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学习小组”微信公号
2016-01-30 16:43
来源:澎湃新闻

【学习小组按】

一周时间,读懂三年。

这是一次,不虚此行的思想之旅。

读懂这三年,需读懂一党;读懂一党,需读懂一人;读懂一人,需读懂他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境界。

他就是习近平。

本周一到周五,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尝试和组员一起,读懂习近平这三年,乃至中国的这三年。此前,从周一到周四,我们分别推送了周新民谈“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中的四大贡献、四大支柱、四大特征、四大核心能力。

1月29日,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集合而成全文版,含4部分:四大贡献、四大支柱、四大特征、四大核心能力。因单篇微信字数限定2万字,本文有删节。完整的内容,大家往前翻看。本次推荐,到此完成。祝大家周末愉快。

1月29日,习总主持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大家请留意4个意识。尤其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看齐。

【独家】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全文版)

一、这三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三年。这三年产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可以预见,这三年已经践行、正在践行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方略,必将对未来中国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有理由相信,这三年不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升华形成的思想成果、理论成果,必将为在全新起点上开创更高的治国理政境界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必将有力指导、引领和推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不断向纵深推进。

根据这三年治国理政呈现的特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贡献归结为四个方面。就是:

(1)全面重塑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2)形成了“中国梦”引领下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

(3)构建了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

(4)巩固了符合中国政治体制特点的高效领导模式。

贡献1:全面重塑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表明,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越好,事业就越兴旺,前景就越光明。但必须正视,脱离群众的危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尖锐地摆到了党和国家的面前。事实上,一个时期以来,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较过去相比,不是变高了,而是变低了、变小了、变差了,主要是一些贪官污吏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名声,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清醒的认知,看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在变弱的杀伤力和危害性。在凝聚党心的同时,迈开了凝聚民心的新步伐,以自信的态度、果敢的勇气、坚定的意志、正义的情怀,坚定不移执行“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深层发力破除潜规则,重拳出击打击腐败,积极构建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重塑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党在短时间内重塑形象,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夯实了坚实的人心根基。

1.政治局带头执行“八项规定”,让人民群众领略了党的鲜明姿态。

重塑党的形象,坚持从党中央做起,响亮喊出了“向中央看齐”的口号。无论“八项规定”,还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中央高层以上率下反四风、转作风、树新风,让人民群众眼前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热,看到了党中央与人民群众一条心的自觉姿态。习总书记到地方调研,吃自助餐,一顿饭限定6个菜。

2.“零容忍”反腐败,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解决自身问题的坚强决心。

首先是动作快,十八大后不到两个月,“首虎”落马;其次是力度大,上不封顶,下不设限,没有禁区;再次是公信力强,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能持丹书铁券,成为“铁帽子王”。重拳反腐深得党心民心,国人为之称道、官场为之肃然。

3.聚焦“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在得实惠中感到了党的伟大。

“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历来是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根基工程。因此,党群关系得到迅速理顺,党的民望得到日益攀升,全党上下凝聚力得到普遍增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贡献。

贡献2:基本形成了“中国梦”引领下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

十八大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凝炼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这三年,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我们国家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全领域、全方位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简单概括,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新成果,也是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形成了以治理为内核的治国理政思想框架体系。

十八大以来,围绕“治理”,我们党不断创新治党、治国、治军理念和思路,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治国理政思想框架体系。这个框架就是:

一个梦想——“中国梦”召唤,两大目标——“两个一百年”引领,三大主线——治党、治国、治军统筹,“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2.强化了党领导一切根本原则下治国理政系统思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的特征。当今时代,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也前所未有,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核心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加强党的领导的关键,形成了党领导一切根本原则下的治国理政系统思路。

首先,强化了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理直气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在这个思想指引下,确立了新形势下要由党站在全局高度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利益、理顺重大关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这一重要领导原则。

其次,创新了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更加强调党委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组织、经济、法律手段实施党的领导。

再次,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确保党的战斗力。

党领导一切根本原则下的治国理政系统思路,既继承了党的光荣传统,发挥了党的传统优势,又符合党情、国情实际,并最终将用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有了党的领导才能处变不惊、化险为夷;有了党的领导,才能攻坚克难、创造奇迹;有了党的领导,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3.形成了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配套方略。

