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探讨“建筑前线”,中国馆说“日用即道”
“建筑师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应对那些非建筑的问题——贫穷、污染、拥堵、隔离,并贡献我们的专业知识。”
“如果现在从天降落一颗陨石在威尼斯,砸中的人群里估计十个有八个是建筑师。”这话略有夸张,不过意思不假。5月底的水城,是建筑师们两年一度的狂欢。
2016年5月28日,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正式对公众开放,普利兹克奖的新科得主、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担任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以“来自前线的报道”作为主题,在军械库以及拿破仑花园贾尔迪尼(Giardini)进行,展览将持续至11月27日。
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普利兹克奖的新科得主、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同一天,双年展的各个奖项也逐一揭晓,西班牙馆的“未完成”捧杯金狮,日本馆和秘鲁馆分享了银狮的荣誉。
西班牙馆的“未完成”捧杯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此次双年展将囊括65个参展国家,其中,立陶宛、尼日利亚、菲律宾、 塞舌尔和也门是第一次参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始于1974年,1980年,当时的策展人意大利建筑师Vittorio Gregotti成功说服军方将废弃的军械库(Arsenale)租借给双年展作为展览空间,就此形成了建筑双年展两大场馆的格局。由当年策展人策展的主题展在两个展区都有呈现,国家馆则各有分布。在滨海的拿破仑花园,也就是贾尔迪尼展区30多个国家馆在这里坐落,有如世博会一般,在具有各自各色的建筑场馆中阐述对主题的理解。位于军械库的国家馆主要利用原有的仓库作为展示空间,中国馆就在这里,还有一个独立的“处女花园”。除此之外还有遍布全城的平行展。
建筑:让世界与众不同
在拿破仑花园入口处的双年展海报上,荒芜的大地与蓝天接成一线,近处有一个女人爬上了一把梯子的最高级,她将目光投射在广阔的地平线上。这就是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所策展的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图像。
这个女人看到了什么?“也许她看到了没有人为之自豪的荒芜土地;也许她看见了巨大失落,人类的文明本可施展其才华并付诸行动却最终措施的机遇。无数悲惨的现实、他人的陈词滥调,似乎都在昭示着建筑的终结。但她同时也看到创造力的迹象、孕生希望的结果,她看到这些萌芽在当下生长,而非未来渺茫的希望。” 威尼斯汉主席Paolo Baratta这样谈及他对展览图像的理解。
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罗马尼亚馆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挪威馆
今年1月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阿拉维纳关注的从不是天际线或是城市地标,相反,他和他的事务所“Elemental”所一直致力于的是一些让他看起来不那么“星光闪闪”的保障房设计。这位建筑师认为,对于资本的急切与贪婪,对于官僚主义的固守和保留,都在制造一些无聊的、泛泛的建筑环境。“为了改善建筑环境的治疗从而改善人们生活的质量,我们还有很多场战役要斗争。”他进一步解释说,“改善建筑环境包含社无数的前线:从保障每一个人的生活标准到阐述和满足人类的需求,从尊重每一个个体到顾全集体的利益,从经济节俭地生活,到扩大文明的界限。”
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馆
阿拉维纳称他的策展有两个维度,首先建筑能回应什么,他希望打开更多可能性,应该更多关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环境。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强调,建筑可以同时应对不止一个维度的领域和问题,我们不必择一。
“有不同的前线,我们期待不同的参展人来进行报道,分享他们成功的案例,让人们了解建筑正在,并且终将让世界与众不同。”
小而精:解决具体空间和具体问题
在阿拉维纳本人策展的主展厅中,踏入的第一个空间是一间黑色的房间,上百根废弃的铝制建材被整齐悬挂在展厅的顶部,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生生制造出一种紧张感,与主题“来自前线的报告”的气质不谋而合。
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入口处事实上,如果不是仔细观察很容易忽视的是,展厅四周的围墙也是用废弃建材所搭建出来的,原本军械库的砖制旧建筑被完全遮挡起来,徒剩一个空盒子。展厅四周放上了15个小屏幕,视频回顾了第15届双年展从任命策展人到最终呈现的过程。
