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在华东师大召开

史一辉
2021-07-17 10:49
来源:澎湃新闻

2021年7月15日,“中国文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教师之家宾馆顺利召开。中国古代文论学会成立于1979年3月,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国古代文学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古代文学理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不断地总结和交流经验,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贡献。学会自1979年3月成立以来,已召开二十一次年会。现任会长为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学会会员遍布全国数百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学会会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现已出版五十二辑,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本次会议规模盛大,参会学者数量众多,名家云集,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近二百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参会论文一百四十余篇。本次大会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上海市写作学会、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学馆等单位承办。

8点30分,会议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教师之家报告厅319室正式举行。开幕式首先进行致辞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主持。曹旭教授代表大会对酷暑天气里专程赴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教授首先上台致辞。吕志峰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吕志峰教授表示,作为学会住所所在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信本次大会在彭国忠教授及其团队的精心筹办下,必将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复旦大学蒋凡教授以自己的治学经历为例发表致辞。蒋凡教授梳理了八十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在西方文论影响下的演变,指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仍应以传统的文学理论为根基,并鼓励年轻学者充分利用现代的便利条件,去开拓新的学术空间,力争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复旦大学的陈尚君教授同样结合自身经历,向与会学者分享了自己所关注的最新的学术方向。陈尚君教授认为,研究者首先要以“人”为核心,关照古代文学。文学即是“人学”,文学研究要秉持文史融合的立场,汲取朱东润先生借鉴自西方文学的经验,充分认识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人”,发掘其情感和思想。同时,研究者还要在坚持传统学术的格局的前提下,坚守现代学术的立场。陈尚君教授指出,中国当代学术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是仍然存在问题。从传统的四部之学到当下的文史哲研究,虽然是一种进步,但只有做到两者兼顾,才能取得更客观深入的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因故不能到场,由彭国忠教授代读致辞。吴承学教授在致辞中梳理了古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发展历程。吴承学教授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在西学影响下中西融合后建立的学科,自创立以来,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经典的批评史著作,其中,以罗根泽、郭绍虞、朱东润等老先生撰写的文学批评史最为著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王元化、王运熙、顾易生、黄霖、蒋凡等先生的研究成果将文学批评史的发展推到高峰。九十年代以后,古代文学批评研究又进入了后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时期,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分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曹旭、卢盛江的文献研究,詹福瑞、李建中的批评理论研究,张毅、左东岭的文学思想研究,张伯伟、蒋寅、张晶、钱志熙的诗学研究,彭国忠、王兆鹏、彭玉平的词学研究,谭帆的小说学研究,张伯伟、蒋述卓、周裕楷、陈引驰的佛教文学研究,都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教授致辞。彭国忠教授首先代表主办方及会务组,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彭国忠教授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的历史为主线,梳理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学会之间,从成立到发展过程中深厚的历史渊源。随后,彭国忠教授简要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几位老先生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方法及学术贡献。如王元化先生倡导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结合的“综合研究法”,提倡研究中国文化不以西学为坐标而以西学为参照系的研究理念。徐中玉先生重视古代文学中不同文体各具理路的特点,在古代文论研究中贯以面向现实的理念,包蕴着丰富的当代性。另外,郭豫适先生的学术史研究、万云骏先生的词论研究、齐森华先生的曲论研究、陈谦豫先生的小说理论研究、萧华荣先生的诗论研究等,无不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华师大深厚的古代文论研究传统,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辞结尾,彭国忠教授表达了希望老、中、青三代学人能够以学会为平台增进交流、共同促进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繁荣发展的美好希冀。

五位专家学者的致辞梳理了古代文学理论学科与学会的历史,分别从不同方向提出了对未来学科发展的展望,获得了与会学者们的热烈掌声。致辞结束后,由彭国忠教授宣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章程》,全体与会的专家学者合影留念,大会随即进入专家学者的主旨演讲环节。主旨演讲活动由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是演讲题目是《中国文论的三个维度——八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胡晓明教授指出,当下的古代文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理论研究相较于知识研究严重不足。针对这一问题,胡晓明教授提出,应当从三个维度来完成外向型理论性的建构。第一点是对于现代的批判性。批判性的第一层是讲大义,即理论对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另一层含义是当下性,对当今互联网时代、新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信息洪流时代等新现象的关注。第二点是对于当下中国文化思想的建设性。建设性也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大战略目标。学术研究应当将民族复兴、中西文明交汇、“中国性”等重大问题纳入战略目标。第二层是关乎世道人心的教化、关乎人的素质的久久为功的培育。第三点是对于人类未来的前瞻性。前瞻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传统内在生命不断调适自身、新新不己的动力,更应体现在中国文论充分发挥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陈伯海研究员以“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一点思考”为题演说,认为“中国文论”建设应当分为阐释、应用与构建三部曲。从近百年历史的“古代文论”概念到迟至新世纪之交方告确立的“中国文论”理念,二者的演变过程,标示着时代精神的转换变置,这一过程值得深思。陈伯海研究员指出:“古代文论”的理念是以保持传统原貌为取向的,多以考证、注释、批评以至史述的方式来从事整理和研究;“中国文论”则聚焦于当代中国,用现代中国人的观念和方法来发扬传统精义,能与当前流行的各种其他文论形态开展有效的对话交流活动。功能取向上的不同,决定了“中国文论”的研究当更重视开拓与创新。“古代文论”向“中国文论”的转变,要义在于将现代人的思想理念与思维方式引入古文论研究之中,“激活”传统,让传统中尚具生命力的成分得以向现代转化过渡,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中国文论”的有机构成;要采取双重视野下的双向观照与互为阐释,使中国文论的构建获得新的基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陈伯海研究员

