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名专家齐聚,贡献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威海力量”

2021-07-26 22:15
山东

  18个新材料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发布,6大合作协议当场签署,3大研究院、创新中心现场揭牌……即将召开的中国(威海)新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暨2021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又将为威海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威海依托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做足产业链“双招双引”文章,建园区、创平台,全力打造产业发展的“强磁场”。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威海着力打造的七大产业集群之一,今年上半年,集群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8%,利润同比增长49.3%。光威复材、有研稀土分别成为全省碳纤维产业链、稀土产业链“链主”。

  龙头引领 产业乘势而起

  从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到举办中国(威海)新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吸引约110名院士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参会。威海为什么能?

  行业瞩目,答案在一家企业。

  过去,碳纤维等新材料一直受到国外垄断。而今,中国工程院院士、威海人才协会会长杜善义评价:“光威复材等企业达到了自主控制的程度,基本扭转了关键装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有龙头企业引领,产业才能乘势而起。从1998年,光威集团引进国内首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生产预浸料,到2005年成功批量生产碳纤维后,转身投入航空领域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再到2017年,光威复材成功上市,成为碳纤维行业第一股……通过抢占行业制高点,光威复材的发展有力带动威海一批新材料企业发展壮大。

  行业瞩目,答案还在一个园区。

  有优质配套服务,企业发展才能如鱼得水。近年来,威海依托光威复材这一龙头企业,分解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全力整合项目、人才、资本等各方面资源,全力建设碳纤维产业园,形成强力集聚效应。

  规划有了,怎么让项目来了不想走、企业投了还想投?立足为园区企业提供完备精准的科研服务,威海打造高水平平台载体,让众多项目方、企业家“一见钟情”。

  为此,园区配套建设了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3个“国字号”平台,“在别处2到3天的测试周期,在园区内只需半个小时完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捷,为越来越多园区企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龙头引领,配套服务紧随其后,碳纤维领域这一成功案例,映射出威海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思路,随着一次次扎实有力的“落笔”,目前威海基本形成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医用材料为主要支撑,高端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互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据统计,2020年,全市128家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3.03亿元,实现利润37.96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39.8%;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38.7%。

  延伸企业创新平台 服务行业创新发展

  有过这样一组统计数据,2019年,在国内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前四名被外国厂商包揽的情况下,威高骨科作为唯一国内厂商强势插入榜单,以第五名的成绩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如此让人骄傲的成绩,对威高骨科、威高集团来说,绝非偶然。近年来,威高集团致力于以技术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5%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威海在健全完善“1+4+N”创新平台体系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需求,精准出台《威海市关于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对国外封锁及“卡脖子”技术难题领域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成为新材料领域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由此,一众科技创新的“威海案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光威复材自主研发的国产T800H级碳纤维,成为国内大型复合材料液氧贮箱首次应用的国产碳纤维;万丰镁业研发的5G基站用高强高导热镁合金产品,获得了华为5G基站用镁合金生产订单,进入到华为配套供应链体系;金威化学在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制造上,超越全球化工巨擘——德国企业巴斯夫……

  眼下,行业内的企业不约而同通过创新研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立足这一现状,政府借势推动企业整合行业资源优势,聚集起多方创新力量,打造面向全行业开放的创新服务平台,突破更多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难题,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去年一年,威海实施116项“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29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并常态化举办交流对接会,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以及上下游企业接到“家门口”,洽谈共建行业研发平台。

  目前,威海新材料领域共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省级创新平台58个,先后吸引杜善义院士等15位新材料领域顶尖专家前来开展科研攻关。在行业细分领域内,威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镁合金材料及深加工、单纤单模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原丝制备及碳化、大尺寸均匀细晶钨棒材等关键材料填补国内空白。

  以会为媒 广纳八方来客

  壮大产业既要苦练内功,又要善借外脑。即将召开的中国(威海)新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暨2021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将会有包括10位院士、28家高校院所代表在内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威海。

  面向他们,18个新材料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将集中发布,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科创人才加入“卡脖子”技术科技攻关中,困扰威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难题有了更多突破的可能。

  威海将借此机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继续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同时,主动提升原有创新平台层次,让更多的院士、专家学者带着他们的资源入驻威海“1+4+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更多创新要素向我市集聚,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到2022年,全市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350亿元,碳纤维及制品产业链、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链、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链、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链4条细分产业链持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初步建立起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协作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过程中展现“威海担当”,为我国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威海力量”。(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文 资料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