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们》喂饱了我所有的怀旧

王彪彪
2016-05-25 07:03
来源:澎湃新闻

观众们对于青春片,似乎已经到了厌烦的地步。

的确,一直标榜着追忆青春的“情怀”,无外乎是绑架观众的另一种工具。

前几年的分手堕胎与乱搞,已经把整个青春片弄得乌烟瘴气。于是,从《我的少女时代》开始,“简简单单、干干净净”这种看似最基本的要求就成为了青春片的新圭臬。

观众们对“简单干净”的喜欢,其实就像是男人对于“素颜”的喜欢——虽然嘴上说喜欢素颜女生,可只是喜欢长得好看的素颜女生罢了。网剧《最好的我们》,就是这种长得好看的素颜女生。

实在不愿意去用专业的术语把这部剧带给我的感动拆解得七零八散,再总结归纳出个123来让你们吃下我这颗安利。毕竟,每个人从这部剧里体验到的情绪都是不同的,更何况大家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省份过着紧张不一的高中生活呢。

《最好的我们》讲述了女主角耿耿和男主角余淮高中同桌三年的故事。原作者八月长安是1987年出生的人,2006年成为了哈尔滨市高考文科状元,后被北大光华录取。大概是一名乖乖女的缘故,八月长安笔下的“振华高中”三部曲除了有言情小说常见的情窦初开外,还充满着各种对高中生活最细腻的体验——军训、考试、作业、晨读、家长会、文理分班、全校大合唱,还有一个总是在训话训话训话的教导主任。

暂且抛开“刘昊然×谭松韵到底有没有CP感”这个又牵扯到欧阳娜娜的三角问题,我也忍痛放下“刘昊然迷妹”的这个身份,我只想跟你们谈谈我的高中。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所高中都会在学期开始前来一次入学检测,入学检测一定是让你迅速甩掉假期状态的最佳良药。这里耿耿考前突击复习的是初三(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还能记起来的请举手!

每次考试数理化我都是一脸懵逼二脸懵逼三脸懵逼四脸懵逼,对于这些看不懂的题目都是刷刷刷地写个“解”上去,内心幻想着阅卷老师还能仁慈地给我一分呢。

即便高中生活很纯粹,可我仍然不愿意再回到那时候。我记得初入高中时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以及整整三年都是因为试卷上的分数而紧绷的神经。因为是寄宿学校,所以每周六踏出学校大门时都有种浑身舒畅、天高地阔的感觉。

全校师生集聚在大礼堂也是别样的体验。这里有每月一次的月考总结,听着教导主任在台上慷慨陈词,看着仰慕的男生在台上发言,幻想着自己的名字被表扬的那一刻;这里也有三年里为数不多的集体活动,话剧的表演,大合唱比赛,还有一起观看正能量红色电影。

每一次观看,都能让我惊喜地感受到这个剧组的细心与用心。时隔高考这么多年了,我早已把教科书里的内容忘得干干净净,但是我一定忘不了学校附近小书店里头那五颜六色排满一排书架的《中学教材全解》、《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还有王后雄的《教材完全解读》啊!都是套路啊!

对比另一部同样是以细腻见长的《匆匆那年》(我说的是网剧!用的几乎都是青涩新人演员的网剧!),《最好的我们》似乎是在讲整个班级的故事。每一个配角都能以他(她)特有的性格吸引你。哪怕只是一闪而过,他们也不再是一块人肉背景墙。

比如说这种到处爱问别人考了多少分、到处问别人学习经验的学习狂热攀比者。

比如说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出现的一位可爱的胖子。

比如说这种平时低调沉闷,但是关键时候放出各种学习无关技能的乖乖女。

比如这种陶醉在《夏至未至》、努力喜欢着一个人的文艺女生。

又或者这位替学生背黑锅而被撤班主任一职、从农村小镇走出来的青年老师。真的很像曾经在五线小镇上认真教我的老师们,他们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打扮得普普朴素,骑着和我们一样破旧的自行车,但是却为学生尽心尽力,会因为一道题给我们讲一中午,会因为我们嘚瑟训到整个办公室都听到,会因为我们考到外地骄傲许久。

也许高中从未出现一封情书、一盒巧克力,还有一句“我喜欢你”,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点都不值得怀念。哪怕我深埋在试卷堆里,我也能听得见有人在大笑,有人在啜泣,有人在叹气,有人在呓语。

白衬衫的少年无非是高中生活压抑下的某一处幻想,他一定随着某一次成绩的跌落戛然而止。既然我们的高中没有日本的老师,韩国的欧巴,穿的还是这又肥又大又丑的校服,那不如就索性展现一段因为高考的存在,而一直小心翼翼、苦苦挣扎的高中生活吧。

这大概是我看的最后一部青春片了。作为一个观众,它已经喂饱了我所有的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