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前总编辑傅璇琮逝世,早年著作影响一代唐史学人
中华书局前总编辑、著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名家傅璇琮先生因病于1月23日15时14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傅璇琮,1933年生,浙江宁波人。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唐诗论学丛稿》《唐人选唐诗新编》等。
傅璇琮先生2015年底,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与另外4部学术著作共获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思勉原创奖。傅先生时在病中,并未莅临上海的颁奖典礼,但他还是撰写了书面获奖感言。为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也发表了“傅先生著作获奖点评”。
傅璇琮先生去世后,陈尚君教授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简单回顾了傅先生的学术成就。陈尚君认为,傅先生影响最大的书当属1980年出版的《唐代诗人丛考》,这也是傅先生的第一部著作,“这本书改变了国内学者研究古代文学的习惯,影响了一代学者”。
“1950年代以来,我们比较多关注文学史上的一流作家,关注作家、作品论,关于二三流作家的着力点很少。关于作家生平,一般都是参考前人论述,对材料进行铺排和罗列,而傅先生的研究是采取非常周密的文献考订方式。”
“傅先生的贡献是一方面扩大了学术研究的视野,使我们看到了一流作家背后二三流的作家群体。在方法上,他更多强调了文献和史学考订对作品解读的意义。而在作品解读层面上,他也追求对于历史真相的探究。”
例如,以前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旗亭听诗”,就是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这三位诗人在一个音乐场所内听歌女唱诗,他们互相比谁的诗入歌词最多。而傅先生就通过考证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故事中高适的诗是王之涣去世以后才写的,这些都有确凿的证据证明。
《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傅先生早年遭遇曲折,后来是中华书局以编古代文学资料的方式将他留下,现在通行的《全唐诗》就是傅先生和王国维的次子王仲闻整理的,此外他还编过多种大作家的研究资料集。”陈尚君说。
陈尚君还谈及傅先生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对于西方文艺理论的吸收,“他本来是一个很关注现当代文学、西方文学的文艺青年,对于法国社会学派,包括朗宋等人的论述都很有接受的兴趣,非常重视丹纳的《艺术哲学》。”
最后陈尚君表示他和傅先生在治学方向上可谓基本相同,比如在唐史研究的前辈学者里,最有成就的是陈寅恪和岑仲勉,“我觉得使我们受到更多影响的是岑仲勉,我们认为现在能看到的任何一部著作或作家记录,都是有疑问的,都应该进行文献的比较、解读以后来加以辨析以寻求真相。所以对唐诗的研究,关注的就不是一般随便阅读后的感受,而是要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去。”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傅先生最重要的学术工作包括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全宋诗》等等。他在1990年代以后准备编《中国古籍书目提要》,还一直想重新整理一部大家能够信任的新版《全唐诗》,但这些工作都没来得及完成。”陈尚君说。
此外,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扬下午也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刚听说傅璇琮先生仙逝,十分震惊!傅先生对于我们治唐史者而言,是真正的开拓者,特别对我个人的研究兴趣,他的工作尤其重要。他前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无疑是名作,晚年用力唐翰林学士生平考辨,是晚近唐代文史著作中最具意义和功力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