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马拉松生意:毛利率约60%,大部分商业化程度还不高

澎湃新闻记者 闫鹏飞
2015-09-04 20:32
来源:澎湃新闻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2015年在中国大陆举行的马拉松赛事为56场,较上一年新增5场。 贾亚男 澎湃资料

在中国,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现在很火。根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2015年在中国大陆举行的马拉松赛事为56场,较上一年新增5场,而在2011年,这一数字仅是22场。

这让在路跑领域的运营的公司赚得“盆满钵满”,比如负责国内广州、杭州等5个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港股上市公司智美集团(01661.HK)。

智美集团近期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公司收入2.95亿元,净利润9310万元,其中赛事运营板块收入表现不错,同比增长50%至1.07亿元,板块毛利润增长42.6%至6700万。

不过,与国内各城市竞相申请马拉松赛事相比,这块的商业市场尚需要培育。

“从现在市场情况来看,国内马拉松收入大头还是来源于赞助商等企业用户方面,现在只有十几场赛事的商业程度比较高。”智美集团总裁沈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要与26个部门沟通”

中国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中最有名气的还是中奥路跑。这家公司成立于2009年,不仅负责北京马拉松的承办,还会到国内其他地方协助马拉松举办,当然这是一家“国字号”——由中国田径协会和中体产业旗下中奥体育合资成立。

2006年成立的智美集团是家民企,原来主要运营汽车等赛事。“2011年,广东人敢开风气之先,第一个把马拉松赛事拿出来让社会竞标,智美集团竞标拿下广州马拉松。运营马拉松需要协调和组织能力,而且运营公司要面对26个政府部门。”智美集团董事会主席任文说。

根据任文的说法,敢于投向路跑行业,是因为当时中国人均GDP大概4900美元左右的样子,正是跨越人均GDP 5000美元的临界点,应该是体育产业将要爆发的时候,而44%的运动人口都参与了路跑。

回报也算不错。沈伟说,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毛利率大概在60%,不同的赛事略也有差别,去年的杭州马拉松的成本是1700万元左右,而最终收入达到了三四千万元。

收入结构“畸形”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估算,2014年中国马拉松主办方的直接营业收入估计超过20亿元。

但现在的收入模型还略显“畸形”。根据任文的介绍,在路跑领域,国外成熟的模式是,整个体育赛事40%左右来自于版权,有30%大概来自于赞助商,有30%是来自于跑步用户的B2C收入,但国内版权难以实现收入,而B2C方面的收入应该是10%以内。

当下,各种观赏性赛事,比如足球版权的疯涨,似乎与马拉松比赛无关。有媒体报道,扬州举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光是请央视来转播,就要花450万元左右。

“马拉松赛事报名很火热,但报名费是很小的收入部分,由于衍生品、培训业务等其他B2C业务还在成长,所以收入还是依赖于赞助商。”沈伟说。

沈伟进一步说,恰是因为赞助商的营销总费用有一定限度,所以他们只选择核心赛事,所以不可能所有的马拉松赛事会能达到较高的商业化。

体育行业“泡沫论”

2014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后,大量资金开始进入体育产业领域。

在路跑领域,不少企业也已经有布局,而因为马拉松赛事需要严格审批,组织起来困难,一些审批相对较松的路跑项目被纳入视野:比如PPTV有“奔跑中国”;李宁公司也有10公里路跑联赛等。

“热钱进来,首先体育版权先于赛事运营起飞,因为这些项目有财力就可以,消耗精力小,可以快速切入,而办路跑等赛事,没有基础的投资者入局较难,而且也要想清楚如何去做。”沈伟表示。

智美集团很早也有四季跑、幸福足迹城市徒步大会等自主路跑赛事,加上其他项目的赛事,公司一年整体运营比赛的场次将超过1300场。而该公司设想的商业模式是,由赛事带来的数据及人群入口,然后来做体育服务、体育培训、体育旅游、衍生产品等。

不过,对于当下所处的风口,任文并无讳言“泡沫”:“体育市场原来是没有基础的,现在更多的社会游资热钱扑向这个市场,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一盆多好的农药撒下去之后,有可能把体育市场上的苗都烧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