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湃|专访华尔街日报网前副总编:人们会付费看深度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黄翱 实习生 沈哲凡
2015-08-04 10:02
来源:澎湃新闻

很长一段时间,《华尔街日报(WSJ)》这家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网络时代的成功转型,一直是中国媒体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面对互联网的巨大冲击,这家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尊敬的报纸从上世纪90年代中旬就开始紧跟步伐,在新媒体领域展开探索。1993年,《华尔街日报》推出电子互动版,成为报网融合的第一代模板。

在其后的1996年,“华尔街日报在线”诞生——用网络的玩法玩新闻这一超前的举动,几乎标志着第二代纸媒网络版的诞生。在最鼎盛的时期,WSJ拥有上百万网络版的付费用户,曾一度考虑买下其主要的竞争对手《金融时报》。早在2004年,iPhone诞生三年前,WSJ便开发了一款在手机上看新闻的应用。

华尔街日报网络前副总编达伦·麦克德莫特。

作为这一伟大转型的亲历者,在WSJ供职了17年的前网络副总编、现任博然思维(Brunswick)总监的达伦·麦克德莫特(Darren McDermott)对此深有感触。他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总结了WSJ立于不败地位的三大核心竞争力:坚持全球化、坚持高质量、勇于改变。

截至2012年,麦克德莫特先后17年在纽约和亚洲地区(新加坡、中国香港)担任WSJ记者和编辑。他和其团队因成功报道亚洲金融危机获得了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的报道奖。2007年至2012年,他担任WSJ网站的执行副主编。

WSJ自从开始艰难的转型探索之后,先后遭到两次重大的挑战,分别是21世纪初互联网开始普及、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移动互联网的成熟,WSJ通过报道方式的改变与对社区建设、技术储备的重视成功克服了困难。

但随着信息世界进一步扁平化、碎片化,WSJ与全球媒体一样,似乎正遭遇最新一轮挑战。就在6月末,WSJ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该媒体新闻和信息部门广告收入下降了9%。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这家百年媒体做出了壮士断腕的姿态——大幅裁员,向一家纯粹的新媒体全面转型。

麦克德莫特说,如今,勇于改变是WSJ最大的优势之一。

此前曾有媒体曝出WSJ现任总编杰勒德·贝克(Gerard Baker)的转型思路:通过生产独特、原创、高质量、高价值的内容来说服人们付费订阅。对此,麦克德莫特深表赞同,“人们会了解到有深度的新闻是有价值、需要付费的。”

作为一名媒体行业的老兵,麦克德莫特承认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依然还很漫长,但他对媒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现在市场处于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阶段,有各种各样实验性工作在进行,有很多的投资,很多的平台”。

直到2000年初,《华尔街日报》都以保守的风格感到自豪。上图为2001年某日的日报头版,板式与100多年前的创刊号(下图)并无大的区别。

全球化、追求质量、勇于改变

澎湃新闻:《华尔街日报(WSJ)》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尊敬,特别是在传统媒体式微的背景下,该报依然能够通过生产严肃新闻而盈利,您认为WSJ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麦克德莫特:WSJ一直以来都很受尊敬,我认为主要在这几方面有竞争力:一个是全球化,《华尔街日报》在欧洲已经运作了几十年,也开了亚洲版,一直在继续全球化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对质量的一贯坚守,即使面临着很多的竞争与变化发展的科技,依然在质量方面有所保证;第三是勇于改变,这是最新的一种竞争力。

实际上,WSJ直到1990年代以前都极为保守,并且为此感到自豪。但在过去的15年中,WSJ在保持原有优势和核心理念的情况下开始改变,开始思考怎么用高科技手段呈现新闻,这使得报纸更加灵活化,帮助报纸在新的时代下开始改变而没有失去质量。到目前为止,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之一。

《华尔街日报》一直没有放弃多媒体方向的尝试。

澎湃新闻:我们注意到在开拓全新报道模式方面,WSJ有很多探索,包括成立专门的社交媒体与视频媒体部门,可以谈谈WSJ的策略和规划吗?

麦克德莫特:WSJ在视频方面投入了很多,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工作。我们也在数据新闻上面加大了力量,包括雇佣了一批精通数据发掘的新闻工作者。这些人通过深入发掘与分析公开的大数据来发现新闻。比如对美国医疗系统情况的一系列调查,很大一块是对政府的数据库进行发掘。我们向政府请求,获取到这些数据。之后,一些有才华的数据新闻工作者开始深入地挖掘研究数据。

澎湃新闻:WSJ对自己新闻的质量很骄傲,但我们知道严肃报道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这样的传统媒体盈利能力都在下降。中国媒体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麦克德莫特:这是个很大的挑战,严肃报道对社会来说很重要,这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都是个问题。有很多关于如何应对的讨论,比如允许普通市民做得更多,给他们更多的工具去观察城镇里、政府里发生的事,也就是所谓的“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即使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新闻业培训,能力有限,但是在闲暇的时间可以挖掘一些本地的东西、他们了解的东西,然后再整合起来。

也有讨论说用非营利的方式去支持严肃新闻,在美国便有一个较为著名的组织“ProPublica”,这一组织得到一些公益性资金的支持,它并不是自由派也不是保守派的,而是专注挖掘、了解一些当下社会的状况,一些社会不公或者政府忽视的事情。然而这目前只是美国的一个组织,并不是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法。

公益性媒体ProPublica。

媒体合并不是解决方案

澎湃新闻:严肃新闻难以得到资金支持,美国国内也有一些声音呼吁政府拨款设立专门的公共基金,投入严肃新闻报道,您对此怎么看?

