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家六口误食毒菌五人已死亡,专家称民间鉴别法不可靠

澎湃新闻记者 姚似璐
2015-07-16 14:38
来源:澎湃新闻

温州永嘉县桥下镇吴山村的潘老伯一家六口,半个月前因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至7月16日中午已有5人去世,潘老伯26岁的外孙还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

潘老伯的外甥女黄少荣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6人2日晚食用了从家附近山上摘来的约1公斤野生蘑菇,次日凌晨,先后出现腹痛、呕吐,随后住院,“后来,县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取走蘑菇汤汁化验,告诉我们是白毒鹅膏菌中毒。” 已过世的是年过七旬的潘老伯和他妻子,以及他们54岁的儿子、48岁的大女儿和45岁的小女儿。

“白毒鹅膏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含剧毒菌种,一般食用50克就足以致命,毒素会随着血液循环,对肝、肾、血管内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死亡率很高。”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食药用菌研发中心研究员金群力告诉澎湃新闻,因食用量不等,误服白毒鹅膏菌后的潜伏期在6-48小时,潘老伯家5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与食用的是剧毒菌种且食用量大有关。

据他介绍,白毒鹅膏菌是鹅膏菌的一种,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柄细长呈圆柱形,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

网络资料显示,2007年8月,北京房山区7名外来务工人员误食白毒鹅膏菌中毒,2人死亡;2011年9月,山东泰安7人因误食淡玫红鹅膏菌中毒,3人死亡;2014年6月,湖南邵东县一名9岁男童误食灰花纹鹅膏菌死亡;同年9月,四川宜宾3名男童因误食鹅膏菌死亡。

许多毒菌与一些可食野生菌的外观极其相似,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用肉眼辨别。“判断蘑菇是否有毒,唯一可靠的方法是专业人员借助显微镜等工具对其形态、成分进行鉴定,各种民间鉴别法,如看颜色、形状、生长环境、分泌物类型,或闻气味,用葱蒜同煮观察颜色等都不可靠——这也是造成误食中毒的主要原因。” 金群力表示。

金群力称,预防误食毒菌,主要是不随意采摘、购买、食用不认识的蘑菇,“市场上卖的野蘑菇,如果没吃过或不认识,也不要轻易食用。”一旦误食,出现恶心、呕吐等,要采用简易方法进行催吐处理,并尽快到医疗机构治疗。