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测试时正值毕业期,她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在网上找房子,然后帮全家人上网买菜,每天早上上网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把全家人一天要吃的喝的全部买齐,其他时间做网络主播,与粉丝互动。简而言之,平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一个真实状态的呈现。她说,这次参加有网络组测试,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镜头前的自己、跟网络息息相关的自己、收获最大的自己,感触很多。

出于对无网络生活的恐惧和担忧,程建英主动要求参加有网络组,与她想法相同的还有常伟。这名36岁的男士表示:“如果没有网络,我感觉半个小时就会崩溃掉。”

无网络组:时间过得特别慢

王燕和丈夫则进了无网络组。

虽然网龄只有四五年,但王燕已经习惯了有网络的生活。王燕说:“以前没上网时,我跟儿子聊天很多话都听不懂,感觉自己很落伍、有代沟。后来让儿子教会我上网用上智能手机,我感觉跟年轻人之间越来越有共同语言,现在每天出门前都会在手机上查一下乘车路线,不查都不会乘车了。” 

她说,为了这次无网络测试,她的手机SIM卡被拿走、家里宽带被拔掉。为了打发三天无网络的生活,王燕每天约朋友一起去跳舞。谈及最深的感触,王燕表示,没了网络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度日如年,有网络就感觉日子过得很充实。

在本次测试中“损失最大、最不适应”的可能要数25岁的李志豪:第一天,他因为不能网络叫车、上班迟到被老板扣了工资;第二天,他与女朋友约会因为不能网上订电影票,没看成电影,吃了女朋友的白眼;第三天,他请朋友吃饭却没带够现金,让朋友倒请自己。

李志豪说,如果测试时间超过三天,他真担心自己坚持不下去,“主要是大环境很难适应,因为别人都有网络只有我无网络,会很难。如果大家都没网络,也许就可以找到很多共同的事情来做。”

从6月29日至7月5日,2016上海国际信息消费节举办了2016上海国际信息消费博览会、世界移动大会•上海、三大主题论坛、上海市信息消费应用榜评选、“72小时无网络生存测试”活动、商圈秀、双创大赛等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