在治国理政思想框架体系引领下,在治国理政系统思路统领下,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进入了全面创新、全面治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具体方略,有效支撑和丰富了治国理政思想的框架体系和整体思路,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涵。

核心思想主要有:

经济建设坚持走转型发展的道路;政治建设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生态建设实施绿色战略,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党的建设回归本源,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另外,在军队建设上,强化政治建军这个灵魂,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全面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本质。

整体看,以上三个层次,有总有分、有骨有肉、有纲有目,相互支持,具有严密的逻辑支撑、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因此,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已经形成。作为思想结晶和实践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贡献。

贡献3:基本构建了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

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国家治理的难度、进入需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阶段国家治理的难度、世界一体化开放背景下国家治理的难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治理的难度,决定了必须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体制,构建符合执政党建设规律、国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型治理模式,形成开放、包容、高效、科学的治理格局,真正走出一条科学治理社会主义的新路。

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党中央以加强执政党治理为牵引,以深化国家治理为中枢,以参与全球治理为载体,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治理更好地融入全球治理平台,不仅大大增强了治理的整体性,而且大大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层次,放大了国家治理效能。

1.以执政党治理为牵引,着力解决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对照党的核心地位和肩负的神圣使命,针对执政党建设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党中央集中发力,猛药去疴,根治病灶,用从严治党的显著成果,高扬了党的旗帜,重塑了党的威望,凝聚了亿万人心。同时,大力提高党解决自身问题能力,通过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全面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2.以国家治理为中枢,着力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党中央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地位。

一方面,通过大力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在经济治理体系中,坚定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逻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治治理体系中,严格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逻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挥法治在配置政治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坚持按照党和政府领导、培育、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配置社会资源的逻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发挥社会组织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针对国家治理能力水平与治理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大力加强执政骨干队伍能力建设,通过提高执行效率弥补制度本身缺陷,致力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3.以参与全球治理为载体,着力在融入世界中发展自己、强大自己。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演进,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在巨大风险和挑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各国通力合作是大势所趋。这就决定了中国不能关起门来搞治理,必须融入世界,积极构建开放合作的治理格局,努力使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格局、更多回旋余地中高层次运行。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在为党和国家治理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赢得了外交主动,树立了新型大国形象,展示了中国力量,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取得了辉煌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主要有四个标志:

一是形成了独到的全球治理观。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践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倡导共建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

二是突出了全球治理载体建设。以“一带一路”“亚投行”为抓手,建立了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框架;召开中国-拉共体论坛,改善全球治理格局。通过以上载体建设有效掌握全球治理中的主动权。

三是提高了国际影响力。通过巩固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引领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通过人民币加入SDR,催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构建新型国家关系。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调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推进中非务实合作,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持续深化南南合作,实现了历史性新跨越,等等。

在全球治理议程上,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向制定者转变,从被动参与者向主动塑造者转变,从外围协商者向核心决策者转变。

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打破了国家治理的传统模式,拓展了国家治理的外延和纵深,开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境界。无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体制创新贡献。

贡献4:巩固了符合中国政治体制特点的高效领导模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领导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必须正视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党如何高效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充分发挥政治体制的独特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体制优势,构建了确保党领导一切最高原则落地、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多个小组组长,通过加强顶层领导、协调八方力量、统筹优势资源、高层带动中层、中层带动基层,有效解决了一系列深层问题、复杂问题、棘手问题,形成了工作合力,提升了多方利益博弈格局下的治国理政效率。

1.推动了责任落地。

切实把责任压到一把手肩上,形成了一把手抓一把手,一把手抓矛盾交织问题的高效机制,所谓“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挂帅又出征什么都不难”。

2.提高了执政效率

主要领导亲自抓,减少了扯皮摩擦、弱化了相互博弈,高效调动了优质资源,整合了优势力量,减少了协调成本,最大限度提高了效率、效能和效果。

3.放大了领导效应

这种领导模式,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一种高效、可复制的范本,这种模式自身的扩张性、辐射性、渗透性、带动力,随着模式的完善深化,必将在上行下效中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利器。

应该看到,这种模式和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源自主要领导人的担当精神,依赖于主要领导人的创新气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机制创新贡献。