随后发言的复旦大学黄霖教授则对胡晓明教授、陈伯海研究员的论点表示认同,并针对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陈伯海研究员从学术史的角度,围绕三个紧密关联的问题展开演讲:一是“后五四”时代的建设与中国文论,二是中国文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三是中国文论的古今贯通。黄霖教授认为,建设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必须反思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传统。而中国文论的的传承、创新发展和古今贯通,实际上都关涉“五四”以来的中西之争问题。“五四”以来西学大兴,在新文学运动的冲击下,对古代文论的认识实际上已经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只有重新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纠正理论认识的偏差,才能真正完成中国古代文论的建设。

国家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詹福瑞教授以“文心雕龙创作理论生成的基础”为题发表演说。在对《文心雕龙》后二十五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的进行扎实的数据统计之后,詹福瑞教授提出:《文心雕龙》虽然是刘勰撰写的文章学著作,但是他的研究对象却是以审美为主体的诗赋,尤其是以赋为主。因此,刘勰“割情析采”理论是建立在以辞赋和诗歌为主要考察对象之上的创作论,而创作论探讨的心与物、情与采、体与性的关系,本质上都是写作诗赋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詹福瑞教授进一步指出,任何理论的形成皆非空穴来风,都离不开时代风气。这一点在文学理论研究时尤其需要关注。

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的发言以中西“文学”概念的变迁历程为考察对象,以欧美文学概念的变迁为参照,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在研究方法上,张伯伟教授反对将概念的演变简化为名词的演变,反对以文献的胪列取代意义的剖析,着重考察中国文学概念变迁中的衔接点。张伯伟教授认为:从魏晋到中唐,文学概念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分“文”与“非文”,判断标准落实在“为文法式”,集中在“声”与“形”,也就是声律和对偶。自中唐到南宋,问题的重心转移到区分伟大的文学和一般的文学,也就是从“文学是什么”转移到“文学应是什么”,具体落实在“文道合一”,此关乎文学的崇高。元代以下,又析出“诗”与“文”的区别,形成中国的“纯文学”概念。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将“文学”概念翻译到欧洲,欧洲的翻译又影响了日本对文学概念的理解,又反过来传入中国并产生巨大回响。从而形成了一段历史性的变迁进程。最后,张伯伟教授重审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并指出应当通过对旧有的理论命题的“激活”,进一步重新思考应当“如何研究文学”这个更为重要和现实的问题,以此推动当下的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蒋寅教授以“生熟”的概念为核心,辨析了“生”、“熟”概念在古代文论中的内涵,指出:“生熟”作为象喻概念,由此拓开了一个思考创新与因袭、陌生化、传统乃至互文性问题的理论空间,其核心则是对如何掌握陌生化之“度”的斟酌,为艺术辩证法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最后,蒋寅教授从中西文论对比的角度,认为古代文论的象喻式言说绝不只是一种表述方式,其核心乃是对文学的一种认知方式。

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以“识通四部与三生万物”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探讨中国文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李建中教授首先反思了当下古代文论研究中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用西方文论的观点来选择中国古代文论。李建中教授认为,对古代文论的研究仍当根植于本土的文化土壤。随后,以林黛玉的阅读史、刘勰《文心雕龙》和《四库全书》与文学批评研究的关系为例,阐发了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在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由经史子集的四部知识体系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价值体系这样一整套研究认知路径。

南开大学张毅教授发表了“唐寅的才子诗思与佳人图咏”的主旨演讲,探讨了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的身份和文化意蕴。张毅教授以唐寅的诗歌、绘画创作为例,分析了唐寅的诗画创作,以及他与祝允明的交游。通过一系列的考辨,张毅教授认为,唐寅凭借诗画方面的文艺才能和诗画方面的佳人题材的创作,完成了才子佳人的文人式书写,并最终成为明清才子佳人文艺的滥觞。

开幕式最后,主持人蒋述卓教授总结发言。蒋述卓教授高度评价了每一位专家的主旨演讲,认为各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的发言普遍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理论思辨性强,注重理论的批判性。第二关注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前瞻性。第三注重与传统文化之内涵相结合,体现了文化自信。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幕式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本次大会共设五个分会场,参会论文紧扣“中国文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会议主题,聚焦学术前沿,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各个领域。会议围绕“中国文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旨在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次会议是学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年会之一,为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研讨的平台,也必将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起到全面而深远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黄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