顺应此次阿拉维纳策展的主题,许多国家馆和建筑师所带来的项目纷纷将目光投诸很多原本“不属于”建筑的问题。比如难民问题就成为不少欧洲建筑师着力的方向。德国馆将场馆中四道门上超过48吨的砖墙从这座历史保护建筑中拆除,在展览的近半年时间内,德国馆将不会有任何可以关闭的门,以此表明德国馆是开放的,德国也是开放的。贫穷、战争、不平等,建筑师也试图用自己的专业深入这些领域,试图提供一种积极的可能性。
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馆内,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运用现代的算法结合基础的材料砌出的结构另一方面,前沿科技与建造甚至是建筑的结合也让建筑师在解决问题时握有更加厉害的武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运用现代的算法结合基础的材料,在展场砌出了非常有挑战性的结构;以色列馆强调科学研究之于建筑与社会的重要性,利用生物仿生学的突破,应用于实践项目中,整个展馆充满未来感。
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色列馆此次双年展的观感是,少了些高大上的理论探讨,更多体量虽小但致力于解决具体空间和具体问题的项目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无数这样的项目和试验并置,也许真的就像海报上的女人那样,看到荒芜的同时仍有希望。
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西班牙馆最终,组委会将国家馆的最高荣誉金狮奖颁给了西班牙馆,展览展示了多位年轻建筑过去几年在西班牙不同地区的的实践成果,评委会这样评价由Carlos Quintáns和 Iñaqui Carnicero策展的西班牙馆“未完成”,“该场馆以十分精练的方式策展,选取了一些正在崭露头角的年轻建筑师作品,展现了他们如何运用创造力与责任超越了物质的局限性。”
位于贾尔迪尼的主题馆中有一个展厅,建筑师用最普通的砖块搭建期一个体量庞大的结构,这个由巴拉圭建筑师 Solano Benítez、Gloria Cabral和Solanito Benítez设计的作品赢得了主题馆的最佳参展金狮奖。建筑师们运用最简单的材料、未经训练的工人以及他们对于结构的独创性,为当地的下层人群建造他们所能居住的房子。
获得银狮奖的日本馆
获得银狮奖的秘鲁馆
国家馆的银狮奖被日本馆和秘鲁馆收入囊中。评委会对日本馆的评价是“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为集体居住的多样性选择提供了诗意的诠释。”另一方面,他们也高度赞扬了秘鲁馆将建筑带到了世界的偏远角落,使其既成为学习的场所同时保存了亚马逊地区的文化。
获选本届双年展终身成就奖的巴西建筑师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巴西建筑师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在此前被评选为本届双年展的终身成就奖。
中国馆:日用即道,回到乡村
从军械库入口一路经过主题馆与一系列国家馆,经过旧的船坞,中国馆就在参观动线的最尽头。
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对于阿拉维纳所提出的“前线”,中国馆策展人梁井宇有自己的看法。“30年来,中国建筑业处于国家现代化的前沿。疾行在前沿的中国建筑师们无暇左顾右盼,唯有向前。他们凭此专注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筑与城市的奇观胜景,但却较少留意我们的传统和日常生活。”中国馆的主题“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并非试图用未来替代过去,而是对过去进行打磨之后,将之融入今天时代;它不干涉,却是积极调解社群生活;它使设计成果可以被大多数人所享用;它认为我们必须有节制、敢于担当责任。
朱竞翔的“斗室”梁井宇认为,由过快发展和欲望膨胀导致的问题只能从传统中找到解决方案,而传统根植在日常生活中。参展的9家参展方:场域建筑、马可、众建筑、润建筑、宋群、无界景观、王路、朱竞翔和左靖从“衣、食、住”三个方面传达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服装设计师马可的作品是进入场馆第一个能迅速捕捉到的地方,泥土的气息迎面而来。这是她几年前在巴黎时装设计周上一个项目的衍生,用纯传统手工艺进行创作,并陈列在土地上。宋群则整理并精选出中国北方所有关于做面所需要的工具,锅碗瓢盆,尽在眼前。
由“无界景观”设计的花园住众建筑和无界景观都对北京大栅栏地区的改造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众建筑的沈海恩介入已经两年,他和他的工作室利用对新兴建材的设计开发,在旧四合院的房子里重新搭建了一个符合现代卫生清洁标准的“房中房”。无界建筑则发现,公共空间种植的花草可以让原本背景复杂胡同住客增进彼此的交流,于是他们在处女花园搭建了一排花墙,邀请过路的人们播撒种子。
王澍将他在杭州富阳洞桥镇文化村的改造项目中真实使用的材料放到了展览的现场左靖一如既往地深入乡村,经过此前的教训,他希望这次在贵州黔东南地区找到新的乡村建设的可能性。这些都是中国馆在日常中寻求的解决之道。
另外在主题馆还有其他几位中国建筑师的展品。王澍将他在杭州富阳洞桥镇文化村的改造项目中真实使用的材料放到了展览的现场,模拟了真实的“前线”,引得无数人驻足观看。而张轲则将他所改造的在胡同里的儿童图书馆以1:1的比例在展场还原,真实呈现其项目的场景,也让观众有更加直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