二、这三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支柱

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深接地气、富有创见、环环相扣、亮点纷呈,充分展现了治国理政高瞻远瞩的大思路、运筹帷幄的大智慧、锐意进取的大气魄、胸怀天下的大抱负、心系苍生的大情怀。

综合分析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之所以成效卓然、令人振奋,受到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紧紧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问题、本质问题,从一开始就有力地筑起了治国理政大厦的四根擎天大柱,坚定不移从四大支柱的内在逻辑关系上整体系统发力,从而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效果。

支柱1:战略定力

抓住战略定力这一支柱,确保大局不偏方向。

我国在高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要确保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向前发展,必须在保证方向不偏离、大局不失控的前提下,解决好老问题,处理好新问题,应对好难以预料的问题发生。

面对种种认识问题以及错误思潮和倾向,习近平总书记用鲜明的态度、果敢的决心、坚定的主张及时回答了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征程上中国将往何处走、怎么走等重大方向性问题,为执政开局解开了认知困扰、清除了思想障碍、廓清了治国管党思路、拓展了前进发展格局、奠定了再创辉煌基础,更为打赢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赢得了先机、创造了条件。

1.聚焦“三个自信”,坚定方向,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紧抓不放,旗帜鲜明。

首先,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方向性问题上展示出强大的政治定力。他郑重提出全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其次,在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上展示出强大的政治定力。在思想和机制上确保“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原则落地,确保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确保在党的领导下全方位深化改革,确保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再次,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展示了强大政治定力。鲜明确立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向,即无论如何深化改革、无论怎样强化创新,都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突出从严治吏保障方向,切实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打牢治国理政的组织基础。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吏。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系列科学治吏、从严治吏的新思想,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整体思路。集中体现在坚持遵循吏治建设规律,紧密结合党情国情,把干部制度创新、组织部门建设、干部成长发展三位一体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上。

在明确用人更加注重品德、担当、作风导向的同时,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期好干部五条标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干部选拔坚持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等“四不唯”原则,不仅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切实把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提供了思想支持和理念引领,而且为解决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出了一剂良药,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3.抓住政治建军支撑方向,切实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一条心。

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人民军队必须姓“党”,必须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忠于党、永远听党指挥、永远跟党一条心。同时,还高度重视军事建设,严格要求人民军队必须紧紧扭住善谋打仗、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按照打仗的标准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推动部队一切工作向打仗聚焦、向打仗用劲。

4.描绘中国梦想引领方向,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市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开始滋生,理想空心化、行为庸俗化、奋斗功利化等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在中华大地有所抬头。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清醒睿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不仅有机地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个人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了一起,而且使“中国梦”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更大的平台,成为凝聚人心、寻求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支柱2:科学治理

抓住科学治理这一支柱,推动国家高效发展。

治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层次和效能。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第一次把治理好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宏大命题摆到了全党面前,立志走出一条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迥异、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之路,全面驱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1.系统规划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首先描绘了一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蓝图,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清晰勾画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标、路线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围绕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主持制定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长远和眼前、治本和治标、战略和战术有机结合在一起。

2.着力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及治理能力的强弱,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首次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把执政骨干队伍的能力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国家治理能力有根基、有灵魂、有底蕴。

3.多措并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协同并进,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非常注重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首先,强调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当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一,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其次,重视社会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人口户籍制度改革,改善劳动力供给;加速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向农村和落后贫困地区倾斜;积极改善土地供给,着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支柱3:变革创新

抓住变革创新这一支柱,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向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旧思想、旧理念宣战,果断地将创新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1.特别注重通过理念变革夯实创新基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领域引发了观念变革,科学理性地指出,经济发展不仅仅是追求GDP数字的提高,更是要追求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等理念。

与此同时,习近平在树立新型政绩观上快速发力,倡导“功成不必在我”的执政新境界,推动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考评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被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首次调研中明确为“指挥棒”。

2.致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改革突破。

在推进新一轮改革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发挥经济领域改革的引领作用。他深刻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领域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这一思想理念指引下,中国首先选择立足从国资国企、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涉外经济体制四大关键领域入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突出经济领域改革引领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通过发挥经济等重点领域改革的先导和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并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