麦克德莫特:我知道有一些讨论,这并不容易。因为很多美国人对政府本身的不信任,即使有类似像NPR这样政府拨款的例子。我觉得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媒体应该独立于政府,而政府总是要么设置了很多自己制定的议程,要么干扰媒体。

澎湃新闻:英国《金融时报(FT)》最近被日经新闻收购在中国受到了热议,与FT和日经类似,中国媒体业近年来也频频出现“抱团取暖”,您认为这是媒体行业目前的一种趋势吗?

麦克德莫特:也可以这样说,目前媒体业的主要玩家是在减少,日经新闻在日本做得非常好,但在日本以外的普及要差很多。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减少玩家的组合形式,日经新闻可能很清楚FT要继续独立运营,FT能找到新的归宿也是挺好的,可以得到资金支持,吸引新的读者,我认为这是个挺好的结果。

至于媒体业的合并,我能理解很多公司为什么合并,因为在生意上受到了威胁,美国也有很多家报纸合并、整合。但我认为这本身不是一种解决方法,在数字时代,对传统纸媒来说,融合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找到出路,媒体需要做出很多困难的决定和改变,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可能要几十年。

真正好的新闻应该付费

澎湃新闻:您提到了改变,因为传统媒体面临了很多挑战,可能最大的挑战就是谷歌、Facebook等一批崛起的互联网公司,后者本身就带有浓重的媒体属性,那么传统媒体应该怎样处理和互联网公司的关系?

麦克德莫特:每家公司都有适合自己运作的不同策略,现在想知道哪一种策略能起作用为时过早。

我认为真正好的新闻应该是付费的,所以我很高兴看到WSJ有订阅机制,也很高兴看到纽约时报也采用了订阅机制,很多人觉得不会成功,但目前为止还是成功的。越来越多的出版物会采用订阅机制,人们会了解到有深度的新闻是有价值、需要付费的。

至于和互联网公司合作的问题,我们仍然处于一个很长的过渡期之中,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报纸几百年来都没有怎么变过,现在20年之内突然从里到外都要变。已知的是,报纸和出版物必须做得更好,将新闻呈现给读者,不管读者在哪里,不管在哪个平台上,不管读者想要看到什么,不管他们想要用什么方式获取新闻,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出版方还需要跟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不关心新闻将流向谁、谁在阅读新闻,就不能跟读者对话,长期看就不会成功。因此互联网公司是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会成为信息的散布方,将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但我认为出版方应该坚持自己原来的角色,不能只把内容全都给互联网公司然后让他们来负责传播信息。

传统媒体需要改变新闻呈现方式

澎湃新闻:很多媒体行业的管理者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更好地利用和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去追踪文章的流向;另一种是打造自己的互联网客户端,您觉得哪种更好?

麦克德莫特:就美国来看,很多人会选择访问WSJ、《时代》这些传统媒体的主页和手机客户端。传统纸媒上的故事和新闻也需要移植到社交媒体上去,很多人并不固定访问其主页,但看到文章后会选择继续关注,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固定读者。

澎湃新闻:在新闻呈现方面,美国出现了很多新的试验,例如专注资讯社交化的Buzzfeed,提供阐释性新闻的Vox以及类似Wired、TheVerge等侧重细分市场的媒体,这些探索哪种最有希望?

麦克德莫特:我认为没人知道。现在市场处于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阶段,有各种各样实验性的工作在进行,有很多的投资,很多的平台,人们都在尝试着做一些事,但没有人知道具体哪一种是最好的。

澎湃新闻:您认为传统的专业新闻中,像倒金字塔体、华尔街日报体等写作方式过时了吗?在新媒体的时代,内容呈现方式是否需要调整或者变革?

麦克德莫特:当然需要,而且我认为他们正处于调整和变革中。WSJ自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写作方式,一些新闻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来写作,但越来越多地使用多样的新写法。

我在网站工作的时候,我们报道了一个经历了海地地震的男人,穿越了全国寻找他的儿子,但无果而终。因为通讯几乎中断,我们没有办法每天都发布长篇报道,每天也没有多少新闻,我们不能一直这么等下去,我们的记者一直跟着主人公,每天在Facebook上更新一条动态,每天都在Facebook上继续讲述这个故事,最后形成了一篇有深度的长篇报道。

WSJ现在在做很多这样的实验,与《纽约时报》那个著名的数字化专题《雪崩(The Snow Fall)》类似,这是一种新的报道方式。我认为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要具有创造力,要以我们自己想到的方式来运作。

传统的WSJ写法诞生了很多好故事好新闻,我们的记者现在也仍然有这个能力,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从多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并不代表以前的写法是错的,只是时代在变,不同的渠道也不一定都是平等的,有些更加强大。比如在新闻中看到一个视频或者一些数据,用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这个新闻。

《纽约时报》2014年推出的《雪崩》系列报道曾经以其高科技、多媒体融合的呈现方式震惊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