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常态|那些年,世界老大与老二们不得不说的故事⑤

肖河
2015-09-22 08:22
来源:澎湃新闻

结论:对中国的启示

二战后的英美关系反映的是旧日霸主努力与新霸主构建与“G2”类似的“特殊关系”机制、并以此在新秩序中“超比例”发挥影响力的尝试。然而,尽管英国在对待美国时采取了主动示好、密切合作的态度、并且一度在促进其对苏采取强硬政策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英国保留殖民体系等“前代秩序遗产”的尝试却没能取得成功。我们从“英美特殊关系”这一说法的起起落落中可以看出,对于霸权国而言,其实也并不需要一个“头号盟友”来发挥特殊作用,更不可能为了笼络这样的一位盟友而给予其超规则的“特权”。

总而言之,即使与霸权国拥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在全球化时期的霸权体系中谋取一块“自留地”的做法也依然是行不通的。

苏联则展示了一个比英国危险的多的先例,从二战之后苏联几乎是竭尽全力地谋求与美国的对等地位,从势力范围的获取到各类军备条约中都追求与对方“对等待遇,并且也如愿取得了“成功”。然而,这种待遇是建立在其将自身塑造为美国明确的“敌人”身份的基础上,并且也收获到了足够的敌意和对抗。

这告诫了中国不能满足于苏联式的合作,即只是满足于所谓的“平等待遇”和以对手甚至是敌人身份建立起的危机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美苏的经验告诉我们,某些“机制”和“原则”只有在敌人间才是“合乎常理”的,对于战后计划着要与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最终对决的苏联来,这种做法可能是理性的,但是这显然并不应当是中国想要追求的目标。虽然在此之后,苏联的想法也可能发生了改变,然而美苏关系早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除此之外,对于中国而言更不利的是,美国在自认为赢得了美苏竞争后,也就将冷战时的对苏经验奉为圭皋,其国内的鹰派更是随时想对中国如法炮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仍然希望援引苏联之故事,那就实属不智之举。

对于日本,如果抛开其是美国的铁杆盟友不论,其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有相当程度的相似之处,双方都依靠出口贸易崛起,都与美国拥有极强的贸易依赖性。在贸易不平衡、汇率、市场开放、放松管制等问题上,中美和日美之间几乎是出于一辙。

日本的案例说明,即使在政治上拥有高度互信,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缓解机制,一国终究还是要为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长期的“搭便车”付账。从某种程度上来反问,为何中美贸易冲突还远没有当年日美贸易冲突那般激烈?恰恰可能是因为两国之间还不存在日美间的那种政治和安全联系。更何况,当今的美国已经改变了实现“自由贸易”和“公正贸易”的思路,那就是用“新一代”的多边协定来取代特殊的双边安排。从本质上来说,在美国看来,日美间的贸易冲突终究不过是美国放任过度的结果,东京也依然是华盛顿的坚定盟友,不论如何修理,日本总归还必须是美国所领导的全球经贸体系的一部分。就此而言,如果中国继续像美国认为的那样“封锁市场准入“,那么虽然美国可能确实没法向对日本那样对中国施压,但是却可以全无顾忌地将中国干脆的排除在外。这样看来,也许“避免了重蹈日本覆辙”似乎也不足为喜。

环顾四望,德美关系似乎是四者中最为波澜不惊、发展也最为健康的一对双边关系。对于德国而言,尽管在重建初期其与日本一样也曾对美国亦步亦趋,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对德国西部从残酷的战争中恢复过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前者的经济崛起却并不依赖于后者的政治庇护。虽然至今为止美国对德仍然会有“搭便车”的抱怨,但是与日本不同,这主要局限于欧洲以外的安全和防务领域,其在经贸领域并未如日本那般成为过众矢之的。可以说,德国在战后的复兴和与美国的高度稳定关系体现了其政治和经济上所设计的长期战略的成功,它不仅仅是接受了二战之后的政治现实与相对“不平等”的安排,而且是更为彻底地接受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原则,而这保证了德美关系的持续高水平稳定。

虽然德美关系和中美关系存在着政治性质上的不同,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就不能借鉴其中的宝贵经验,而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在国际政治上接受可能不尽合理的既成事实,而在经济上又是否能够像德国转向欧洲那样寻找到摆脱对美依赖的发展之道。

对中国而言,这四对大国关系的战后历史表明,在搭建与守成大国的具体的合作框架和机制之前,首先要明确地是合作的目的和性质,而这往往直接决定了这一关系的长期结果。

如果确实想要树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和平相处的“新型关系”,那么中国首先就要选定一个恰当的目标、和一个相对而言更值得效法的对象。

在过去的60年中,前30年我们更像是苏联,要将自己塑造成与美国平起平坐、各管一摊的领袖;而在后30年中,我们则更像是日本,在重视对美关系、将其视为“重中之重”的同时,选择性地加入到国际经贸体系中去,并获得了同样高速的发展以及差不多严重的问题;而在当前眼下,还有不少声音认为中国应当依靠“二号强国”的地位,为自己在东亚和西太平洋争取到一块不用服从美国秩序的“后院”。

唯一难以效法的可能反倒是德国,在二战和冷战的双重硝烟散去之后,西太平洋地区总是有些让中国难以承认和接受的政治现实,同时在没有彻底理清旧日诸多恩怨的情况下,地区安全和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是那么的遥远。然而,仅仅从战后短暂的历史看来,在某种程度上借鉴德美关系虽然必然会面临多种困难,但是其收获可能却也是最为丰富的。毕竟,中国有句老话,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完)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