3.坚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事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还告诫党员领导干部,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一条就是要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正是这种对群众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确保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4.及时把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家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使命,及时把创新驱动战略上升到“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推进科技创新的目标、思路和重点,提出了五个“着力”要求。他还尤其重视学习与软科学研究这两个根基工程和国家智库建设。

支柱4:人心工程

抓住人心工程这一支柱,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国家、民族的复兴不仅要靠科学文明的制度、心系人民的政党、卓越一流的治理,还要靠公平正义的秩序。

1.实施民生工程凝聚亿万人心。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作为执政理念,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执政目标,坚持把民生工程上升到凝聚亿万人心的高度全面推进。在百姓住房上,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新体系加速构建;在百姓就业上,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的“双大”思路得到了有效落地;在百姓养老上,坚持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理念。

2.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展现博大情怀。

强调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主持中央工作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复杂的国际大环境,积极完善发展外交战略:避免对抗、寻求合作、积极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既强调要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及多边合作等各领域工作密切结合,通盘谋划、统筹协调,又强调要和衷共济、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正向能量。

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国家哲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灵魂。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核心价值观塑造上,重视文艺作品的力量和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将家庭建设视为重要载体。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社会民众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关系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以公心处理相互关系、以公平处理各种矛盾、以公正处理各类问题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4.以正面舆论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牢牢控制思想舆论阵地,让主流思想占主导、让杂音噪音没市场,主动营造团结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同时,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时刻把控重大舆论导向,推动制定意识形态重大战略和政策,正确处置信息安全重大突发事件,使国家意识形态的掌控权始终在党和人民手中。

如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道比作一座大厦,以上四大支柱是保证大厦稳固的根本。战略定力是解决国家发展的方向问题,科学治理是解决国家发展的中枢问题,变革创新是解决国家发展的活力问题,人心工程是解决国家发展的根基问题。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道具有科学的理论根基、严密的逻辑支撑、深厚的实践基础和不竭的生命源泉。

三、这三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特征

为何要谈这三年?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已满三年。三年时光虽然短暂,但相对于五年任期而言,已走过大半。

总结这三年,意义何在?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一个重要的时序节点,很有必要对过去三年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这对加深对治国理政新阶段的认识,加深对领导人治国理政智慧的理解,更好地提振精神状态、凝聚奋进力量,更好地激发全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探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年间,成果丰硕

这三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与实践,从大的方面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法治、外交等各个领域。

无疑,这三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新思想集中涌现的三年,是让全党、全国人民耳目一新、满怀期待的三年,也是治国理政水平提升、成果丰硕的三年。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直面时代要求、直指事物本质、直击问题要害,必将成为有效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问题及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问题的“金钥匙”。

习近平治国理政格局已基本形成

应该说,经过三年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格局已基本形成。具体而言,就是当代和未来的中国,要在“中国梦”宏伟愿景的引领下,按照“两个一百年”阶段性目标,通过治党、治国、治军统筹推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整体方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综观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有四个特点最为突出。

一是遵循客观规律

所谓遵循客观规律,就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了尊重规律、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按规律办事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直接道出了治国理政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的真谛。

在这三年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探索实践。

1.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四个坚持)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上:

一是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的领导覆盖一切

二是坚持推进任何改革发展事业必须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前提。

三是坚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不断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四是坚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

2.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四个坚信)

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坚信”上:

一是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同样能发展中国,更能壮大中国、成就中国。

二是坚信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明证。

三是坚信党有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吸收、借鉴一切文明成果,扬长避短,完善自己、强大自己。

四是坚信中国道路本质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必须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本质,理念可以创新,但本质不能改变。同时,绝不能只走老路,而要勇闯新路,坚决不走邪路。

3.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四个坚持)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上:

一是坚持把本国、本民族发展这条“河流”融入全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大规律,又大胆探索,向世界提供富有创造力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使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紧密相连相融。

二是坚持把发展生产力和理顺生产关系同步协调,通过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通过体制创新优化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化解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

三是坚持以创新理念为发展“指挥棒”,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竞合发展、共赢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持续驱动力问题。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包容性发展。强调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让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共同承担发展责任、拥有发展机会、分享发展红利,形成最大公约数,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同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时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是紧贴中国实际

所谓紧贴中国实际,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方针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归宿;把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作为发展不可动摇的目标。

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坚持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包容性发展,积极开创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新气象。

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世情、党情、国情,想问题、作决策,搞改革、谋发展。

办中国的任何事情,一刻都没有脱离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13多亿人口和8700万党员的巨量、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位但同时亿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矛盾、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等实情和本质。始终坚持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把握现实要求、现实问题和长远问题。

三是着力顶层设计

所谓着力顶层设计,就是站在顶层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

针对发展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特别是针对长期以来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的缺陷和战略规划上的不足,以前瞻性的思维、强烈的问题导向,站在顶层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切实把治国理政思想、思路、方略理清楚,把前进道路上的问题、矛盾、挑战搞明白,增强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形成统分结合、举纲张目、前后贯通的整体解决方案,进而从根上解决制度政策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甚至前后矛盾、相互博弈的问题,防止政策空转、走冤枉路、花冤枉钱、资源浪费、来回折腾等顽症危害全局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立足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最大限度释放宏观政策效能的治国之路。

不难看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虽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加强从严治党,推行的新理念、出台的新政策、实施的新措施层出不穷、接踵而至、全面开花,但是这些理念、政策、措施之间,并不是各自为战、各行其是,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了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先与后、缓与急的战略部署内涵,治国理政实践呈现了整体有序、有章有法、张弛有度、前后贯通的新格局。

四是整体协同发力

所谓整体协同发力,就是在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治国理政的协调性、协同性、协作性,致力形成协调运作、协同发力、协作互促,整体推进、内应外合、上下联动的治理新格局。

突出标志:

1.坚持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相一致

2.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3.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4.坚持治党治国治军一盘棋

5.坚持法治与德治相兼顾

6.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7.坚持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融合

以上四大特点,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实现了治国理政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

遵循客观规律,可以确保治国理政始终沿着科学的道路前进发展;

紧贴中国实际,可以确保治国理政永远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着力顶层设计,可以确保治国理政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整体协同发力,可以确保治国理政高效有序推进。

这些特点,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核心、关键和要害,为形成系统的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实践支撑。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核心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之道,集中体现了最高领导人的思想思路和智慧才略,而正确的思想思路和不凡的智慧才略背后必定有深层次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我们党和国家三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得党心民心,广受世界赞誉,与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卓越的领袖核心能力密不可分、高度关联。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

特质之1:

践行信仰,抱负远大。习近平总书记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始终秉承着有信仰、有理想这一共产党人最高贵的品质。家庭的熏陶,自幼就在他心中埋下了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跨入政界之初,就坚定了坚持当公仆、立志做大事的信念。始终坚信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撑、不懈的奋斗动力,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葆本色的根基。“革命理想高于天”是他执著追求信仰的真实写照。上任伊始,即向世人宣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及时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重挫了别有用心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举国上下走中国道路的信心决心,同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定力。

特质之2:

胸怀全局,擎一引百。有政治定力的政治家必定是有卓越治理能力的战略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上,善于抓住问题要害,善于站在高处运筹帷幄,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寻求系统解决中国问题之道。突出表现在具有高远的全局观、强烈的问题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他始终把解决影响党和国家全局的现实问题、焦点问题、深层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一个伟大梦想”“两个百年目标”“四个全面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不仅站得高、想得深、看得准,而且遵循规律、紧贴实情、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紧紧抓住了党和国家发展的要害,牵住了改革发展的“牛鼻子”。

特质之3:

以民为本,强国兴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和强国兴邦高度统一,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基本执政理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收入分配、食品安全、医疗保障、教育公平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瞄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实施了一揽子民生和民心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发展红利、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同时,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得到日益提升。

特质之4:

放眼全球,运筹帷幄。杰出的政治家必定具有世界眼光,必定善于智慧处理国际关系,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引领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和构建世界新秩序上,充分展示出一个战略家的大气度、大胸襟、大智慧,展现了东方大国领导人的大视野、大运筹、大气势。针对国际紧张局势,理性呼吁世界跳出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梦”的质疑,及时阐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互通互联的实质;针对中国威胁论,系统提出“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外交主张。同时,致力把爱国主义和国际胸怀统一起来,向全世界阐明国家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等共赢思想和理念。

2.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掌控全局能力直接关联国家的有序高效协调发展。

特质之1:

成竹在胸,擘画有道。习近平总书记的全局掌控力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党情国情世情吃得透。一步一个台阶的成长经历,广泛而丰富的执政经验,使他对党和国家治理的方向、路径、难点、重点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二是布局谋篇格局大。十八大后迅速形成了以一个“中国梦”宏伟愿景和“两个一百年”阶段性目标引领,治党、治国、治军三方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整体统筹谋划的宏大格局。三是掌控全局落脚实。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立足中国国情、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决不搞政绩工程,决不求虚假繁荣。

特质之2:

统揽全局,举纲张目。“举纲张目”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推崇的一种治国策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治国思想,深刻把握治国理政规律,始终坚持通过解决影响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带动一般性问题、从属性问题和表层性问题的解决和突破,展示了统揽全局、善抓主要矛盾的高超领导艺术。最为典型的是,先后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7个领导小组组长,并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督办,解决了一系列深层次、交织性、顽固性问题。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掌控党和国家大局的深层思考和责任担当,而且为促进国家大政方针落地生根创造了一种全新高效的领导模式,有力推动了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特质之3:

德法兼治,依规束范。一个国家要复兴崛起,法治和德治不可偏废。离开法治,复兴没有根基;离开德治,复兴没有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上,立志走出一条德法兼治、依规束范的新路。一是致力提高全体国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凝聚民族正能量。二是致力加强法律法规刚性约束。坚持依法治国、依规办事,树立底线、红线、高压线意识,打破潜规则,营造新风尚。三是致力打造一支坚定践行“德法兼治”方略的执政骨干队伍。围绕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执政骨干队伍治理能力,实现治理制度和治理队伍双向互动、良性循环,从制度和组织上保障德法并举、德法合治。

特质之4:

善谋敢断,气宇非凡。善于洞穿事物本质、不失时机决断、快速高效应对,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世人留下的强烈印象,也是他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十八大以后,当人们习惯性地觉得他会等一等、看一看、望一望的时候,党中央却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拉开了反腐大幕。会后不到两个月,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应声落马,鸣响了“打虎”第一枪。军队反腐问题一向极其敏感,任何领导人都会慎之又慎,而习近平总书记从军队高层严重腐败看到了“刀把子”、“枪杆子”问题对党和国家全局的杀伤力,于是横下一条心果断出手,清除军中害群之马。在处理芦山大地震、新疆暴恐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展示了当机立断的果敢、雷厉风行的气魄、气宇非凡的风范。

3.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

国家要崛起,社会要进步,要靠变革创造;推动变革创造,要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破冰前行的勇气、撼动乾坤的实力和力排众议的魄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现出勇于变革的领导特质,站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制度创新高度,带领党中央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走出了一条科学治理社会主义的新路。

特质之1:

思路开阔,全面创新。突出表现在思维思想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全面性。所谓开放,就是推进变革没有禁区、没有束缚、没有限制,敢于打破禁锢、除旧布新,自觉以开放的心态和姿态面对问题、面向世界。“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市场资源双向开放”战略思想的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序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加速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实施,使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所谓全面,就是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模式,全面推进改革,没有空白、没有盲区、没有死角。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迈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经济变革力度空前、政治变革稳步推进、军事变革如火如荼、文化变革有章有法、社会变革步伐加快,治国理政呈现出重点突破、系统发力、全面见效的新局面。

特质之2:

自觉担当,义无反顾。崇高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担当的勇气、担当的精神、担当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中华民族要开创历史,真正实现“惊人一跃”,必须大力弘扬胸怀天下、济世图强的精神,充分营造敢试敢闯、敢于担当的氛围,培育尊重担当者、重用担当者、保护担当者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勇于担当的积极倡导者,更是率先垂范的坚定引领者。在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他不回避、不躲闪,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在关系国家兴亡问题上,他敢于向各种利益集团亮剑,不容许任何人在法律制度面前搞特殊;在关系国家发展未来上,他咬定改革不放松,面对危险不惧怕,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充分展现了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推进变革义无反顾的坚强意志和恢弘气度。

特质之3:

体大思精,勇闯新路。历史上成功的变革者大都具有博而有约、体大思精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集大开大合的气势和精细入微的风格于一身,既善于从大处着眼,整体布局、谋定而动,又善于从小处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谋划“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愿景目标是何等远大;扶贫攻坚、足球改革等措施方案又是何等具体。他不仅思路宏大缜密,而且力主创新开放,把创新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顶层设计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有理由相信,这种体大思精、勇闯新路的个性特质,必将引领推动中国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

特质之4:

无私无畏,坚韧不拔。一般而言,具有变革特质的领袖人物都具备定力如山、刚直坦率、诚正宽容的钢铁意志和独特气质,具有不计得失毁誉的忘我境界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三年多的执政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完全具备这些特质。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的时候,坚持“三个自信”、坚守“两个不能否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坚持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不能改;在反腐“过头论”、“刮风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坚定指出对腐败分子一网打尽,零容忍、全覆盖;在经济转型爬坡过坎关头,坚持走转型发展新路。这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破除了摇摆不定者的观望心理,打消了犹豫不决者的思想顾虑,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对中国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4.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

治国有大成的卓越领袖,普遍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在中国和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以其特有的大气、坚毅、亲切、朴实的风格,赢得了赞许,赢取了人心,向世人昭示出一个正在复兴崛起的大国领导人的泱泱风范。

特质之1:

学以修身,兼济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深知,要建设文明之中国、先进之政党,必须具有“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的自觉,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长期以来,他始终把修身立德、治心养性作为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一是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二是重视思想和知识的融合和交互运用;三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坚持“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以文化、智慧、修为三位一体济治国家。

特质之2:

知行合一,率先垂范。唯有立身正、为政正,才能聚人心、合众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自身形象不仅是一道无声的命令,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虽位高权重,但处处严格自律、率先垂范。他从不搞特殊,决不搞例外,坚持以上率下,既是纪律制定者,又是遵纪守规带头人。特别是把重信守诺作为从政的一条准绳,始终践行“言必信,行必果”。大到关系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和国际援助资金,小到与作家贾大山的君子之约,无不一诺千金、信字当先,充分展示出习近平总书记讲信义、重情义、树道义的君子之风和人格魅力。

特质之3:

爱民如亲,万众归心。在基层一线与劳苦大众同甘共苦的成长经历,使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建立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天然感情,身上有着浓浓的公仆情怀。从踏上从政之路起,他就将“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作为一种使命。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后,更是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用实际行动诠释“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他时刻把人民群众记在心上,像对待亲人一样,爱得真切、爱得深沉。从到河北阜平山区踏雪“访真贫”、走进工地“夫妻房”看望农民工等细微举动中,亿万人民感受到了总书记亲人般的气息。毫无疑问,习近平“平民书记”的爱民亲民风范已经成为凝聚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特质之4:

宽和大气,近亲远孚。领袖人物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品性、海纳百川的气度、容人容事的雅量,能形成巨大的磁场,凝聚旺盛的人气,产生无穷的人格力量。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宽和大气的品质突出体现在“团结”二字上,特别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处理班子集体关系上,信奉“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强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处理港澳台关系上,呼吁兄弟齐心,同心共圆“中国梦”;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主张“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推行“多极多赢不独享”理念,广交天下朋友。

以上四大核心能力,软硬结合,相互支撑,融会了中国领导人必须具备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抱负、统帅本领和深层能力、风险意识和担当精神、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同时,这四大核心能力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处在领头位置,发挥着引领作用;全局掌控力发挥着中枢作用;变革创造力发挥着催化作用;凝聚感召力发挥着保障作用。简而言之,政治意志力决定治国理政方向,全局掌控力决定治国理政进程,变革创造力决定治国理政层次,凝聚感召力决定领袖人物形象。

树标立杆,一呼百应。习近平治国理政四大核心能力,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层领导者核心能力的培养塑造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当前,向党中央看齐,就是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习他卓越的核心能力。

要尽快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核心能力这一标杆树起来,成为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追求的榜样。通过延伸制定领导者核心能力标准,构建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领导核心的核心能力——各级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为逻辑链条的核心能力建设体系,探索建立考评、塑造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的新思路,更加科学地把具有核心能力的真人才选出来、用起来,发挥作用,成为主政一方、造福一方、带动一方、振兴一方的执政骨干,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